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和5的倍数的特征》教案
来源:网络整理发布时间:2015-04-23
一、教学设计思路首先对学生进行一个简单地复习,主要是检查学生对因数和倍数的掌握情况,然后再教学2和5的倍数特征,教学时教师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让学生在情境中通过观察、归纳、概括得2和5的倍数的特征,其次在介绍奇数和偶数时,提醒学生注意“0”是一个特殊的数,0是2的倍数,也是偶数。二、教案
授课人
孔水兰 学科 数学 学校 宁墩中心小学 课题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2、5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 目标 1、让学生通过探索2、5的倍数的特征过程,掌握2、5倍数的特征,并会正确的判断一个数是否是2、5的倍数。 2、理解奇数、偶数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观察与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教学重点 掌握2、5的倍数的特征,能根据特征进行判断 教学难点 能灵活地写出一个符合要求的数 教具学具 单号入口、双号入口卡片,1~50的数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方法 谈话、观察、比较、归纳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复习导入 教师:1、什么叫因数? 什么叫倍数? 2、下面各组数,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小黑板出示) (1)12和6 (2)28和7 (3)13和1 二、探索新知 (一)探索2的倍数的特征。 1、情境引入 提问:(1)大家喜欢看电影吗? (2)从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3)电影院的入口处分别有什么? 提示? (4)座号是多少的应该从双号入口进? 2、观察2的倍数的特征 (1)教师:座位号为2、4、6、8、0……这样的同学应该从双号入口进,这些数与2有什么关系? (2)结合学生回答,板书: 2×1=2 2×6=12 2×2=4 2×7=14 2×3=6 2×8=16 2×4=8 2×9=18 2×5=10 2×10=20…… 3、教学奇数、偶数 教师:一个数是不是2的倍数,还有很多知识,你们想知道吗?请打开书第17页自学 提问:你们从书上还知道了些什么? (二)探索5的倍数的特征: (1)教师:指名说说5的倍数(从小到大的顺序) (2)板书: 5、10、15、20、25、30…… (3)出示课本第18页的表格 (4)归纳:各位上是0或5的数,是5的倍数 (5)练习 布置教材第18页“做一做” 三、 拓展练习 按下面的要求用0、3、4组成三位数。(小黑板出示) (1)2的倍数 (2)5的倍数 (3)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四、全课小结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 五、 作业 教材第20页第1~3题 个别学生回答 指名回答 观察课本第17页的情境图,然后回答教师的提问。 (1)学生观察板书,探索2的倍数的特征,然后得出结论 (2)学生说数、验证、同桌交流 学生看第17页自学 说说什么是偶数?什么是奇数? (1)观察这些数,想一想有什么特征? (2)学生找出5的倍数 (3)说一说 (4)口头回答 学生尝试做一做,可以同桌交流、讨论 学生独立完成作业 (通过口答练习,让学生对上节课所学过的知识进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因数、倍数两个数学概念) 从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入手,让学生感受数学源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让学生进行数学思考,自己探索2的倍数的特征。并请同桌说数验证一下,注重了数学归纳。 让学生自学奇数、偶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渗透迁移的数学方法,从探索“2的倍数特征”的方法,迁移到“5的倍数的特征”。经历“猜测—探索—验证—归纳”完成知识的形成过程。 练习设计注重开放性和思考性,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思维的提高。 板书设计: 2、5的倍数的特征 2的倍数的特征:个位是0、2、4、6、8的数5的倍数特征:个位是0、5的数2的倍数是偶数(0是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是奇数个位上是0的数同时是2和5的倍数点评:1、从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入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2、整节课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探索—归纳”,完成知识的形成过程,体现了数学思考的严谨性。3、练习涉及丰富、有层次,满足不同层次的要求,学习效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