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意会的,就别言传
来源:好学堂发布时间:2014-09-02
同是针砭时弊,小品往往要比社论更容易为观众所接受。究其原因,除了形式本身的形象、生动和幽默外,小品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能意会的,它就绝不言传。同样,在德育工作中,寓教于乐、寓教于活动总比空洞直白更易被学生接受。
“”的依据何在?从信息接收者(观众、读者)的角度来看,没有人心甘情愿地俯首帖耳、聆听教诲。被别人耳提面命本身就是一种不平等,显示了信息接受者的身份,而自尊又使每个人都渴望成为强者,有一种依靠自身的力量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需要(哪怕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他们渴望获得真理性的信息,体验理智感,也渴望体验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快乐,体验发现和领悟的成就感。也正是这个原因,好莱坞的导演们很少为观众看不懂而担心影片票房。在“”的背后,有着深远的心理学上的理论依据。它维护了信息接收者的自尊,也满足了接收者的需要,更保住了信息接收者的面子。所以,在我们这个“面子问题是个大问题”的国度里,“”必定是有着广阔的市场。
当然,教育领域也不例外。我们的学生,特别是中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信息接收群体,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和逆反心理,他们思维活跃,多愁善感,又极爱面子,以自我为中心,不愿轻易接受成年人的意见。对这些过分关注自我内部信息和内心体验的中学生的教育,“”有时就显得很有必要。一们老师是这样实践它的:在发现班级有不少学生偷偷吸烟后,这位老师没有晓之以理地举一反三,也没有动之以情的说服规劝,却谈起了吸烟的好处:“今天我想跟大家谈谈吸烟的好处。吸烟的好处至少有四点:一则可以防小偷。因为吸烟会引起深夜剧咳,小偷怎敢上门;二则节省衣料。时间一长,最终成了驼背,衣服可以做短一些;三则可以演包公。从小就开始吸烟,长大后脸色黄中带黑,演包公惟妙惟肖,用不着化装了;四则永远不会老。据医学记载,吸烟历史越长,寿命越短,当然永远也别想老了。”学生的反应是哈哈大笑……
这样半含蓄半调侃地批评教育不是比一本正经的正面教育更有优势吗?!
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