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材简说

来源:网络整理发布时间:2015-04-14

【课文简说】
  本文为略读课文,是一名小学生对季老的访谈录,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一种文体。这一老一小,一个是德高望重学有建树的著名学者,一个是刚开始求学的小学生。他们俩在年龄、阅历、学识上有着巨大的悬殊,却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就阅读展开了逐步深入的交流。季老指出:把文章写好,要多看书;要努力培养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的人才,因此不要偏科,要学好外语,还要进行古诗文积累。这些不仅使苗苗受益,也使读者受到启发。在两者的对话中,你能感受到苗苗的稚气与礼貌,更能感受到季老的亲切幽默、平易近人,还有对下一代的殷切希望与深深关爱。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  
  一是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二是继续开展关于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为口语交际、习作打好基础,逐步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
【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⑴ 我小时候,跟我一个妹妹一块儿看,家里的桌子底下有个盛白面的大缸,叔父一来,我们就赶紧把闲书藏到缸里头,桌上摆的,都是正课。
     “闲书”指的是《彭公案》《济公传》等课外书,“正课”指的是课内要学习的课程。“闲书”与“正课”的区分源自教师与家长的界定。这句话是季老在与苗苗交流读课外读物时,现身说法,举了自己童年的例子。季老对童年时阅读印象深刻,说得生动形象,听来如临其境。
   ⑵ 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贯通”,即全部透彻地理解和领悟,达到精通。“三贯通”则是指清华大学提出的“中西贯通”“古今贯通”和季老提出的“文理贯通”。这句话是季老针对苗苗偏科而说的。国力的竞争取决于人才的竞争,21世纪是一个知识和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学贯中西、博古通今,还要文理兼备。这种综合型的人才,才能适应新世纪发展的需要。
   ⑶ 我觉得,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起码”即最低要求,最低限度。季老在与苗苗交流中提出古诗文积累的建议,并用“起码”“最起码”提出了量化的要求。这与我们《语文课程标准(试用)》提出的古诗文背诵不谋而合。这里面既有季老自身成长的体验,又有着对中华传统文化继承的关注,更是对“古今贯通”的一个注解与落实。
  2、对词语的理解:
    绿林好汉:原指西汉末年聚集起义的湖北绿林山的农民起义军。后来泛指聚集山林、反抗封建统治者的人们。文中指《水浒传》里所描写的起义后聚集到梁山上的各位英雄。
    一百单八将:单,一个。文中指梁山上的一百零八个好汉。
    滚瓜烂熟:形容朗读、背诵得熟练流利。
    偏科:指单独着重某一科,不能全面发展。
    注:用文字解释字句。文中指对《古文观止》中难以理解的词句加上注释。

    更多精彩文章

    •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课堂评析
    •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学生作文)
    •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3
    •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反思
    •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5
    •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案学案设计
    •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4
    •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同步练习题
    • 读——实现阅读对话的阳光大道——《军神》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 诗意在对话中生成——《山行》与《枫桥夜泊》教学
    • 《南泥湾开荒》阅读练习
    • 《我也是普通一兵》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望庐山瀑布》教学设计
    • 人教第十册《白杨》教学设计
    • 《月光曲教学设计》
    手机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15 xuebag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