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 第三课时

来源:网络整理发布时间:2015-04-17

教学内容:教课书第110~111页例2,“试一试”“练一练”。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复式条形统计图,能对图中的信息提出简单问题并加以解决。.
2、使学生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图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使学生通过学习进一步体会统计图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教科书第110页例2的统计图。让学生观察。
提问:这幅条形统计图与我们以前学过的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不同?你知道淡蓝色直条和深兰色直条分别代表了哪个城市吗?从哪儿看出来?
看图说说每个城市2003年各季度的平均气温。学生自由发言。
提出要求:你能把这两个城市各季度平均气温填在下面的统计表中吗?
学生各自填写,教师提醒学生有次序核对数据。
2、回答教材提出的问题
(1)、这两个城市的平均气温,哪个季度相差最小?
(2)、北京市哪两个季度的平均气温相差最大?
(3)、这两个城市各季度的平均气温变化有什么相同特点?
(4)、你从图上还知道些什么?
如北京市2003年的四个季度中,哪个季度的平均气温最高,哪个季度的平均气温最低;整体来看,哪个城市的全年平均气温高一些,是多少摄氏度等。
3、归纳小结: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结构比单式条形统计图更复杂,表达的信息也比单式条形统计图更丰富。
二、教学“试一试”加深认识
谈话:请同学们先认真观察这张表,说说能知道些什么?
怎样用条形图来统计各兴趣小组的人数,请看电脑组的图例。
说说每种颜色的直条代表分别是哪个年级。
3、学生照样子完成复式同学条形统计图。
指出:首先确定每组各年级数据的直条高度,方法可以量出中轴上每格的高度再把1格大体等分成5份,并由此画出代表相应人数边框,其次在直条上按年级涂上不同的颜色。
4、在直条上方标出数据,并与表中的数据进行核对。
三、完成“练一练”
1、仔细观察统计图,读一读题目要求。
2、谁来说说“污染指数”含义。
3、分组讨论,说说两个城市的空气质量情况
学生回答后提问:还有不同的计算方法吗?
4、组织全班交流。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认识了什么统计表?你知道复式条形统计图有哪些特点?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更多精彩文章

    • 第5课时 2、5、3的倍数的练习 导学案
    • 第3课时: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 五下数学第四单元教案 4. 约分 第二课时
    • 第九册 6 统计与可能性 第1课时
    • 五下总复习电子教案 第二课时 复习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 五下总复习电子教案 第三课时 复习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 第十课时 解决问题(二)——用“进一”法或“去尾”法取近似值
    • 第二课时 分数单位
    • 第七课时:长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
    • 第九册 5 多边形的面积 第2课时 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练习
    • 整数的乘法和除法
    • 《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 小数除法的意义
    • 《小数乘小数》教学反思
    • 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
    手机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15 xuebag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