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传》.设计.

来源:网络整理发布时间:2014-12-12

    《阿Q正传》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小说,它深刻揭露了封建地主阶级对农民经济上的残酷剥削,政治上的沉重压迫,思想上的严重毒害。“为了引起疗救的注意”,作者在这篇小说中生动地刻画了阿Q这个“沉默的国民的灵魂”。这篇小说无论遣词造句,还是立意谋篇,都独具匠心。由于内容博大精深,又受教学时数的限制,为此,我采取了两条措施:一、教学环节的设计,努力做到主干突出脉络清楚,以便以简驭繁、有条不紊;二、采用启发式教学,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思考。

分三个课时进行。

第一课时

目的:理出线索,分清层次,了解阿Q的思想发展过程。

(一)设疑读书。提出如下要求,让学生诵读或默读课文:1、哪些句子是写阿Q对革命的认识的?2、哪些是写阿Q对革命的态度的?3、哪些是写阿Q的“革命行动”的?4、哪些是写假洋鬼子不准阿Q革命的?以上四点均把它划出来。与此同时,要求学生按自己的习惯来解决课文中的生字和生词,既可以边读边查字典,也可以读完课文之后集中解决。

(二)启发诱导。在上一个环节的基础上,请学生回答如下问题:1、在阿Q的心目中,革命党是什么样子,阿Q革命的目的是什么,他要革谁的命?2、“革命”这个字眼刚一闯入阿Q心目中时,阿Q对它持什么态度,后来有什么变化,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3、阿Q付诸实行的“革命行动”是什么?4、假洋鬼子不准阿Q革命,阿Q又如何对待?(这四个问题,因课文中有现成答案,可由一位同学连续回答即可。)

(三)使脉络显露。用问答法引出其他人物并简要分析他们各自对革命的态度。然后看看文章写了哪几个场面。最后找出贯串这些人物活动场面的线索——阿Q对革命的态度和行动。

板书设计 

革命在未庄引起的反响:赵太爷不安、阿Q快意、土谷祠的梦、静修庵造反、盘辫子、不准革命

阿Q对革命的态度和行动:

白盔白甲(模糊认识)→要什么就是什么(由仇恨到向往)→赴静修庵、盘辫子、找假洋鬼子(采取革命行动)→不准革命

第二课时

目的:学习心理描写的方法,了解阿Q的精神胜利法。

(一)设疑读书。简介二三两章对阿Q被打之后用“精神胜利法”自我解脱,达到精神上的满足的描写。然后请同学在课本所节选的七八两章中划出类似的句段。

(二)进一步分析。1、阿Q在街头飘飘然大嚷“造反”时,觉得“似乎革命党便是自己”,未庄人都成了他的俘虏。这是阿Q在革命这个新形势下对“精神胜利法”的使用。2、阿Q在静修庵前受挫之后,深怪假洋鬼子和赵秀才“不来招呼他”,读者很容易联想到:阿Q认为自己是革命党了。3、当阿Q见小D也居然用一支竹筷将辫子盘在头顶上时,吐一口唾沫道 :“呸”,读者便可以联想到:阿Q认为自己才有资格这样做,因为自己已经是革命党了;而小D没资格。这种想法其实是“儿子打老子”式的精神胜利法在新情况的表现和发展。4、当假洋鬼子不准他革命,他感到无聊时,为报复起见,决定“总要告一状 ,看你抓进县里去杀头——满门抄斩—嚓!嚓!”阿Q看来,似乎他掌握着生杀予夺之权。这种心理活动,已是他地地道道的精神胜利法了。(文外之意尽量启发同学自己想出来)

事实上阿Q没有得到,将来也不可能得到的这种“胜利”,而在阿Q的感觉上却似乎已经得到,并陶醉其中,从而自我解脱,我们称其这种心理活动为“精神胜利法”

(三)重点讲解。在上一个环节的基础上,提出下面的问题:象阿Q这样一个对革命缺乏认识的以精神胜利法为精神支柱的落后农民,能不能成为革命 队伍中的一员呢?如果能,原因是什么?如果不能,原因是什么?经过几分钟的讨论之后,老师相机作简要的讲解(或由学生发表议论,老师归纳总结):阿Q是个雇农,他在经济上受着残酷的剥削,政治上受到沉重压迫。由于受封建统治阶级的道德观念的毒害,由于没有受到革命思想的宣传和教育,他不可能理解革命,这就是他“落后”的原因。但是屈辱的地位和悲惨的处境决定他本能地倾向革命。

板书设计 

通过对阿Q 反复印证阿Q对革命的糊涂认识

的心理描写 反复表现阿Q的典型性格——精神胜利法

政治、经济地位 决定 对革命的态度

最后让学生反复朗读其它几处心理描写的文字,如:在土谷祠中新鲜而热烈的想象;怕剪辫不敢进城;为结识革命党而来到假洋鬼子门下的局促不安等。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对阿Q心理活动的深刻挖掘。

第三课时

目的:分析未庄的阶级状况,看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一)设疑读书,请学生回顾课文,把文中的人物按其阶级从属进行排队。老师板书,在地主阶级与雇农阶级的名下,开列出名单来。

(二)启发诱导。请学生回答:这两个阶级谁是革命力量,谁是革命对象,革命后他们各自的际遇如何?

上述问题得到解决后,接着让同学思考:为什么革命群众有的当了替罪羊而被枪毙,有的受压迫剥削如故;而革命的对象却能仍旧作威作福?为什么出现了革命对象不准革命群众革命的咄咄怪事?

(三)问题的提出,使思维活动到了揭示主题的时候。教师作如下简要讲解:“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历史,使中国的封建势力盘根错节非常强大;中国的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由于这两个原因,决定了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造成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以至革命后革命的基本群众的境遇没得到改善;而革命的的对象威风不倒。革命对象不准革命群众革命的怪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学生经过几分钟的思考后,自己写出本文的主题思想。

板书设计 

(四)做思考和练习。请学生独立思考书面回答思考和练习第三、五、六题。

《语文教学之友》1986.9

    更多精彩文章

    • 杜甫《旅夜书怀》教学设计(网友来稿)
    • 高三文言文复习之《谏太宗十思疏》、《滕王阁序》教学设计(教师
    •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设计(网友来稿)
    • 阿Q正传(创新设计)
    • 《阿Q正传》备课笔记
    • 新教材教学设计ABC[高五册阅读]第五单元杜甫律诗五首
    • 《人是什么》教学设计(张见亭)(教师中心稿)
    • 《人生的境界》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
    • 《将进酒》教学设计(网友来稿)
    • 拯救沉默的国民魂灵 ——《阿Q正传》研究性学习方案于慧琦(教师
    • 《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设计示例教案
    • 故都的秋(赛课教案)教案
    • 《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备课笔记
    • 《小溪流的歌》教学设计教案
    • 《我的空中楼阁》学习要点与能力训练
    手机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15 xuebag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