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 计算教学的有益尝试

来源:网络整理发布时间:2015-04-06

计算教学的传统模式是准备题——例题讲解——得出计算法则——巩固练习——形成技能。学生往往不理解计算的作用,加上计算的枯燥乏味,学生缺乏兴趣,成了计算的工具。我们应着手加以改革。

(1)、体现计算是手段,目的是解决问题。

我们说让学生参与知识形成发展过程,了解知识的作用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关键。为此我在复习后安排了这样一个问题:一(1)班有49人,还有6个不是少先队员,少先队员有多少人?这样安排体现了知识的产生源于生活的需要,使学生懂得学会计算能帮助我们解决许多实际问题。

(2)、整体呈现知识。

生活实际中运用的知识是综合的,没有人会告诉你什么时候用什么知识,而我们在知识传授时,由于学生的认知规律只能把一块知识分割成一小部分,一点一滴地教给学生,导致了学生知识贮存的杂乱,提取困难,造成了学与用的矛盾。为了尽可能缓解这一矛盾,发挥整体功能,在知识的呈现时尽量地整体化。因此,我安排了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随意写出两位数减一位数的算式,这样退位、不退位一次呈现,学生初次感知了退位和不退位的特征,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比较、观察的能力。

(3)、探究多种算法。

传统的计算教学中,教师习惯于教会书本中规定的计算方法,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的计算方法,或不于理睬,或强制否定。这显然有悖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起点就是求异。为此根据本课特点,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寻求多种算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如:32-8=可以有多种解法。

①、12-8=4 20+4=24

②、10-8=2 22+2=24

③、8-2=6 30-6=24

④、32-2=30 30-6=24

⑤、32 -8=24

    更多精彩文章

    •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及反思——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学期
    •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第二单元综合测试(圆柱与圆锥)
    • 人教版数学六上教案 百分数 折扣
    •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圆柱与圆锥教案
    •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学期教学计划(人教课标版)
    • 十一册数学总复习教案
    • 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比较正数和负数的大小》教案
    •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预案(之二)
    • 《观察的范围》教学设计及反思——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学期
    • “圆柱的体积”教学案例及反思
    • “认识体积和容积”教学设计
    • 简单应用题
    • 分数的基本性质
    • 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对比
    手机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15 xuebag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