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的批判性研究

来源:中小课堂发布时间:2013-08-22

 

姓名:林圣雕   邮编:325405    地址:浙江省平阳县水头二中    电话:0577—82380571

 

一、“研究性学习”现状分析

2000年3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颁布时,上海各高中理科方面已经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实践和实践。试验成功后,自2001年至今已出现了多层面的中心辅射趋势:第一种趋势是由理科向语文等其他学科辅射,体现广泛适应性;第二种趋势是由高中阶段向中小学基础教育阶段辅射,体现可持续发展性;第三种趋势是以上海为中心向全国各地辅射,体现方式普遍性。短短两年时间,“研究性学习”的教科研和实践探索遍布全国,各地迅速掀起了隆隆烈烈的“研究性学习”的热潮,但是发展过快、过急,难免会出现一些肓目性和好大喜功的现象。现对“研究性学习”中几种不健康发展的倾向进行理性分析:

1、理想化。所谓理想化就是一些教育者认为“研究性学习”是绝对可行的、是万能的,其具体表现为:学科的普遍适用性、全员学生的可参与性、学习方式的万能替代性、地域特征的无限制性等。从听到“研究性学习概念”到“深入研究、广泛开展”,两年都不到,就遍地开花,令人怀疑的是:都能结果吗?结的全是郁香甜果还是苦果遍枝头?试想,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就是“单一创新型”或是“机械创造型”学生吗?

 2、管理化。所谓管理化就是用教育教学管理的方法推行“研究性学习”的全面落实,管理者捧着一颗赤诚的心,通过搞讲座、开会议、发文件等政治性活动统一口径、统一思想。接下来就是要全面开展工作,然后出台一系列奖惩制度强制性地要求各部分、各教师、各学生整体动员起来。大干“革命”、出好“成果”,求得最终全面漂亮地实现管理者所设置的预期目标的“大跃进”。

3、形式化。所谓形式化,是指一些教科研工作者不本着严谨的科研态度,而是片面追求一种形式性的改革,而且将研究性学习局限于“专题性研究”。认为“问题提出——收集资料——讨论研究——结题报告”这样专题研究是研究性学习的唯一形式,将其形式化。这种倾向反倒助长了假冒伪劣的教科研产品的不断生产,给教育界这片纯洁的圣土粘上污点,培养出一批未来的造假高手……

二、宏观调控的“研究性学习”有百般无耐

1、传统的教育教学思想的制约。

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史源远流长。三千年前的孔子就提出了:“温故知新,因才施教,有教无类,循序渐进,尊师重教”等教育思想;战国初期的鬼谷子重视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他的学生苏秦、范睢、孙膑都是再他个性化指导下自学成家、各成一统的;隋唐开始的科举制度影响今日的高考选才办法;夸美纽斯之后的班级授课制,使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更具稳定性……一所学校充分开展研究性学习,占用大量系统的学习时间,在目前我国的人才选拔途径单一的大前提下,如果这所学校升学率下降,家长、社会舆论会怎样看待和作出反应呢?

2、师生知识储备和能力水平限制。

一些中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能力水平不一定全部能胜任这种学习方式。教师的状况又如何?比如课程的设计和评价,各种课程教材的潜在功能的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的激发,教师的指导能力的培养等方面,很大程度上依赖教师素质。教师的价值、实践经验以及理论认识都会直接影响研究性课程的有效实施。

3、忽视个别差异。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同样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学生。学生之间是存在着广泛的个性差异的。有些学生爱好研究、善长研究,有些学生却喜欢系统性地学习知识;有些学生爱探索、好发明、善动手,而有些学生愿意步步为营、按部就班;有些学生需要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有些学生却愿研究别人解决不了的难题;有些学生需要合作才能更好完成研究,有些学生只有自己独自研究才有灵感和深度……宏观调控式的研究性学习只会一刀切,荼毒了多少“生灵”!

4、语文学科局限性。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感是其核心部分,语感的形成和发展不是仅仅通过研究所能达到的。语文中的“识字与写字”教学主要是不断地练习才成,阅读、写作教学主要也是通过学生的感悟形成的,研究只能起催化作用而不能起决定作用。故而,“研究性学习”不过只是重要的补充而不是生力军,更不是唯一的方式。

5、忽视地域的局限性。

“研究性学习”的实验最早在上海市,上海具有“研究性学习”的一些得天独厚的优势:城市中有各类大学,有较大的科研机构,能够聘请到全国著名的专家、学者,同时又有先进的教育教学设备及素质较高的家庭成员配合等。而作为一般的农村普通中学就缺少上述条件,因此不可东施效颦。

三、提倡微观的研究性学习

所谓微观的研究性学习就是以学生自主性、探索性和个性特征为学习基础,自觉地发现问题、收集信息、实验分析、判断综合地获取直接经验,养成良好的自能解决问题的习惯的过程。

1、变管理化为意识化。宏观研究性学习核心为管理化,即管理者以管理的高度,强制性、统一性地要求全体学生具备展开科学研究的学习方式。而微观研究性学习的核心是意识化,即教育者通过示范和熏陶试图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具有研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2、少一些形式造假多一些熏陶诱导。实践中,我们要抱着谦虚谨慎的态度,扎扎实实地操作,要小心试探种种形式的研究,少吹捧自己,不给学生纯洁的心灵播下造假的种子。

3、问题选择可微小些,研究形式可省略些。我在上《曹操煮酒论英雄》中鼓励学生多看课文,从两个主要人物上提问题,作出研究结果。学生提出了:“作者在写刘备和曹操两个人物时,为什么称刘备为‘玄德’,而直呼曹操为‘操’呢?”课后很多学生去查找资料,得出了罗贯中偏心于刘备乃至古代中国文人“忠臣不侍二主”的“尊教、尊孔、忠君”的儒家思想。问题虽小却能见大,研究者虽然没有文字报告,却做了一个很有价值的意义深刻的研究。

四、“摩托虽好,还得骡拉”

酒还是沉的香,姜还是老的辣。许多传统的学习方式和方法是经得起历史的考验的。于此,暂且借用摩托罗拉公司的广告来表达笔者的心情吧——春光灿烂,一位英俊潇洒的男子骑着一辆摩托,身后还带着一位漂亮可人的姑娘,摩托车在飞速前进,当摩托经过非常坎坷的路段时,那位姑娘自豪地说:“摩托真好!”不久,要过山地,摩托车和那一对男女都在骡车上载着,赶车的老汉憨笑着说:“摩托虽好,还得骡拉!”

 

    更多精彩文章

    • 新知识观:研究性学习的知识论基础
    • 研究性学习的前提性反思
    • 努力做研究型的教师
    • 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设计
    • 让研究性学习走进初中语文教学(论文)――任兴荣
    • “中学生诗意写作”研究话题实施方案
    • 课改背景下的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策略研究
    • 研究型备课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与思考
    • “新课改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研究”课题方案
    • 新课标下参与式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研究和探索
    • 语文中考新闻创新题专题复习
    • 探究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尝试
    • 让作文教学放射出“人文性”的光芒
    • 关注教师在课改中的精神视界
    • 感悟:课堂上比安静更重要的是什么
    手机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15 xuebag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