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新编”构思之法探微
来源:网络整理发布时间:2015-01-28
作文写作呼唤创新。其中,构思是否新巧既是能否写好文章的关键所在,又是评判其优劣的一个重要尺度。创新的方法途径可谓是“丰富多彩”,而故事新编则是切实可行并行之有效的方法途径之一。故事新编,顾名思义,就是以历史和神话传说等为题材点染成篇的小说。近几年,随着话题作文命题形式的出现以及写作环境的愈加宽松,高考作文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故事新编类作文,其中不乏精品佳作。这一现象诱发了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用故事新编这一构思方法进行写作。在具体的写作实践中,我们要明确新编的真正内涵:新编不能等同于胡编乱造,又和戏说调侃之流相去甚远。在运用故事新编的方法进行构思创作时,我们大可借鉴
一、以原著为基础,加以改编创作
对原著的改编(故事新编也应在改编范畴之内),应在保存原作基本风貌的前提下,进行适当的艺术加工,以使矛盾冲突更加集中,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常见的有扩写,缩写,戏剧改小说和小说改戏剧等等。
二、改编故事情节,并切合现实内容
利用故事新编进行创作时,不仅可熔铸现实的内容,而且还可直接掺进现实的情节,服务于现实社会;可以把现实主义的原则和浪漫主义的想象巧妙结合起来,达到和谐的统一。郭沫若在创作历史剧《屈原》时,根据当时的国内形势,“把时代的愤怒复活在屈原时代里去”。在结尾的处理上,通过浪漫主义的手法,把屈原从悲剧的蹂躏中解脱出来,而升华为精神解放的高度,让屈原决心抛弃
这些文章都有其共同点,作者善于驱遣原作于笔端,不为原作所限,亦古亦今,亦幻亦真,将新编与现实巧妙地结合起来,化为奇文。
三、借助原作中的人物及情节,为主题思想服务
这类作文,主要借助于原作中的人物形象及相关的故事情节,为我所用。由于矛盾冲突已和原作大相径庭,人物形象、主题思想也就和原作有了本质的不同。此类作文在构思上已另起炉灶,只是把原作中的人物和某些情节当成了表情达意的载体,是真正意义上的“旧瓶装新酒”。
大家熟悉的2001年满分作文《赤兔之死》就是运用这种构思方法创作出来的优秀之作,只不过作品中的主人公为马而非人罢了。作者以熟谙三国故事为基础,编撰了赤兔马为诚信而殒身的感人故事。文章将赤兔马拟人化,让它在同伯喜的对话中,显示对关羽与董卓、吕布两类人物的褒贬,揭示了“真英雄必讲诚信”的主题。
再如江苏考生的高考作文《新西游后记》,是说师徒四人历经九九八一难,求得七卷真经――“诚信”“机敏”“美貌”“才学”“金钱”“荣誉”。在过通天河时,忽起风浪,稍公通告:“风浪大,我的船小,必须扔掉一卷经书”,唐僧思索再三,最后将“诚信”扔进水中。如来现身,告知唐僧师徒:“有弃有取,有失有得,可那诚信却是应该永远伴随你的和你应该拥有的东西。阿弥陀佛,善哉,善哉!轮回转世吧……”
这两篇文章的情节、人物及对话都与原著一脉相承,并写出新意,很好地表达了“诚信”这一话题的主旨。
四、取材于原作,反弹琵琶,求异出新
“务去陈言”,推陈出新,自古为文学创作高举的一面大旗。在创新思维中,求异出新无疑是其中一个最大的亮点,想前人所未想,发前人所未发。此构思之法若能运用得当,无疑会深化、升华文章的主题思想。
2002年湖北高考优秀作文《昭君的选择》取材于昭君出塞的故事。在构思上,将故事中昭君完全被动的出塞行为,改为为国家民族利益而主动请命的壮举。由被动到主动的行为变化,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也相应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天明时,有人奉旨来挑选宫女。一遍遍地述说着皇帝的封赏、嫁妆的豪华、国家的边患、战事的紧张。宫女一个个双眉紧锁,一想到遥远的异域他邦,就舌底打颤。官员失望了,哀叹着准备离去,却迎面遇上一位淡妆素衣少女,浅浅地笑着,一如当年的明丽……
求异思维的恰当运用,既有力地表现了“心灵的选择”这一话题,也一改
另一篇高考作文《刺秦》也是用这样的构思写出来的精品。《刺秦》中的荆轲为了天下苍生再次陷入战乱之中,变原作中的“刺”为“不刺”,变“刺不中”为“不想刺中”。人物也由《荆轲刺秦王》中荆轲扶弱救困、反抗强暴的侠义形象,一变而为明大义、顾大体、识大局的仁人志士。
用求异的构思写出的作品不落窠臼,陈言尽去,自然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创新是作文教学和作文写作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我们追求的终极目标。我坚信,经过我们在实践中的不断探索,“故事新编”式的构思方法一定会臻于极致,为作文写作的创新添一抹新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