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指导预习过程中培养预习能力
来源:网络整理发布时间:2015-04-23
形字 语文教学中,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根据单元导读和预习提示,结合教材,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有效地指导预习过程,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使学生养成自我阅读的良好习惯,是提高阅读教学课堂效率的一个良策。在指导《詹天右》这篇课文预习时,我是这样做的:
1.阅读“导读”。在进行这篇课文的教学前,让学生再次认真阅读“导读”部分,加深学生对《詹天右》这篇课文的理解,并进一步明确课文的训练重点。
2.读、思、圈、画。指导学生在认真阅读“预习”文字的基础上,标出课文的自然段,并注意用不同的符号在文中加上不同的标记。比如:文中的生字连词“阻挠”等词可以用“--”标出;需要着重理解的词语“嘲笑”等词可用“=”标明;词语中要单字注释的,比如:“竣工”的“峻”,就在“峻”字下面加“·”,并认真思索,结合上下文或借助字词典理解词意、字意。遇到描写优美的句子用“”画出,并反复朗读;遇到不懂的地方打上“--?”,待课堂上师生共同解决……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预习,学生手、脑、口并用,既提高了预习能力,又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3.给课文加批注。不少课文的“预习”中有这样的要求:“把最使你感动的地方画下来,如有感想就在旁边简单写一写。”因此,可以指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画出课文中最令人感动的地方,融入自己的理解,初步学会用简洁的文字给课文加批注,培养思维能力。如:学生在文中画出:“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 ;否则,不但惹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有的学生在边上注上:詹天佑怕这条铁路修不好会给外国人笑,他心里想的是祖国啊;有的学生写上:是爱国主义精神使他能够战胜一切困难。
学生有了以上的预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能更快地进入课文的分析讨论。同时,由于学生在预习时自己已经对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学习起来不仅轻松,而且对一些含义较深刻的句子的理解和体会,也更为深刻。此做法既培养了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一举两得
1.阅读“导读”。在进行这篇课文的教学前,让学生再次认真阅读“导读”部分,加深学生对《詹天右》这篇课文的理解,并进一步明确课文的训练重点。
2.读、思、圈、画。指导学生在认真阅读“预习”文字的基础上,标出课文的自然段,并注意用不同的符号在文中加上不同的标记。比如:文中的生字连词“阻挠”等词可以用“--”标出;需要着重理解的词语“嘲笑”等词可用“=”标明;词语中要单字注释的,比如:“竣工”的“峻”,就在“峻”字下面加“·”,并认真思索,结合上下文或借助字词典理解词意、字意。遇到描写优美的句子用“”画出,并反复朗读;遇到不懂的地方打上“--?”,待课堂上师生共同解决……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预习,学生手、脑、口并用,既提高了预习能力,又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3.给课文加批注。不少课文的“预习”中有这样的要求:“把最使你感动的地方画下来,如有感想就在旁边简单写一写。”因此,可以指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画出课文中最令人感动的地方,融入自己的理解,初步学会用简洁的文字给课文加批注,培养思维能力。如:学生在文中画出:“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 ;否则,不但惹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有的学生在边上注上:詹天佑怕这条铁路修不好会给外国人笑,他心里想的是祖国啊;有的学生写上:是爱国主义精神使他能够战胜一切困难。
学生有了以上的预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能更快地进入课文的分析讨论。同时,由于学生在预习时自己已经对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学习起来不仅轻松,而且对一些含义较深刻的句子的理解和体会,也更为深刻。此做法既培养了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一举两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