《综合性学习:这就是我》教学设计5
来源:教案设计发布时间:2012-12-11
心灵之花在这里盛开
——《综合性学习:这就是我》
最美好的一定是最真诚、最自然的。——题记
一、准备阶段:
1.开学第一周让每位学生的父母写一篇文章,说说自己的孩子。题目为《谈谈我的儿子(女儿)》,谁写的就署谁的名字,并把文章放在信封里,交学生带回来。
2.第二周同学们开始熟悉了,就让他们自由分组(5人左右),可以凭兴趣相设成组,也可以兴趣不同,取长补短,全面发展。
3.要求同学们做以下三项准备工作:
(1)展示自我风采。把自己最独特、最好的一面展示给大家看。
(2)展示小组特色。以小组为单位,搜集资料、图片或其它,展示小组的特色。
(3)留心观察身边的一位同学,发现他(她)身上不易被人发觉的闪光点,真诚地加以赞扬。
目的:懂得欣赏自己,学会欣赏别人,团结互助,营造班级和谐、友爱的氛围。
二、课堂实施过程:
(一)我就是我(个人上台展示自我风采)
(1)各有各精彩:
说说自己的血型、星座、名字的由来、最喜欢的和最不喜欢的等内容,由学生自己定。
(2)请为我鼓掌:
学生展示自己最擅长的:有讲笑话的、唱歌的、跳舞的、表演快板的、有拿出自己珍藏的宫崎峻的所有作品的剧照的,甚至还有一位同学摆出了小学以来获得的各种奖杯、奖状……
(3)答记者问:
回答同学提出的各种问题。
如:A.“如果人的一生只能做一件事,你会做什么?”“大吃一顿。”
B.“你最想成为哪种人?”“成为你想我成为的那种人。”
C.“你最满意自己的是什么时候?”“明天的我。”
……
老师评议:“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让大家了解你,是一件多美好的事情。我想,同学们之间的理解和感情又加深了,对吗?”(学生表示赞同)
(4)真心面对面
作为老师,也是其中的一分子,所以这个环节以老师的自我展示为结束。能够如此接近老师,了解老师的喜好和内心所想,是学生们最为感兴趣的事情,看着学生们专注和高兴的样子,我也深感满足和欣慰。从他们微笑的眼神中,我看到了美好的明天:我们会更亲密地一起学习和生活!
(二)快乐在线(展示小组特色)
摘录:
(1)朗诵冰心的诗
(2)介绍贝多芬及其作品
(3)介绍《傲慢与偏见》及其作者简·奥斯汀
(4)配乐朗诵自创诗歌
(5)学电台播音员,开办一分钟讲座
(6)打拳
(7)即席挥毫: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8)跳街舞
……
老师评议:“不看不知道,你们比老师强多了。知道吗,当你们在台上挥洒自己风采的时候,你们已经进入了一段崭新的成长历程——向成熟迈进。无论是思想、个性、知识,还是风度,都有了一个飞跃。祝贺你们,你们长大了!”
(三)来自心海的消息(欣赏别人)
同学们纷纷上台,热情赞扬身边同学的闪光点。都是一些平时不易被察觉的细小之处,赞扬的同学为自己的发现而自豪,被赞扬的同学都不好意思地低下头,但流露出抑制不住的感动和兴奋。我相信,无论是发言的同学还是被赞扬的同学,他们对这一堂课的印象会特别深,而且同样的优点将会在他们两个人的身上闪光。
有一位同学是欣赏全班同学的,因为觉得大家都友爱、团结、和睦相处。
有一位同学是欣赏我,因为“老师亲切,有个性”。当这位学生说到欣赏我的时候,我颇为吃惊,但随后就明白了他的心思。他是把我当作了活动中的一分子,也就是他们说的“自己人”。由此可见,我这个参与者的角色是成功的,我以自己的真诚之心赢得了他们的童心。
(四)点滴真情(公开家长的信)
以家长的拳拳爱心感动他们,以家长的殷殷期望激励他们,树立理想,奋发向上。
家长们的来信写得十分恳切、真诚、客观,言辞间流露出对子女深深的爱和期望,尤其是许多家长通篇都以“我的儿子”或“我的女儿”、“这就是我…的儿子(女儿)”来称呼孩子,一份份“天下父母心”跃然纸上,真让人感动。我统计了一下,有近四成的家长认为只要孩子健康成长,有健全的人格,有快乐的心境,就够了,对学习的好坏不强求。而且90%的信都是父亲、母亲共同签名,可见他们非常重视这次“作业 ”,非常重视自己的孩子。
家长的信学生没有看过,所以很自然地有一种神秘感。当我抽念来信的时候,他们很认真地聆听。我把所有的信发给学生自己看,并要求他们回去写一篇读后感。有位学生这样写道:“原来我的父母是这样的爱我、珍惜我,而我却总是让他们生气和失望,从今以后,我要好好学习,不辜负他们对我的爱和期望……”;有位同学这样写道:“……以前吃饭都是妈妈帮我盛饭,以后我要为妈妈盛饭!”类似这样的心声还有很多,学生的心与家长的心拉近了。
事后,我要求他们把家长的信和自己的读后感放入成长袋,作为一份珍贵的成长资料。
小结:一直以来,在教育理论上,都强调对学生的“个性教育”,即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学生个性的教育,其核心是对学生的创造精神的培养。可是,落实到教育实践上,又有多少人真正做到了呢?苏霍姆林斯基、陶行之、叶圣陶等大教育家早在多年以前就提出这样一个质朴的教育理念:我们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着眼于每一个“人”的发展,而不是培养“考试机器”。因此,我们的教育应做到目中有“人”,我们要欣赏的是一朵花,而不仅仅是一片花瓣。我想,教育与教学在这一点上是相通的。
——《综合性学习:这就是我》
最美好的一定是最真诚、最自然的。——题记
一、准备阶段:
1.开学第一周让每位学生的父母写一篇文章,说说自己的孩子。题目为《谈谈我的儿子(女儿)》,谁写的就署谁的名字,并把文章放在信封里,交学生带回来。
2.第二周同学们开始熟悉了,就让他们自由分组(5人左右),可以凭兴趣相设成组,也可以兴趣不同,取长补短,全面发展。
3.要求同学们做以下三项准备工作:
(1)展示自我风采。把自己最独特、最好的一面展示给大家看。
(2)展示小组特色。以小组为单位,搜集资料、图片或其它,展示小组的特色。
(3)留心观察身边的一位同学,发现他(她)身上不易被人发觉的闪光点,真诚地加以赞扬。
目的:懂得欣赏自己,学会欣赏别人,团结互助,营造班级和谐、友爱的氛围。
二、课堂实施过程:
(一)我就是我(个人上台展示自我风采)
(1)各有各精彩:
说说自己的血型、星座、名字的由来、最喜欢的和最不喜欢的等内容,由学生自己定。
(2)请为我鼓掌:
学生展示自己最擅长的:有讲笑话的、唱歌的、跳舞的、表演快板的、有拿出自己珍藏的宫崎峻的所有作品的剧照的,甚至还有一位同学摆出了小学以来获得的各种奖杯、奖状……
(3)答记者问:
回答同学提出的各种问题。
如:A.“如果人的一生只能做一件事,你会做什么?”“大吃一顿。”
B.“你最想成为哪种人?”“成为你想我成为的那种人。”
C.“你最满意自己的是什么时候?”“明天的我。”
……
老师评议:“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让大家了解你,是一件多美好的事情。我想,同学们之间的理解和感情又加深了,对吗?”(学生表示赞同)
(4)真心面对面
作为老师,也是其中的一分子,所以这个环节以老师的自我展示为结束。能够如此接近老师,了解老师的喜好和内心所想,是学生们最为感兴趣的事情,看着学生们专注和高兴的样子,我也深感满足和欣慰。从他们微笑的眼神中,我看到了美好的明天:我们会更亲密地一起学习和生活!
(二)快乐在线(展示小组特色)
摘录:
(1)朗诵冰心的诗
(2)介绍贝多芬及其作品
(3)介绍《傲慢与偏见》及其作者简·奥斯汀
(4)配乐朗诵自创诗歌
(5)学电台播音员,开办一分钟讲座
(6)打拳
(7)即席挥毫: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8)跳街舞
……
老师评议:“不看不知道,你们比老师强多了。知道吗,当你们在台上挥洒自己风采的时候,你们已经进入了一段崭新的成长历程——向成熟迈进。无论是思想、个性、知识,还是风度,都有了一个飞跃。祝贺你们,你们长大了!”
(三)来自心海的消息(欣赏别人)
同学们纷纷上台,热情赞扬身边同学的闪光点。都是一些平时不易被察觉的细小之处,赞扬的同学为自己的发现而自豪,被赞扬的同学都不好意思地低下头,但流露出抑制不住的感动和兴奋。我相信,无论是发言的同学还是被赞扬的同学,他们对这一堂课的印象会特别深,而且同样的优点将会在他们两个人的身上闪光。
有一位同学是欣赏全班同学的,因为觉得大家都友爱、团结、和睦相处。
有一位同学是欣赏我,因为“老师亲切,有个性”。当这位学生说到欣赏我的时候,我颇为吃惊,但随后就明白了他的心思。他是把我当作了活动中的一分子,也就是他们说的“自己人”。由此可见,我这个参与者的角色是成功的,我以自己的真诚之心赢得了他们的童心。
(四)点滴真情(公开家长的信)
以家长的拳拳爱心感动他们,以家长的殷殷期望激励他们,树立理想,奋发向上。
家长们的来信写得十分恳切、真诚、客观,言辞间流露出对子女深深的爱和期望,尤其是许多家长通篇都以“我的儿子”或“我的女儿”、“这就是我…的儿子(女儿)”来称呼孩子,一份份“天下父母心”跃然纸上,真让人感动。我统计了一下,有近四成的家长认为只要孩子健康成长,有健全的人格,有快乐的心境,就够了,对学习的好坏不强求。而且90%的信都是父亲、母亲共同签名,可见他们非常重视这次“作业 ”,非常重视自己的孩子。
家长的信学生没有看过,所以很自然地有一种神秘感。当我抽念来信的时候,他们很认真地聆听。我把所有的信发给学生自己看,并要求他们回去写一篇读后感。有位学生这样写道:“原来我的父母是这样的爱我、珍惜我,而我却总是让他们生气和失望,从今以后,我要好好学习,不辜负他们对我的爱和期望……”;有位同学这样写道:“……以前吃饭都是妈妈帮我盛饭,以后我要为妈妈盛饭!”类似这样的心声还有很多,学生的心与家长的心拉近了。
事后,我要求他们把家长的信和自己的读后感放入成长袋,作为一份珍贵的成长资料。
小结:一直以来,在教育理论上,都强调对学生的“个性教育”,即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学生个性的教育,其核心是对学生的创造精神的培养。可是,落实到教育实践上,又有多少人真正做到了呢?苏霍姆林斯基、陶行之、叶圣陶等大教育家早在多年以前就提出这样一个质朴的教育理念:我们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着眼于每一个“人”的发展,而不是培养“考试机器”。因此,我们的教育应做到目中有“人”,我们要欣赏的是一朵花,而不仅仅是一片花瓣。我想,教育与教学在这一点上是相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