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来源:网络整理发布时间:2015-03-02

 

南安市    林海参

 

 

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根据教科书、教学用书的观点进行提出相关的问题,在解决过程中教师给予不同方式的提示,学生沿着限定的正确途径进行解答,并以求得与教学法用书的观点相似或相同为“最高目标”。与此同时,对于文体知识的理解、掌握并运用到写作中的教学模式也充斥于阅读教学中。这种阅读教学模式,使学生对于阅读课望而生畏,这也使得学生面对经过专家精选的美文毫无感兴趣,而更钟情于课外读物,遨游于课外读物的丰富世界之中的原因。反映在写作上则出现了新的八股文的文章,不能真正起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的终极阅读目标!当然,这也不能把责任全推给教师,因为有着考试这根指挥棒像无形的枷锁套在的教师身上。新课程标准、新课程理念中对于考试的评价、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评价提出了全新的理念: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而对新理念、新课程标准中阅读的要求和目标,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该采取什么样的对策呢?笔者以为可从以下三方面努力探索,使新的阅读教学课能真正体现出其价值来!

一、充分挖掘丰富的民间文化、社会文化资源,丰富我们的阅读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课改目标指出: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的经,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七年级(上)的语文教科书中的“话说家乡”、“采访科任老师”、“利用图书馆”等教学内容正是从这一目标出发而编排的,除了指导好这些内容的学习实践以促进阅读的教学外。我们还认为语文中精选的篇目都是作者在实践中思考的并化为文字的思想的结晶,而读者“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这一“有益启示”其实就是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自然、社会、人生,从而悟出阅读中的人文、情感体验。而丰富的民间文化、社会文化资源也是几代人对于自然、社会、人生的思考的积淀,为此我们认为如能充分挖掘它们,定能丰富我们的课堂阅读教学,真正体现在生活实践中学语文的大语文教育观,也能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语文的道理!如古诗词的教学历来是个难点,但西溪中学就挖掘出本地的文化特色:用闽南话吟唱古诗词活动课,每班每周有一节诗词课,成立了“诗词兴趣小组”,经过探索、实践,学生较快的掌握了诗词的格律、平仄、吟诵,还会自我创作几首,不但解决了教学法的难点,而且提高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提高了古诗词的教学效率(参见《福建日报》2002年12月6日的报道)。再如让学生搜集本地的民间传说、人文景观的资料等活动,都能起到丰富我们的阅读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实践中从另一侧面提高对文学作品的感悟能力,丰富学生的人文内涵,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精心组织好阅读教学课,盘活教材,构筑符合新课改理念的阅读教学观。课堂是阅读教学的主阵地,教材是其载体,那么如何盘活好教材,组织好阅读教学?关键在于教师要树立具有现代意义的阅读观,“现代的阅读观认为,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的阅读同样也应这样理解。”教师只有树立这种现代意义的阅读理念观,在教学中才能学会与学生的生命个体共存,共享,共同发展的互动关系,放下教师的权威,与学生之间建构一种倾听,对话交流,共同发展的关系。在新课改中提出的教师角色的转换,在阅读教学中要求学生“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和语言”,“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等阅读教学目标 才能成为可能,也才能使课改中提出的让学生自主学习、于合作、乐于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实施才能成为现实而不再是理想!《陌上桑》的教学一般都是先翻译,再主题、写法的分析,课上起来吃力不讨好,学生不喜欢。但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设置了能激发学生探究的环节,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提出问题,请听:“从罗敷的服饰来看,罗敷家庭是富有的,她干吗还要劳动?”“罗敷才十几岁,为什么有一个四十岁的丈夫,是不是他的小妾呢?”“太守还挺有礼貌的,为什么我们自己的参考资料说他荒淫无耻啊?”我惊讶了,但在惊讶中,我不由得想:这才是新课程,这才是真正的现代意义上的阅读观,这才是语文阅读教学的真谛。不同的设计其效果是有很大的差别的,前者重结果,重阅读中写作技巧,后者重过程,重学生的个体体验,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其次,设计好情境教学,促进智能的指导。众所周知语文教育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学习重在感性把握其特点。而具有丰富多彩的人文内涵是其突出,也是最重要的特征。因此新课程在选材上也更关注这一点。选材很多都是具体形象的,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基于以上的认识,我们认为情境设置中的情感应贯穿于整个阅读教学过程 中,因为只有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增强学生丰富而多彩的感性知识,才能提高其阅读的兴趣,从而转变学生学习语文的态度,促进学生审美素质的提高,人格的升华,也才能使学生学会用情感去感爱生活中的一切,在心灵上获得共鸣和启发,领悟,真正做到以文促学,以情促学的学习目的。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才能真正做到促进语文智能、技能的掌握。如《小巷深处》是一篇抒写养母对“我”深切的爱和“我”对养母的感情,感情真挚,富有感染力。本人导学时就非常注意情境的设置,第一教时情景的设置为: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导入  ,即回忆已去世18年的母亲在世时对于我们子女的爱的琐事,由于本人回忆时是流着泪把感情流露出来,所以学生能深深地被感染着。随后导入  本文的学习,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由于文章写得感人,读到最后几段,连自己也有些哽咽了!学生也有的被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再让学生模仿老师朗读一遍!第二教时,让学生自觉把布置已写的真情实感的小作文在课堂上展示,有一位同学写的是回忆自己的奶奶病前病后的细节,由于写得真,此位同学哭着朗读的,同学们也被这位同学的真情打动了,也有一些同学跟着流泪,听课的老师也深深地被感染了,借此时机告诉同学写作文的关键就在于要用真情去感受去表现,这样就会感人至深!接下来设置了一个游戏:模仿瞎子走路,再让这位同学谈一谈感受。再引入第二教时要讲的内容:瞎子走路这么艰难,那么瞎眼英姨为了培养我要劳动挣钱 ,其付出的代价可想可知,是我们常人的多少倍啊!让同学把母亲倾注在我身上的无私的爱的琐事从吃、住、穿、用等方面找出,并体会其感情!由于有了情感、情景的设置。学生积极性较强,气氛活跃,教学效果良好!

三、做好阅读方式组合的指导,如精读、略读、速读、泛读的组合,精细、粗放的组合等,这些阅读方式的组合如指导得当,它将有助于课内的阅读教学,也有助于学生的阅读兴趣的培养,这样就有助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宽,满足学生的阅读欲望!

以上是本人在参与课改过程中学习与实践的肤浅认识,不妥之处还请同仁、行家指点!

 

参考书目:《语文课程标准》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更多精彩文章

    • 初中语文复习课的设计和组织
    • 让研究性学习走进初中语文教学(论文)――任兴荣
    • 初中语文“新课改”中几种现象的批
    • “阅读教学体系”与“阅读教学建议”之比较
    • 课改背景下的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策略研究
    • 对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几点思考
    • 浅谈初中语文新课改后课堂教学方法---------合作阅读和思维激发
    • 论德育渗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
    • 浅谈如何提高初中语文教学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 浅析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
    • 感悟:课堂上比安静更重要的是什么
    • 探究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尝试
    • 关注教师在课改中的精神视界
    • 语文中考新闻创新题专题复习
    • 让作文教学放射出“人文性”的光芒
    手机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15 xuebag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