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沟桥与鸡蛋——一节语文课案例

来源:教案设计发布时间:2012-12-14

卢沟桥与鸡蛋风马牛不相及?错!你不信?听我道来。在小学三年级的语文课中,有一篇美文,叫作《卢沟桥》,通过介绍卢沟桥美观的造型和科学的设计来歌颂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然而,对于一个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怎样通过课文的学习来体验这卢沟桥的造型美观和设计科学呢?经验告诉我们,在学习中,这些三年级的孩子一般都能在课文中找到诸如:“它全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石拱之间有石桥墩,把11个桥拱连成一个整体”等这样描述性的句子。但是,他们能真正的理解和体验吗?如果孩子们不能获得真正的理解和体验,又如何能通过课文的学习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呢?忻老师陷入了沉思。

好个忻老师,从电视台播放的一个杂技节目上获得了启发:一个大人能站在仅用几个鸡蛋垫着的木板上而使鸡蛋保持不碎,这不就是科学吗?

于是,在课堂上,忻老师与学生们“玩”起了游戏。她让学生们将一根长竹片,两头架在用砝码做的桥墩上,然后往桥上(中央部位)依次放砝码,直到桥面塌陷为止,并记录下最后的重量。好了,忻老师的问题也就来了:“如果要使桥面承受更多的重量,你会怎么办?”对学生们来说,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在桥面下面多增加几个桥墩。一试,果然行!但是再仔细观察一下,总感觉到有些什么样的缺陷。对,不仅桥不美观,而且还有可能会影响船只的通行。

忻老师又请学生们将这根长竹片弯成拱形,两头卡住“桥墩”,再往桥上(同样是中央部位)依次放砝码,直到桥面塌陷为止,并记录下最后的重量。怎么样?同样的竹片,结果承受的重量比刚才多了许多!时机到了,忻老师又拿出几个鸡蛋和一块薄板,让学生们去尝试和体验,在薄板下面分别放置一个、两个、三个和四个鸡蛋,看看薄板上面分别能承受多少重量。学生们更来劲了。一个在平时的语文课上常常要“开小差”的学生,竟然一直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只见他将四个鸡蛋放在了薄板的四个角下,然后往薄板上面放一盒一盒勾码(每盒十个勾码,每个重50克),居然能放到12盒!

学生们感受到了鸡蛋的神奇,而神奇的正是鸡蛋的形状!学生们利用那些长竹片,先是将它们弯成一个个拱形,两头分别卡住一个个“桥墩”,再将一些长竹片接起来,铺在这些拱形上面。怎么样?一座“卢沟桥”呈现在了我们的面前。它的对称美,它的长跨度,它的高承受力,都被学生们体验得淋漓尽致,他们能不感受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伟大吗?(素材提供:张薏、杨赟等 上海市闸北区中山北路小学)

讲述人的话:我为这样的教学而折服,我被这样的故事所感动。我们的语文教学,到底要教孩子们些什么?课文的学习,究竟是一些技巧的学习,还是更多的是情感的学习?而学生们的这些情感体验又是如何获得的?是简单地通过读读课文,划划句子,解释解释词语而获得的吗?正如一个学生在课后所说的那样,“我觉得这堂课和以前上的课不一样,因为老师没有让我们像平时理解句子那样,单单叫我们在书上划一划,然后说说有哪些好?为什么好?好在哪里?而是让我们自己动手去实验,通过我们自己的实验去理解。我们平时是最喜欢做小实验的,这样的小实验能引起我们的兴趣。真希望以后的每堂课都能这样上,那该多好啊!”

当然,不是所有的语文课都能这样来组织,但是,当我们真正理解了语文学习的价值追求的时候,我们可能会更多的去注意儿童是如何在课文的学习过程中获得最大的情感体验的。因此,我们也就会采用更多的方法,让学习者去身临其境,去进行尝试实践,去进行发散遐想,去进行角色扮演,去进行观察体验,如此等等。

    更多精彩文章

    • 撞击心灵的一课——七年级语文课《散步》案例
    • 师生合作探究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试用
    • 《音乐巨人贝多芬》案例分析
    • 《乡愁》教学案例(语文版七年下)(教师中心稿)
    • 《皇帝的新装》教学案例
    • 人教版小语新课程教材第一册实践活动案例
    • 《字与画》课堂教学案例
    手机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15 xuebag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