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这样时才这样——也谈赏识与宽容教育
来源:网络整理发布时间:2014-11-07
该这样时才这样
——也谈赏识与宽容教育
宜宾县蕨溪镇中心学校 张清友
近几年来,教育改革的大潮一浪高过一浪,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改革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于是新的教育方法、理念不断涌现。时下教育界特别是中小学很提倡一种赏识教育、激励教育(包括与之名称不同但实质相似的无批评教育、尊重教育、夸奖教育、奖励教育等)和宽容心态育人。
作为教育方法之一,赏识教育有其合理性、科学性、有效性乃至必要性。问题是:现在有不少学校只推崇赏识教育而排斥了其他教育方法,更有不少教师或是为了“与时俱进”,或是缺少深层思考,都一致认为好学生是“夸”出来,“奖”出来的,于是,在教育教学过程 中,往往不该夸的也夸,不该奖的也奖,导致了赏识教育的滥用。
滥用赏识教育,实际上对学生是有害无益的,即使一时可能有效,但如屡屡滥用,无异饮鸩止渴,将会后患无穷。
滥用赏识教育的四种负面弱化——
首先,比较明显的是:滥用赏识,将会弱化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使之一步步经不起挫折,听不得批评。一再地夸奖,一味地赏识,容易导致学生以自我为中心,自以为是,惟我独尊,事事处处都要别人顺着自己,一旦稍不如意,往往便或沮丧,或愤激,或退避,或敌对,甚至采取极端的行为。安徽有一名初一新生,为了与同学打赌“看谁是英雄”,无端撕毁了一位女同学的新发的课本,被老师批评了几句。而这名在小学受惯了“赏识”的学生,却无法接受老师的正确批评,一时想不开,竟服毒自杀。宜宾有一学生参加“夏令营”活动,一学校领导比较了解他的调皮表现,便问:你都有资格参加?这一问不得了,随即遭到漫骂,事后还被该生提刀追砍。原因是这样有伤脸面。试想,像这样的学生,毕业离校以后,将如何面对复杂的社会群体,又如何迎接严峻的人生挑战?
其次,滥用赏识,最起码将会弱化一部分学生的责任感、上进心,甚至会导致一些本来很突出的学生逐步甘于平庸,最后“泯然众人”。 这是因为:滥用赏识者,往往是“变着法儿夸奖,绕着弯儿表扬”。如此这般,在一定的程度上,使学生们感觉到“做对做错一个样,考好考差一个样”,既对某些后进生起不了什么激励作用,又使一些优秀的学生渐渐失去自豪感,乃至渐渐失去了责任感与上进心。
再次,滥用赏识,将会弱化一些学生认识缺点、错误的深度与改正缺点、错误的力度,难以防微杜渐,造成教育缺憾。宜宾某校有一学生,在小学学习时,就很是调皮,甚至严重违纪,经过无数次宽容的批评教育,仍不思悔改。到中学学习,养成惟我独尊的习性,或因小事提刀砍伤同学,或因批评而漫骂老师,或在教室任意坐座位……对他进行教育,帮助其认识错误,他都没有错。你要占用上课时间教育,则侵犯了他的学习权利,你要占用其他时间,他不空……老师刻意将批评蒙上了一层温情脉脉的面纱,使批评失去了应有的严肃性与警戒力,从而使得学生“认识错误不到位,重犯错误无所谓”,当是原因之一
还有,滥用赏识,将会逐步弱化一些学生的热诚与真情,助长一种形式主义,甚至会使学生感到教师的可笑与可怜。在有些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称赞表扬之声接二连三,不绝于耳——无论是读了几句书的,还是写了几个字的,无论是答了几道题的,还是回了几句话的,教师都几乎无一例外地翘起大拇指,称之“真好”“真棒”或者赞曰“真了不得”“真了不起”,诸如此类,难免让人哭笑不得。
著名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曾经进行过一次著名的实验,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当一个人进行一项愉快的活动时,给他提供奖励,结果反而会减少这项活动对他内在的吸引力。这就是所谓的“德西效应”。
无独有偶,著名心理学家雷珀,也做过这样的实验,并且在不同国家和不同的兴趣组进行过,且得到了反复证实。因此,他认为:奖励固然可以强化某种良性行为,但它又容易让人只对所获奖励感兴趣,而对被奖行为本身失去兴趣。可见,好学生也不是奖励出来的。一味的奖励,容易使学生把奖励看成是学习目的,导致学习目标的转移。因此,赏识教育也要防止“德西效应”。
宽容是一种理解和体谅他人的豁达大度,也是一门生活的艺术,宽容不仅限于人与人的理解与关爱,而是内心对于天地间一切生命产生的旷达与博爱。把宽容理解为原谅、理解为容忍或怯懦,这是一个人看待问题的肤浅。为了友谊而掩饰对方的错误保持一团和气,那不是宽容;为了亲情而原谅对方的缺点求得彼此融洽,那不是宽容;为了爱情而失去自己的主见只是附和,那不是宽容。宽容的真义在于给人创造一个友爱的环境而不互伤各自的独创性。虽然,没有宽容的社会不是文明的社会,缺少宽容的世界是充满邪恶的世界;宽容别人是尊重,但是也得先看对象。宽容不珍惜宽容的人,是滥情;宽容不值得宽容的人,是姑息;宽容不可饶恕的丧尽天良的人,则是放纵。当然,宽容同“方以律己,圆以待人”是不矛盾的。轻易原谅自己,那不是宽容,而是懦夫,或者是放纵。宜宾某学校,一学生自己迷上点子游戏、上网,整天泡在网吧,甚至通宵达旦;自己去不说,还伙同或硬邀同学一起去。教师在宽容之下,三番五次教育,仍不改正,乃至深夜翻墙偷出校门,脚被摔断。据说脚好后,还去。像这种能宽容得他改正变好吗?
作为教师,应该要有宽容的心态去教书育人,去培养人的宽容之心,去赢得他人的爱戴。宽容不仅需要提醒,需要启发,需要诱导,更需要我们为人师者以身作则,去熏陶,去感染,去培养。所以,宽容本身,也是生活的一门高深的学问,不能滥用。
我想,面对个性各异的众多学生,不管宽容或严厉,奖赏或惩罚,只要不违规、违法,收到良好教育效果,就是好方。没有教育或者不教育,是不行的;但是教育也不是万能的。教育有无成效,成效的大小,还要看教育对象本身的素质。有的屡犯错误,教师拉他进办公室进行教育,他不但不去,反而还指着老师的鼻子叫嚣:“你这是体罚!我要告你!”面对如此情景,难怪有的教师发出一阵阵沉重的叹息:“不管是错,管是罪过!”加上家长、社会和领导的一些不理解,弄得教师无所适从。我认为,既教书,就要育人。这是教师的天职。对于那些屡教不改的,赏识宽容的和风细雨不凑效,不妨来点因材施教的急风暴雨。何况,孔老夫子早就总结出了这条颠扑不破的教育规律——因材施教。
综上所述,我认为:赏识教育,只是若干教育方法中的一种,而绝对不是教育方法的唯一;任何一种教育方法都不可能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都不可能完全适用于个性各异的所有学生。因此,赏识教育、宽容艺术,有用,而且可用,但也万万不可滥用。该这样时才这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