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参观人民大会堂
来源:网络整理发布时间:2015-02-10
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人民大会堂的雄伟壮丽和建设速度,体会我国人民的伟大创造力和建设祖国的高度积极性。
2.读懂每个自然段,了解句与句的联系,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按参观顺序把看到,听到的内容写清楚的方法。
3.学会本课17个生字及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5、6自然段。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按参观顺序把看到的,听到的内容写清楚的方法。
教学难点
懂得自然段中句与句是怎样连起来的。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准备
挂图、训练用投影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 激趣
同学们,你们都去过人民大会堂吗?
谁给大家说一说人民大会堂是什么样的?是做什么用的?
板书课题:参观人民大会堂。
今天我们学习参观人民大会堂一课。
二、按学过的预习方法,检查预习情况,继续指导预习,培养自学能力
(一)检查读课文,要读得正确、通顺。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2.指名分段朗读,正音。
3.同桌互相读一读。
(二)质疑,提出不认识和不理解的字、词,进行讨论、解疑。
1.读生字词卡,继续正音。
2.运用查字典的方法理解词语。
大理石:一种带有白色或带有黑、灰、褐色花纹的岩石,有光泽,许多做装饰品或雕刻材料。我国云南大理产的最有名,所以叫大理石。
水晶玻璃:水晶,是一种无色透明的名贵矿石。水晶玻璃指一种优质的玻璃,它的透明光亮很像水晶。
晶光闪耀:十分明亮的光芒一闪一闪地耀眼。
情不自禁:自己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
装饰:在身体或物体的表面加些附属的东西,使其更加美观。
摆设:本课的意思是把物品按照一定的位置安放。
人民大会堂:建于1959年,建筑面积有171800平方米,比故宫全部建筑面积还要大。正门朝东面对天安门广场,顶上镶嵌着金光闪闪的国徽,前面有12根25米高的淡青色大理石门柱。进入金黄色的大铜门,穿过宽阔的门厅,就是典雅的中央大厅。厅后是万人大会堂。
(三)通读课文,理清段落层次。
1.标画出文章的自然段。
2.从文题入手,把文章划分为三段。
(1)自己分自然段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意思。
(2)讨论:哪些自然段是写参观人民大会堂经过的?(第2到第8自然段)。
第1自然段写了什么?
(概括地讲王叔叔带“我”去参观人民大会堂和“我”的心情。)
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讲人民大会堂建设速度之快和“我”的感受。)
(3)教师小结:
全文可以分为3段,先概括地讲了王叔叔带“我”去参观人民大会堂,“我”很高兴。然后重点介绍了参观人民大会堂的经过。最后写人民大会堂建成的速度之快和“我的感受”。
三、作业 :熟读课文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默读课文,理清参观顺序
(一)用笔标出作者参观的地方。
(二)按照参观顺序说说王叔叔带“我”参观了人民大会堂的哪几个地方?
(正门、中央大厅、大礼堂、宴会厅,会议厅。)
(三)再读读课文,看看哪些句子引出了这些参观的地方,初步认识过渡句。
1.自己读课文,划出这些句子。
2.汇报你找的句子。
(“登上台阶,一抬头就望见正门上那个庄严的国徽,红底镶金,闪闪发光。”)
(“进了大门,就是中央大厅。”)
(“穿过大厅,走进了大礼堂。”)
(“从大礼堂出来,我们又上楼去参观北面的宴会厅。”)
(“我们又参观了几个会议厅”。)
3.读读这些句子,看看这几个句子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
(每句都在段首。每句都引出了参观的地方。)
4.运用这些句子有什么好处?
(能够使段与段之间连接自然,参观地点明了,文章层次清楚。)
(四)作者按参观的先后顺序写了五个地方,即:正门,中央大厅,大礼堂,宴会厅,会议厅。每个参观的地方都是由段首句引出的。这样层次清楚,衔接紧密,过渡自然。这些句子叫做过渡句。
二、学习课文,理解内容
(一)齐读课文第2自然段:
“人民大会堂真是雄伟壮丽!”
理解“雄伟壮丽”一词。(雄壮、伟大而美丽。)
(二)看文章是怎样具体写人民大会堂雄伟壮丽的。
(以第3自然段为例指导学生阅读,通过教给学法,使学生掌握了阅读方法以后,运用学法再指导他们去读懂其它各段。)
1.自己读第3自然段。
2.讨论:
(1)这段讲参观了什么地方?(正门。)
(2)都看到了什么?(国徽,大理石柱子。)
(3)这些东西怎么样?(庄严的国徽,红底镶金,闪闪发光。12根淡青色的大理石柱子,有6、7层楼那么高,要4个人才合抱得过来。)
(4)理解重点词语:(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庄严”①查字典,选字义,分别理解“庄”和“严”的意思。庄,严肃,端重。严,郑重,庄重。②理解“庄严”一词的意思:庄重而严肃。③出示投影片,指导观察投影片上的国徽,体会“庄严”的含义。
比较句子,出示训练题板。
12根大理石柱子又高又粗。
12根淡青色的大理石柱子,有6、7层楼那么高,要4个人才合抱得过来。
①讨论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
②为什么说第2句写得好?
[这两个句子都是写12根大理石柱子的,第一句只写了大理石柱子又高又粗,很空洞。第二句写得很具体。除写了柱子的数量(12根)、质地(大理石)之外,还具体写了颜色,(淡青色)、高(6、7层楼高)粗(4个人才合抱得过来)。]
(5)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人民大会堂雄伟壮丽?(通过对国徽和大理石柱子颜色、数量,及高、粗的具体描写。)
3.归纳学习第3自然段的方法:
回顾这段我们是怎样学习的,用小黑板出示学习方法:
(1)参观了什么地方。
(2)看到(或王叔叔向我介绍)了什么。
(3)这些东西是什么样的。
(4)理解重点词语。
(5)体会“雄伟壮丽”意思。
4.运用以上的学习方法,在老师指导下,继续学习其它段落。学习第4自然段。
(1)指名读第4自然段。(中央大厅。)
(2)尝试以上总结的学习方法。
①按步骤进行学习。
②重点讨论,比较句子,出示训练题板,大理石的地面很亮。
大理石的地面晶光闪耀,能映出人的倒影来。
按照分析描写大理石柱子一句的方法进行讨论理解:
首先讨论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说第二句比第一句写得好?引导学生分析:
第一句只写了大理石地面很亮,第二句具体写了亮的程度:晶光闪耀,能映出人的倒影来。(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说一说:“能映出人的倒影来”。)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学习5、6自然段。
(1)重点讨论大礼堂“大”的写法。
(2)作者是运用哪些数字突出“大”的?
(3)读这一段,找出哪些是我看到的,哪些是王叔叔向我介绍的?
(4)出示投影片,引导学生观察大礼堂的天花板。体会理解“满天繁星”,“灿烂光芒”等词语。
(5)讨论:文中怎样写天花板上的电灯?把什么比作什么?这样比有什么好处?
(文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无数盏电灯比作满天的繁星,具体形象地描绘出大礼堂天花板的美丽,壮观。)
6.自读“宴会厅”和“会议厅”两个自然段,独立运用学法。
(1)学生运用学法按步骤自读课文,进行讨论。
(2)教师检查学习效果。
什么是眼花缭乱?
什么使“我”眼花缭乱?
出示训练题板、比较句子。放手让学生独立讨论比较分析句子:
在这大厅里放着大圆桌和皮椅子。
在这宽敞的大厅里,整整齐齐地放着一排排的大圆桌和皮椅子。
(3)写宴会厅这一自然段一共有几句话,每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句与句是怎样连起来的?
(这一自然段共有四句话;第一句写来到宴会厅;第二句写宴会厅的富丽;第三句宴会厅的宽敞;第四句进一步具体写宴会厅的宽大。每句话衔接紧密,是根据参观宴会厅时的观察顺序写的。)
(4)你能从“会议厅”一段中知道有多少个会议厅吗?
会议厅是干什么用的?
7.有感情地读课文参观经过部分。
归纳小结:
(1)记叙顺序:按参观人民大会堂的顺序。
(2)具体描写了人民大会堂的正门,中央大厅,大礼堂、宴会厅,会议厅等五个地方。
(3)记叙时抓住了各部分的特点来写。
(4)通过对三组句子的比较,引导学生归纳把句子写具体的方法:
可以运用数字,描写颜色,形状,恰当地运用形容词语,运用相仿的事物等。(告诉学生具体运用什么方法要根据内容来决定。)
(三)集体读第9自然段。
讨论:王叔叔向“我”介绍的话说明了什么?(建筑的雄伟、建设速度之快,说明建设者的勤劳和智慧,歌颂了工人阶级的伟大。)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总结提高:
读了这篇课文就好像和“我”一起参观了人民大会堂,也听了王叔叔的介绍,那么你对人民大会堂的总印象是什么?(启发学生把能表现人民大会堂雄伟壮丽的语句联系起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三、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五、六自然段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一、有感情地练习读课文
(一)自己读。
(二)指名读。
二、指导背诵五、六自然段
同座位互相练习背诵。
三、学习本课生字词
(一)出示本课生字词。
(二)重点指导:
1.正音:灿、敞、饰
里面是三横。
3.记忆字形,指导查字典。
点指导“左右结构,上下结构,独体字”各一个:
“耀”,左右结构。查字典时在“小部、羽部,隹部”均可查到。字典中无“光部”。
“繁”上下结构,查字典“系”部。
“具”独体字。写时注意第三、四、五笔是短横。查字典“八字部。”
4.其它剩余生字,自己思考,识记,练习查字典。
(三)反馈练习。
1.写出下面字的偏旁部首:
厅( ) 繁( ) 具( ) 夫( )
2.运用下列生字组词:
宴( ) 抬( ) 灿( )
宾( ) 括( ) 烂( )
3.按课文内容填空:
王叔叔带我参观了人民大会堂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人民大会堂真是____。给我留下了____的印象。
4.练习把句子写具体。
(1)花园里的花真美丽。
(2)操场上真热闹。
(3)教室里真干净。
板书设计
注:生字的偏旁部首用红笔标出。
需要注意的笔画用黄笔标出。
(张继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