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古诗两首
来源:网络收集发布时间:2015-04-01
古诗两首教案及相关资料
教学要求:
1、学会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古诗的意思,能准确说出诗句中部分词语的意思。
4、体会《访隐者不遇》一诗描绘的情景,并能写一段话。
教学重点、难点:
朗读、背诵课文,理解古诗意思。能体会《访隐者不遇》描绘的情景,写一段话。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提示课题
1、读题。
2、释题。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贾岛。
访:寻找,寻访。隐者:独居大山林里的人。遇:碰见,遇上。 这首诗说的是诗人去访问隐者却没有遇见。 3、质疑:读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围绕“寻”思考。如,诗人为什么没遇上?有没有问问其他人?为什么不在那等一会儿?)
二、自学课文
1、借助汉语拼音读课文。
2、画出本课要求学会和认识的生字,读一读。
3、看插图想想:图上画的是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
三、读诗句,认生字
1、检查课文朗读情况。注意读准平、翘舌音的字:松、采;师、深。“只”是多音字,文中读第三声。
2、提问:(1)图上画的是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做什么?(完整通顺地回答问题。)
(2)图上谁是诗人,谁是童子?诗人要找的隐者是童子的什么人?
(3)诗人找到了童子,怎么没遇上他师父呢?
(4)朗读课文。
四、指导朗读
引导学生偏假想自己是诗人在松下遇上童子,体会向童子询问时的心情,把这种心情读出来。教师范读,同学再练习朗读。
松下/问/童子,(满怀期望)言师/采药/去。(感到失望)
只在/此/山中,(又有了希望)云深/不知/处。(无可奈何)
五、看图理解诗意,练习背诵
1、看图,说说图上画了怎样的情景。
2、结合诗句说说整首诗的大意,教师相机指导。
3、练习背诵,指名试背。
4、指导完成课后练习3第(1)题。
六、指导写话
看图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先分小组说一说,再写下来。
全班交流。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个别、集体等多形式朗读。
2、指名背诵。指导:诗从问了童子后,童子先后告诉他师父采药,接着告诉诗人,师父就在这座山里,不过山高云深,我不知他在何处。
二、学习古诗《所见》
1、揭题,释题。
齐读课题。“所见”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吗?(指名说说) 小结:所见——所看见的事物(东西)
2、观察课文插图
《所见》这首诗,写的就是诗人所看到的图上的景物。让我们也来看看图,你能用几句话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吗?
指名简单说说,鼓励指导。
3、出示小黑板:古诗“三读”法:
一读:读准读通课文。(大声朗读)
二读:划出生字,记住字形(不出声音默读)
三读:读懂句子,学会提问。(轻声读)
4、请同学们用我们学古诗的“三读法”来自学一下课文。把不懂的字、词、句子用横线加上“?”划下来。
5、学习生字。
(1)预习好了,你能把古诗中的生字读出来吗?(出示带拼音的生字)自己练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2)自己练读、指名读、齐读。
(3)同桌对读,检查。
6、你能把这首诗流利地读出来吗?指名读。播放音乐,教师范读。学生闭上眼睛听,初次感悟、体会诗句的意思。
7、学生练读全诗。(4人组内合作朗读)
8、在4人组内交流:古诗写了画中的哪些景物?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全班交流。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教师相机解决问题)
预设问题:什么叫“振林樾”?(传遍了树林)
“意欲”是什么意思?(想要做什么事情)
9、理解诗意。
(1)观察课文插图。
a、师指“牛与牧童”图问:这是怎样的一个情景?(牧童骑黄牛)
b、想象:牧童高兴地唱起了歌,他的歌声怎么样?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歌声在树林里回荡。出示诗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c、齐读诗句。
(2)演示“牧童捕蝉”的动作及“蝉叫声”。说说第二句话的意思。
心想捕捉鸣叫的知了,马上站在树下一声不响。出示诗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齐读诗句。
(3)你能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吗?(小组合作完成)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歌声在树林里回荡。心想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马上站在树下一声不响。
(4)挑一句自己最喜欢的读一读。(指名读)
(5)多美的一首诗啊!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齐读——指名读10、读诗想画面。
(1)教师配乐朗诵,学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2)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画面背诵。(引背同桌对背齐背)
(3)从“林樾”、“蝉鸣”可以看出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
三、写字指导
1、出示生字卡片,用自己的方法记住字形。(指名说说)
2、说说你认为最好记的字是什么?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呢?
3、指导学生书写生字:骑、振
四、编故事
学完了这首诗,你觉得牧童捕到蝉了吗?小小组里讨论一下,试着编一个故事。
五、课后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2、抄写古诗;完成课后第3题。
3、把你最喜欢的句子用自己的话写下来,或者画下来。
教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