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与中学古诗词教学的整合
来源:网络整理发布时间:2015-01-28
浠水兰溪中学 李丰山
【摘要】伴随着21世纪的来临,以多媒体和互联网为代表的当代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法。信息社会对我们的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新的挑战。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研究与实施对发展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重要意义。整合后教学过程 是任务驱动式的;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基本认知工具;能完成能力培养和知识学习相结合的教学目标 ;形成“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为初中古诗文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既增强了古诗词欣赏的直观性、情境性,又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确立,使自主学习、探索学习、协作学习得以真正实现,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和谐的统一。整合过的教学能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
【关键词】信息技术 中学古诗词 学科整合 学习环境 教学模式
21世纪人类将面临从工业时代迈向信息时代的急剧转变,知识传播的速度和容量都在以几何数字迅速递增。首先,信息时代的知识爆炸,要求人们快速掌握并发现有用的知识;信息技术为存储和检索海量的知识提供了便利和可能,要求人民掌握学习知识的技能,而不是知识的记忆;信息时代产业的交差与融合,迫切需要具备综合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而这些需求客观上要求教育要从以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以培养能力、促进人性与思维发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与终生学习的能力为主,也就是要从知识性人才的培养转变为素质性人才的培养,实现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的复兴。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和我们学校的语文组教师一道,共同探讨“信息技术与中学古诗词教学的整合”这一课题,现将探索的一点经验作一小结。
一、整合的必要性
(一)传统教育模式的不足
1.学生获得的知识比较单一、零碎。
传统学科教学和教材都比较重视现成基本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训练,教学评价也主要是看学生掌握书本“知识”的多与寡。为了适应教学评价的需要,教师必须让学生牢固掌握教材中的知识点,以达到比较单一的教学目标 。以初中语文的学习为例,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牢固掌握字词、句段、篇章阅读和习作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而一是忽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二是忽视“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三是忽视对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与实践,即较少注意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这就违背了新课程标准中的“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仍然强调了学科中心和知识中心。
在教师的教学中,由于教学目标 单一(以学生知识掌握的“多与寡”论英雄),加上现行教材学科性十分突出,因此,不管从教学形式到教学内容都十分强调学科特点,以学科知识为整个学科教学的重点。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虽然阅读和习作训练贯穿了整个初中语文教学的始终,但是,在教学实际中,重视了阅读与习作技巧的训练,却普遍存在着阅读信息量少,跨学科知识量少,学生习作的视野小,创新性不强。语文学习主要停留在语文知识与技能的反复螺旋的学习掌握上,学生只是被动的反应者、知识被灌输的对象。
3.学科知识与实际脱节。
不少人在学习完某个阶段的学科知识后,总会发出“知识无用”的感慨。这里的“无用”,显然道出了所学知识缺乏应用性。究其原因,主要还在于学科知识的学习与实际的脱节。就如语文学习中长期学习习作,虽然可以在考试中获得较高的分数,可在生活中却写不好计划总结、经验论文或应用文。
4.学科综合性显得不足。
5.感性与理性认识难得统一。
传统教学中,学生很难体会几百上千年前诗人的思绪、把握诗歌的意韵。
正是因为强调了学科中心,不管是教材还是学科教学活动,都很少考虑学科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单一依靠传统的教学方式,也不可能在教学实践中达到学科综合的目的。
(二)信息技术独特的优势
信息技术使学习资源无限丰富,信息处理方便快捷,表现形式丰富多彩,学习形式灵活即时。这些特点使信息技术与古诗教学整合的优势非常明显:
1.整合有利于解决古诗词教学中的难点
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特别是初中第三册、第五册和第六册以及有关读本)中,古代诗歌占有一定的比重。这些诗歌语言精炼,意境优美,寓意深邃。但由于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表象储备贫乏,对诗歌中所描绘的社会时代、人物思想、风土人情等均感到陌生疏远,老师就是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往往还是略知皮毛而不得要领,因而古诗词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点。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想象能力,促进学生对古诗的学习理解,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我觉得将信息技术与古诗词教学有机地整合起来,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整合有利于克服传统古诗词教学的局限
传统的古诗词教学,存在着某些局限性,比如教学资源与媒体的单调性、教学形式的封闭性以及教学过程 的呆滞性。过去,古诗词教学的主要资源就是课本和教参,学生手上则只有课文和练习册而已,教学资源十分贫乏短缺;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朗诵,顶多会用单放机播放一下朗读录音;为了增强增强诗词的直观性,有时也会找幅画来辅助教学,但这种教学媒体总显得较为单调而乏味。在教学形式上,有人用“讲风不止,问风不停,学风不兴,读风不起”这几个词来概括传统的古诗词教学,虽然有失偏颇,但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今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重讲轻学”的问题。传统的教学模式是逐字逐词逐句牵引,而后归纳诗意的串讲式,教师不断面向集体提问、讲解,学生没有自主学习的自由,没有潜心领会的时间,导致“学生围着教师转”,教学时间在学生等待提问,以及教师和个别学生的一问一答中慢慢消耗掉了,大多数学生语言实践的权利被悄悄而“合理”地剥夺了,教学知识面窄,学生的主动性也得不到充分发挥,个性更得不到培养发展,教学效率低下的现象便普遍存在。因此,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中学古诗词教学,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以提高教学效率,就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了。
3.整合有利于实现新课程标准的新要求
新课程明确提出要实现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构建起课堂教学比较完整的目标体系,由以知识本位、学科本位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真正对知识、能力、态度进行了有机整合,体现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
《语文课程标准》在阶段目标中指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并深刻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信息技术支撑下的中学古诗词教学较比传统的教学更加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让学生在教学过程 中主动学习、积极探究,极大地激发学习动机,实现自主式学习、探索性学习、协作式学习,因而更有生命力。
二、信息技术与古诗教学整合的一些方法。
(一)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要求学生学会大量的获取信息,学会快速的处理信息。但无庸质疑,课堂教学所用的教材毕竟不同于网络信息,其内容精练简约,系统规范,涵盖的信息量不可能太多。而网络信息却无限的丰富,能无限的充实学科教材的内容。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扩充教材内容,优化学科教材,加大学生信息量的获取,开阔学生课堂学习的视野。当然,这里的“扩充”和“加大”并不是数量上的简单累积,而应该是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
以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为例。可以这样来设计教学:
1.首先让学生利用网络搜索杭州西湖的风景图片以及文字说明。使学生从感性上了解感受西湖美景。可以向学生提供这样一些网址: ; .cn; ;……
2.教师根据学习诗歌的教学目标 设计好课件,其内容主要包括西湖天晴时和有雨时的图片,朗读录音,古装美女西施的图片,有轻音乐伴奏的西湖美景录象片段等。
3.在课堂上,让学生先互相汇报自己收集到的资料,然后结合古诗内容尝试将文本、图形重新加工,以基本反映古诗意境和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这个过程中,允许学生观看并借鉴教师的课件设计,以完善自己对收集到的资料的重加工。
4.领略了诗歌的优美意境,读懂了诗歌的基本含义,再思考:你还想知道哪些关于本诗的知识呢?你认为还可以用什么样的音乐来做西湖美景的背景音乐呢?同学之间先讨论,再想法子解决自己的问题。
概括起来,我认为用信息技术优化学生的课堂学习渠道主要从三个方面:
(1)合理增加课堂的教学内容。如著名作家的生平、历史背景、优美的图片或视频文件。
(2)趣味化教材内容。因为信息技术本身具备无所不能的信息呈现方式,可以用情景模拟、游戏、动画、视频来展现各种学习材料,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使学生的课堂学习变得轻松活泼。
(3)鼓励学生用“超链接”的方法训练自己的发散思维,培养自己的创造思维能力。
(二)建设电子阅览室,以构建语文课程资源库为主,丰富学生学科知识学习的第二课堂。
在学科教学中,由于网络资源的浩繁,即时的利用网络信息会使信息处理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不可预知性。因此,我们可以预先建立开放的学科教学资源库。先将学习资源分类处理,存入自己的电脑,然后将资源库设为共享,并根据学习的需要不断充实。语文学科可以建立文学名著、名家名作、阅读与理解、习作与表达、课件与教案、练习与评价等分类资源库。各种分类之间还可以建立超链接。如初中语文有关于环境保护的习作练习,我们可以收集网络信息中有关环境保护的知识和图片,并收集关与习作的基本知识和范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在资源库中搜寻有用的信息,从而完成习作。
建立学科教学资源库有这样一些途径:
(1)利用网络收集信息资源,然后存入电脑硬盘或刻制成光盘,以便随时调用信息。这是最经济便捷的方法。
以阅读资料库的建设为例。初中语文课本中选录了许多著名作家的优秀作品。如老舍、鲁迅、诗人李白、杜甫等,在网络资源中要找到这些作家、诗人的资料并不难,市场上关于这些作家、诗人作品的电子版图书也不少。我们可以收集这些资料,根据课程教学的需要建立信息资源库。为了使资源库便于检索,
再如在教《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配合着王菲那略带忧伤、凄美的声音,屏幕上出现一
轮金黄的满月,月色如水清冷的照着人间,作者在月光下翩翩起舞,陶醉其中,超然物外的才情与达观的个性,化解了苦闷。
音乐配合图片,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刺激学生的感官,这样一个被胡仔赞为“中获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发”的意境,也就让学生有了更深刻的体验。
三、资源环境的建构
1.指导思想: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学习环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则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要求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 中采用全新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
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我利用学校微机室建立了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专用的网络教室,教室装有八十台电脑。学生既可通过内部IP在校园网内部高速交流,充分利用本校资源,同时也可在教师许可下与因特网相联,遨游世界,自主学习。
2.建构原则:
信息技术与中学古诗词教学的整合,应该有其一般的原则,至少要体现四个特性,即丰富性、交互性、教学性和可控性。下面以本人执教的网络课《虞美人》为例说明之。
⑴丰富性:也就是要提供比课本和教参更丰富的资源。我校网站分为资源区、学习区、交流区、教师区等。为了搞好古诗词教学,我在自己的网页《庭中望月》中设计了十来个栏目。《虞美人》一词放在“电子课本”的“课内读物”栏目中;为了帮助学生了解作者的情况,我将有关“李煜”的介绍放在“作者简介”栏目中,并且链接在《虞美人》词作标题下面;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赏析《虞美人》一词,我将《〈虞美人〉赏析》以及李煜另外一首同期词作《相见欢》的赏析文章等放在“诗词赏析”栏目中,关于《虞美人》的朗读和咏唱分别放在“朗诵天地”和“古诗新歌”栏目中(这些资料同时也与《虞美人》词作链接到一起);如果学生想要了解更多,网页上还开设了“鉴赏技巧”“诗话选萃”“诗词掌故”“小试身手”“中考题库”“站内搜索”“相关链接”等栏目。
⑵交互性:为了打破“我讲你听”的单一教学形式,整合中我充分考虑到了网络教学的交互性原则,所以在网页中加设了“版主的话”“创作擂台”等栏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直接进入“创作论坛”(保存记录)或“诗词聊天室”(不保存记录)切磋交谈,也可在“留言版”栏目中发帖留言。
⑶教学性:顾名思义,网络教学就是借助网络资源(包括校园网内和英特网上的各种资源)来进行的课堂教学,它应该有自己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和效果检测,为此,我在自己网页中补充设置了“教案设计”“教材教法”以及“在线测试”等栏目。比如在“教案设计”栏目的“词七首”一帖中编录了《虞美人》的教学设计;在“小试身手”栏目中的“在线测试2”里编辑了几道巩固练习题,学生可以自我检测阅读效果。
⑷可控性:教师使用的微机装有“广州远志”软件,便于教师对整个教室电脑的监控,掌握学生学习进度,调节教学节奏,指导个别学生学习。
总之,信息技术可以创设一个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并与广泛的社区相联系的学习环境,可有效地改进教学,实现以下几个目标:①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尤其是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②使信息技术的运用成为学习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培养学生获取、选择、传送、加工和利用信息等信息素养;③促进班级内学生的合作交流,本校学生与全球性学习社区的合作交流,开阔学生的视野。
四、整合的模式
我以为信息技术与中学古诗词教学的整合一般要有这样几个环节:
⑴确立目标——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整合不能忽视教学性,既然是教学就应该有其教学目的(或者说教学目标 )。有了具体可行的目标,教学就能减少盲目性,避免走弯路,节省时间,提高效率;不然,又会回到“少慢差费”的老路上去,其教学效果甚至不如传统的课堂教学。我执教网络课《虞美人》时,是这样确定教学目标 的:①反复诵读,从整体感知,体会《虞美人》的声韵美,感知词的意境美。②了解《虞美人》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③注意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赏析,把握词的精髓。④初步掌握欣赏词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⑵创设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比如,我们学习秦观的《观沧海》,先用flash营造一个登高观海的情境,让学生感受曹操那种踌躇满志的情怀。
⑶提出问题——在上述情境下,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去解决的现实问题)。比如,学习《虞美人》一词,我提出了以下五个思考题:① “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作者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②“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具体指什么?换句话说,李煜到底在怀念什么?③“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④为什么词中两次提到“月”这个意象?联系我们读过的诗歌,“月亮”这个意象有什么特殊涵义?⑤说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艺术特色。
⑷自主学习——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例如需要搜集哪一类资料、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料以及现实中专家解决类似问题的探索过程等),并要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包括:①确定学习内容表(即为完成与给定问题有关的学习任务所需要的知识点清单)的能力;②获取有关信息与资料的能力(知道从何处获取以及如何去获取所需的信息与资料);③利用、评价有关信息与资料的能力。例如,教学《虞美人》,我指导学生先后登录网络教学系统和因特网,然后点击“电子课本”,在其中的“课内读物”中找到《虞美人》,并将该文本打开;指导学生自由浏览链接的相关文本资料,了解该词的背景以及内容与形式等方面情况。
⑸协作学习——就是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教学《虞美人》时,我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跟周围同学讨论,并告诉他们可以通过“创作论坛”、“诗词聊天”栏目以及网络教学控制程序进行交流。然后,指导学生把他们的意见打出来,并口头交流最后一个讨论题。这样,既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的特点,又充分发挥了信息技术的优势。
⑹效果评价——由于抛锚式教学要求学生解决面临的现实问题,学习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即由该过程可以直接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对这种教学效果的评价往往不需要进行独立于教学过程 的专门测验,只需在学习过程中随时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即可。在《虞美人》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五个检测反馈题,放在“小试身手”栏目的“在线测试2”中,学生可以随时自我检测,并可把得分发送给管理员(老师)了解掌握;学生如果发现自己思考欠妥,效果不好,还可以再行学习讨论,直到比较准确全面地把握词作。为了掌握个别学生的学习情况,老师除了在网络教师里巡视外,还可在教师主机上通过“全频公告”和“个别调查”等教学程序全盘控制。这些环节正好符合
这一模式的表现形态主要有:
1.课文精读:传统教学非常重视对课文的精读,在网络环境下同样不可忽视,因为精读可强化学生的基本阅读能力。在这种阅读中强调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和深入思考,教师可提供相关资源供学生参考,运用信息技术为古诗文教学创设较为真切的情境与氛围;可用习题当场进行阅读效果的检测并由电脑作出即时评价。
2.主题性研读:指的是学生围绕一定的主题,按照点圆式信息传输路径阅读大量有关文本。这种阅读主题丰富灵活,信息容量大、外延宽,传输路径具有辐射性。教师可提供经整合的大量资源,学生可在网上获取相关资源,也可在论坛交流学习心得。
3.选择性阅读:学习主体在网上快速阅读,然后根据需要选取最有用的文章或段落进行精读,这是一种由“面”到“点”的信息输入方式。选择性阅读的结果往往通过写作(如电子文稿、讨论帖子等)表现出来。
4.互动性研究:古诗词的网络教学,其趣味性、发展的无限性,人机对话,作者与作者、作者与读者、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流均能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5.论辩性写作:将辩论赛搬到网上以文字形式来进行,这种短小然而针锋相对的写作使思维不断碰撞出火花,能有效地锻炼学生的思维品质。
6.一体化写作:即将阅读和写作有机结合起来。学生自主从网络上获取阅读材料,读后根据自己的选择和思索进行“吸收+创造”式的写作,使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信息素养得到共同提高。
7.听力训练:汉语亦应与外语一样进行听力训练。学生听取教师或同学或播放的有声资料(如《虞美人》朗诵与咏唱等),现场检测并由电脑作出即时评价。
总之,阅读、写作、口才、研究性学习等语文教学内容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获得了新的发展动力,得以更高效、深刻地内化为学生的语文素养。需要强调的是,信息技术与中学古诗词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是动态的,可根据具体内容灵活变动时间跨度和教学环节,并不意味着某一节课内一定要具备所有的环节。
五、整合的原则
综上所述,我觉得信息技术与中学古诗词教学的整合,应该具备以下几个原则:
1.体现古诗词教学的特色:如上所述,《虞美人》网络教学中始终抓住了词作的诵读、词意的理解和审美的熏陶这些中心内容,或放或收,时教时学,古诗词教学的特色十分突出。
2.有利于人文精神的培养:古代诗歌,意蕴深广,我们通过信息技术与古诗词教学的整合,可以更深切地理解古人的思想感情,更真切地感受古人对大自然的讴歌,对人生社会的思索,从而获得某种启迪与感悟。比如对南唐李煜李后主,我们通过网络资源了解到,他是五代最有成就的词人,也是整个词史上一流的大家。李煜的前半生,作为南唐的国君,生活相当豪华奢侈,词的题材狭窄,无非是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恋情或离愁别恨之类。亡国后,孤寂悲凉的处境,使他的词转向了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成就很高,《虞美人》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这是李煜的绝命词,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深切怀念。这首词采用白描手法,以自己的心境去观照事物、想像事物,这样,词中的意象就在“情”的贯穿下,构成了自然流畅、和谐完整的意境。通过这个例子,我们认识到感情是诗的直接表现对象,也是诗的内在生命,便加深了对白居易的诗歌理论“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的理解。
3.体现发展性的原则:以往的教学改革往往注重的是教法的改革,而“教无定法”决定了由一名或一群具有特定个性的教师针对一群个性鲜明的学生实行的教法未必适合所有的教师、所有的学生。整合符合教育的强烈的个别化原则,亦与愈加丰富的个性和张扬的时代精神相称,学生的特长可以得到更好的培养与发展。
4.体现双主体教学原则:整合后,教学主体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教师与学生都成了课堂的主体了,实现了由信息的单一化到多元化,由学生被动接受到自由选择、自主探索的根本转变。教学相长,苦乐相生。
我们相信,信息技术与中学诗词教学的整合一定能为语文教学改革开辟一条新的道路,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开拓一片新的天地。
以上是我对当前语文教学的一些思考,还不成熟,望同行们多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新世纪语文教学视角前瞻》………………………………………………………姜广平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克服语文学习中的“高原现象”》………………………… 陈奇秀
《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何克抗
《关于网络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思考》……………………………………何克抗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何克抗
《创教育之新 育创新之人》………………………………………………………李克刚
《中初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中的问题分析和改进策略》…………尹睿 刘铁英
《关于中初中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实践的研究》………………………孔维宏 高瑞利
《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策略》………………………………………………………黄宇星
《建构主义教学思想揽要》………………………………………………钟志贤 徐洪建
《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王 倩
《信息技术与基础学科整合的研究与思考》……………………………………安传平
《整合学科过程构建信息平台》……………………………………李键平
更多精彩文章
- 语文教学 朗读先行——浅谈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 浅谈语文教学中多媒体运用与传统教学模式的结合
- 对新课程实验中评价方式的初探--------------浅谈评价的激励作用
- 教师搭台 学生唱戏——浅谈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的备课
-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习小组讨论学习的几点认识
-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交换”合作学习和“激励竞争”机制的应用
- 浅谈赏识教育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 浅谈中学生口语训练的途径
- 浅谈初中语文新课改后课堂教学方法---------合作阅读和思维激发
- 让作文教学放射出“人文性”的光芒
- 探究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尝试
- 关注教师在课改中的精神视界
- 感悟:课堂上比安静更重要的是什么
- 语文中考新闻创新题专题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