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与盾》评课稿

来源:网络整理发布时间:2015-04-12

《矛与盾》评课稿
我想可以用这样几句话来概括孙老师的这节课:学生在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文本中,与楚人进行了直接的对话,在说说背背中感悟道理积累了语言,在想象中激发了创造的潜能。整堂课,学生在宽松的课堂气氛中,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在流畅的教学过程中,愉快地学习,自主地体验感悟,大胆地探讨。具体地说,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充裕的读书空间,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文言文教学要加强读的指导,文言文又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它语言简练,有着特殊的魅力与美,但读起来拗口,所以要反复用心读,不读错字。因此教师应该加强读的指导,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读书,“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文言文的语言美。本节课孙老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安排了大量地读的环节,给学生充分的读书空间,力求通过朗读激发学习古文的兴趣。进入新课时孙老师先是要学生自由读、个别读,把学生带入到文言文的情境之中,点燃了学生阅读文言文的热情;接着是指导学生断句停顿,读出语气;再让学生练读,读流畅。读的方式多,读的面广,学生读书欲望得到满足,初步感悟到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二、学法指导环环相扣,指导到位
在读中让学生初步感受古汉语中常用词语的意思,了解文言文中句式的一般规律。孙老师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注意尊重学生个性化学习,读书理解分层次,每一层次理解都有不同的目的,达到不同的要求,做到层层深入,步步推进。如果将学习文言文比作一幅国画,那么这一步是一个局部精细勾勒的过程,经过这一步,课文的文言形式已在学生头脑中逐步稀释为相当的白话文,这些学习方法从学生中来又回归于学生中去,学生在读通的基础上再去读懂,并提出不懂地方小组商量、向老师同学质疑。这样几个回合下来,学生在个性化学习中自主探索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教者又注重提炼方法,这节课的教学正体现了这些教育理念,也值得我去好好的学习。
三、重视了文本与生活、与内心情感的联系
《矛与盾》中包括哲学对立统一的思想,对于学生来说难以理解,空洞的讲解只停留在口头,并未入脑入心。学生就能够从这个故事中想到自己的现实生活,告诫自己该如何说话办事,而教师这样的教学设计,既检验了学生对寓意的理解,又有效地引进生活的活水,加深寓意的体会,这也正是寓言的教育作用。

孙静的《矛与盾》
今天上午听了孙静老师的一节课,同样是《矛与盾》。
这节课的课堂设计是出人意料的,孙老师把课堂设计成了一个大集市,通过让学生表演卖矛与盾的过程,让学生学习课文内容。学生表现得很出色,整堂课气氛非常活跃。给听课老师的震动非常大。自己也颇受启发。
不过课后的评课对这节课却产生了争议,有的老师认为不错,有的老师认为“语文课这样上行吗?”
根据自己的理解,我也想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这节课最大的争议就是本节课的课堂教学脱离了文本,学生是用白话演的这则寓言,所以开始的大部分时间,学生根本没有看课本,感知文本。我认为这个问题完全可以这样解决:让学生用文言文进行表演。中间穿插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后通过演绎,提炼寓意。
如果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讲,我是非常欣赏着节课的,孙老师在课堂教学改革中进行了有益的尝试,虽然这中尝试让很多人不高兴,虽然这中尝试不符合现在学校统一的要求,虽然这种尝试受到大家的质疑,但我相信,阳光总在风雨后,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只要我们坚持,就一定会开创属于自己的教学风格。
到那时,我想所有人都回为我们鼓掌,为我们喝彩!!!

    更多精彩文章

    • 《山中杂记》评课稿
    • 鹿和狼的故事教学设计
    • 《我爱绿叶》之想做读写
    • 《沿着红军走过的路》教学设计
    • 《卖火柴的小女孩》练习设计
    • 关尹子教射
    手机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15 xuebag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