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教学的五个环节
来源:网络整理发布时间:2015-01-07
董汉英 刘金莲 彭青荣
古诗是前人留下的珍贵的文化遗产,教好这部分内容,对于继承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培养少年儿童美好的思想情操和良好的文学艺术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实践使我们体会到,要教好这部分内容,应把握好五个环节。
一、领会大意是前提
对于一首古诗,只有领会了大意,才能谈得上欣赏。领会大意的内容包括:作者简介,作者写诗的时代背景,写作意图,诗的大意,以及诗中所描述的事物或所表达的感情等。对于小学生来说,知识积累较少,阅历层次较低,一首新诗的大意往往需要老师在讲新课前作一番简明扼要的介绍。这样做,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也交给了学生一把进入诗的艺术境界的钥匙。如果能讲一则与本诗有关的诗话故事,效果则会更好。
二、理解词句是关键
要进一步领会诗的大意,还需要引导学生从字面上读懂诗句。在一首诗中,往往会因几个陌生的字词或有特殊用法的字词而影响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因此,在古诗教学中,就要注意抓住那些关键的字词,予以点拨指导,启发引导学生去领会全诗大意。为此,一是要充分利用课本注释。如陆游《示儿》一诗“但悲不见九州同”这句中,“悲”字和“同”字,课本没有注释,学生按已有知识也难以确切理解。这时老师补充注释如下:“悲”是“可悲”的意思,引申为“遗憾”讲;“同”是“大同”,即“统一”的意思。学生就明白了这句诗的意思是“只遗憾没有见到祖国的统一”。
三、激发情趣是目的
小学古诗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情趣。这里的“情”是指从诗中领略的思想感情,“趣”指的是阅读古诗的兴趣。对于小学生来讲,学习古诗主要应达到这两个目的。所以,我们在教《锄禾》一诗时,就通过讲述毛泽东同志言传身教教育孩子的故事,来培养学生珍惜劳动成果、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在讲《示儿》和《闻关军收河南河北》这两首诗时,则通过讲述作者的身世经历和时代背景等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时穿插介绍一些诗话趣事、作者经历等,既可以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又可以激发学生读诗的兴趣,可谓一举两得。
四、训练朗读是重点
小学生学古诗,固然要讲,但不宜多讲、讲得太深。训练的重点应放在朗读指导上。因而在教古诗时要注意做到“五读”:一是范读,老师有表情地先读一遍,引发兴趣;二是领读,引导学生读准字音,体会节奏;三是讲读,老师逐句讲明诗句节奏、停顿、轻重缓急等,并让学生做出标记;四是指名学生读,检查学生领会程度,纠正不正确读法;五是离开课本读,即背诵,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达到背诵的程度。通过这样反复的读,学生就会自觉地进入诗的意境之中,从而受到熏陶和感染。
五、培养能力是归宿
小学语文课是一门基础课。在古诗的教学中,词句的理解、基础知识的训练固然重要,但最终还是要落到能力的培养上。我们在教古诗课文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三种能力:一是朗读能力;二是理解能力和思维想象能力;三是诗的欣赏能力。因为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另一位先哲也曾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些都说明了培养能力的重要性。对于古诗教学来说,它也是十分重要的。
总之,把握好以上五个环节,小学古诗教学就能达到思想教育与知识教育并重,基础训练与能力培养兼顾的目的。
摘自《陕西教育》2000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