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工作,先改变自己

来源:乐学发布时间:2014-09-05

 

2004年感动中国人物徐本禹,他以年轻的肩膀挑起原本不属于他的任务。他走进贵州的大山狗吊岩,当那里的烛光摇曳生辉之际,徐本禹的灵魂也得到升华。他以愚公移山般的精神和毅力感动了他的学生,感动了村民,感动了当地政府,感动了山东农校,感动了中国。他的脸流淌着朴实与坚毅如磐石般。有人问他为什么放着研究生不去读,而到这么穷的大山里来。他说就是狗吊岩贫穷牵动了他的心,使他再也舍弃不了那分牵挂。他还说他今后的工作都会和狗吊岩有关系。他为什么能做到这些,这就是爱,爱是能感天动地的。           

可是作为工作在教育战线最前沿的我们,和他比起来,不要说感动中国,就连感动学生,感动自己都没很好的做到。在教育过程中面对学生的问题我经常有无可奈何之感。   

我无法让每个学生都及时把作业 交上来,而且不能保证作业 的质量。我无法让每一个学生都认真的听我上课,我的教育有时显得是多么的苍白无力,我讲的故事能把我自己感动,却感动不了我的学生。给大家讲两件事;有一次我们的孙老师做了一个小测试:说是洪水把一群人和一群猴逼到一个山顶上,三天三夜,人和猴都没吃东西,第四天人猴都得到一只苹果,老师问这两只苹果的命运将会怎样。结果学生回答:人群里的这只苹果,被抢得伤痕累累,猴群互相谦让,谁都不肯吃,而事实上故事真实的结果是:男人把苹果让给女人,女人把苹果让给老人,老人让给孩子,谁也不肯吃。而猴群里的苹果被抢来抢去,最后落到了猴王的手里。十几岁的少年心理应该是纯真的,可是我们的孩子却宁可相信人性不如兽性。作为教师的我,希望学生把这次测试,仅当作一道逆向思维的考题而已。还有一件事就是学生的一篇日记:曾经有一个学生在他的日记里写到:“我很无聊,真想死啊,不知道死的感觉怎样。”当时我以调侃的笔触在他的本子上写到:“死的感觉一定非常不好,要不上帝怎么安排人只死一次呢。”可这件事却让我难过了很久。

我虽然不是思想的苦行僧,也做不到象曾子那样“日三省吾身”,但以上的这些事却留给我深深的思考,是什么让我们的学生变得如此冷漠,如此苍凉,如此空虚。试想哪一棵小草不需要雨露,哪一朵鲜花不需要阳光。塑造人类的灵魂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水滴石穿的坚韧。徐本禹们虽然只能改变这个世界极小的部分,但只要是肯尽力的人,都是值得钦佩敬重,于是我开始重新审度自己,我问自己:我尽力了吗?我了解他们吗?我发现我根本不知道他们在想什么,更不知道他们要什么。如此隔膜能算是爱他们吗,又怎能让他们爱我呢,灵魂的教育就是爱的教育,没有爱又怎能走进他们的心灵,没有心与心的交流,又怎能感受教育带来的快乐。因此不需要再彷徨:“学高为师上,身正为范”,一个正直而有爱心博学的老师,一定能改变很多事情,于是我对自己说:努力学习,认真工作,改变自己。我们的学生不可能都功成名就,但他们至少可以成为一个正直的人。在这里我想用安葬于西敏寺的英国主教教主的墓志铭结束我的演讲:

我年少时,意气风发,踌躇满志,当时曾梦想改变世界,但当年事渐长,阅历增多,我发现自己无力改变世界,于是缩小了范围,决心先改变我的国家。

但这个目标还是太大了。

接着,我步入了中年,无奈之余,我将试图改变的对象锁定在最亲密的家人身上。但天不遂人愿,他们个个还是维持原样。

当我垂垂老矣,我终于顿悟了一件事:我应该改变自己,用以身作则的方式影响家人。

若我能先当家人的榜样,也许下一步就能改善我的国家,再后来,我甚至可能改造整个世界,谁知道呢?

 

 

 

 

 

 

海宁钱塘江中学    江丽英

    更多精彩文章

    • 努力做研究型的教师
    • 立足教材,夯实基础 ——关于初三语文后期复习工作的一点建议
    • 班主任德育工作浅析
    • 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品质
    • 突破传统,努力创新(语文假期作业 的现状分析与设计)
    • 积极探索和推行有效的班级工作新途径
    • 改变传统师生观念 走出语文教学困境
    • 感悟:课堂上比安静更重要的是什么
    • 语文中考新闻创新题专题复习
    • 关注教师在课改中的精神视界
    • 探究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尝试
    • 让作文教学放射出“人文性”的光芒
    手机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15 xuebag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