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多媒体提高学生的听说及写作能力

来源:网络整理发布时间:2015-04-12

[教学论文]--aphid

在农村语文教学的实践当中,我们往往要面对这样的问题:教材中表现的语言环境与学生实际接触的相去甚远,特别是在我们这样的民族地区,在理解课文上,特别是进行听说能力的训练时倍感费力,训练效果也极不理想。

很多农村语文教师都发现过这样一种现象:学生在课下很喜欢说话,很活跃,可一上课就无话可说或言不及义。这也是农村中学口语训练中普遍存在的语文课堂和学生实际生活完全脱节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要真正提高农村学生的口语能力,只能是空谈。

基于现实来谈,在学校里提倡“讲普通话,写规范字”只能是一种长期的潜移默化式的引导方式,我们没有办法在一夜之间改变学生的语言习惯。我们也不可能强迫他们在课下用普通话来交流,我们更不可能要求家长对孩子说普通话。那么,我们为什么不用多媒体技术来为孩子们营造一个规范的语言环境呢?这绝对是一种可行性高,投入不多的好办法。

一、选用媒体手段,创设虚拟语言环境

如果条件允许,我们一定要让学生进行有益的社会实践,从而增加学生的社会阅历,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但在很多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我们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创设虚拟的语言 环境,从而达到锻炼学生能力的目的,往往很有效果。

例如对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影视剧,引导学生摹仿其中的对白,并利用录像机、VCD的卡拉OK功能,尝试配音,学生很有兴趣,效果也相当好。有一定电脑水平的,还可以制作一些多媒体教学课件、软件,使用Flash、Power Point等等,将听说训练中的训练题目制作成动画短片、幻灯片,让学生作配音的练习。花费时间不多,却很受学生欢迎。

二、刺激学生的训练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习的一种力量。学生一旦有了兴趣,就会由“被动”变为“主动”,真正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作文教学的模式化已使很多学生烦不胜烦。特别是写说明文,由于文体本身要求的客观性,学生很难对对象产生浓厚的兴趣。但如果能另辟蹊径,把影视内容引进课堂,情形会大有改观。如中央电台说明性很强的《人与自然》节目,教师可先行录制或下载,并有选择地在课堂上播放,让学生仔细观察大自然中各种动植物的形体、生态特征及活动规律等,并注意听主持人的解说,然后进行写作训练,效果很好。

三、培养观察能力观察是学生取得知识、认识世界的基础,但由于中学生学习紧张,生活视野狭窄,对外面的世界了解并不多。即使偶有机会去观察,大部分学生也往往不知道应该看些什么,或者先看什么,后看什么。这就使得他们面对一个作文题时感到无话可说。这其实是观察方法和观察能力的问题。例如写一篇介绍自己学校的说明文,许多学生容易开错方向,并对各种建筑、设施的相对位置表述不清。如果用实物投影仪投影学校的平面图,教师稍加点拨,学生就能面对图画写出好文章来。又如在指导学生描写“运动会”的场面时,可让学生观看比赛时拍摄的录像,先完整地看一遍,让他们了解比赛的全过程,对比赛有个整体的了解,再利用慢放或暂停的方法让他们观察某一同学拔河时的细节,如手脚的动作、脸部的表情等。之后再写作文,就不会觉得写不出来了。

四、启迪创新思维

作文训练中,语言对学生思维的启迪往往不及形象的启迪。用再多的语言去形容大草原的辽阔也比不上给他们放一段精彩的视频,教师可以把牛哞声、羊叫声、马啸声……录制下来,剪裁后组织一组有趣的音响。在训练学生写作时,让他们边看边听,然后通过合理想象,写成一篇想象文章。由于素材新奇,不受拘束,学生会觉得有东西可写,写出的内容也大不相同,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但在探索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1、缺少制作课件的素材,特别是语文学科。2、如果制作的课件不能被推广应用,它的能效就比较差。3、有些教师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大重形式而轻视内容,忽视了教学目标 。这些问题有待于广大教师进一步的实践与探索。尽管如此,使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优化教学环境,仍然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

    更多精彩文章

    • 抓好小说鉴赏教学,提高学生阅读水平
    • 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探讨
    • 重视语文阅读教学提高学生阅读技能
    • 议论文写作能力训练
    • 说明文写作能力训练
    • 切实推进语文教材改革 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
    • 感悟:课堂上比安静更重要的是什么
    • 探究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尝试
    • 让作文教学放射出“人文性”的光芒
    • 关注教师在课改中的精神视界
    • 语文中考新闻创新题专题复习
    手机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15 xuebag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