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名作欣赏

来源:网络整理发布时间:2015-05-05

沪杭车中①

    匆匆匆!催催催!

    一卷烟,一片山,几点云影,

    一道水,一条桥,一支橹声,

    一林松,一丛竹,红叶纷纷:

    艳色的田野,艳色的秋景,

    梦境似的分明,模糊,消隐,——

    催催催!是车轮还是光阴?

催老了秋容,催老了人生!   

①此诗作于1923年10月30日。发表于1923年《小说月报》第14卷第11号,原名

《沪杭道中》。

    将朱自清的散文《匆匆》与徐志摩这首《沪杭车中》比较来读或许是饶有趣味的事。

朱自清用舒缓从容的笔墨描写了时光匆匆流逝的步履、印痕,徐志摩却用极其简洁的文

字再现了匆匆时光的形态、身姿。朱自清的时光是拟人化的,徐志摩的时光却是强大的

建筑式的。

    有谁目睹过时光?尽管时间以昼夜黑白的形式重复升降在我们生命之中,时光的本

质到现代才真正成为人类致命的敏感。如果说朱自清的《匆匆》让我们注意到时光在细

小事物中的停留和消逝,徐志摩的《沪杭车中》则要我们与时光对视、相向而行。它以

诗所特有的语言将空间竖起,时间化为邃道。《沪杭车中》给人的感受是紧张和尖锐。

这首诗的诗题就是动态空间:沪杭车中。上海与杭州短暂的距离已被现代交通工具火车

不经意打破了。时间和空间本是相对物,此刻简直就是浑然一体了:“匆匆匆!催催催!”

两组拟声词把这种浑然表达得淋漓尽致。随着这到来的时空的浑然,时空中原本浑然一

体的自然反被切割成零碎的片断:“一卷烟,一片山,几点云影;/一道水,一条桥,

一支橹声,/一林松,一丛竹,红叶纷纷”更深刻的、实质意义的分裂乃是人类自身的

安宁的梦境的分裂。和大自然一样安宁而永恒的梦境(或说大自然本身就是一个梦境)

由分明而“模糊,消隐。”“催催催!”这现代文明的速度和频率不能不使诗人惊叹:

“催老了秋容,催老了人生!”

    第一段写现代时空对自然的影响,第二段写现代时空在人类精神深处的投影,二段

互为呼应、递进,通过“催催催”这逼人惊醒的声音让人正视时间。这种强烈的现代时

间意识,正是现代诗创作的原动力。徐志摩曾在《猛虎集》序文中谈到时间意识迟钝的

痛苦:“尤其是最近几年,有时候自己想着了都害怕:日子悠悠的过去内心竟可以一无

消息,不透一点亮,不见丝纹的动。”迟钝和敏感或许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事实上诗人

的时间感是现代时间意识的多重折射。徐志摩写于《沪杭车中》之后的1930年的《车眺》

和1931年的《车上》所表达的便分别是时间永恒和时间在生命中生生不息的主题。无论

“车”这一意象多么富于流动动荡的时间感,如下的诗句带给我们的安宁几乎是不可击

碎的:“绿的是豆畦,阴的是桑树林,/幽郁是溪水傍的草丛,/静是这黄昏时的田景,

/但你听,草虫们的飞动!”(《车眺》)而“她是一个小孩,欢欣摇开了她的歌喉;

/在这冥盲的旅程上,在这昏黄时候,/象是奔发的山泉,/象是狂欢的晓鸟,/她唱,

直唱得一车上满是音乐的幽妙。”(《车上》)则使我们无不为生命与时间同在并使时

间生机勃勃而感动。徐诗三篇写时间的诗皆以车为象征,而《沪杭车中》堪称象征的一

个小奇迹:沪杭车这一具体事物及催与匆同声同义不同态拟声词的巧妙运用,实在是诗

人天才的悟性和语言敏感的反应。然而,如果我们读《沪杭车中》而不去读《车眺》和

《车上》,便是一个不小的遗憾。它们是徐志摩时间观的统一体。

    既有朱自清洋洋洒洒的《匆匆》,又有徐志摩雕塑建筑式的《沪杭车中》,现代文

学史中的时间概念才真正是可触可感。

 

 

再别康桥①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树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十一月六日   

①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署名徐

志摩。

    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

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

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

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

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

文化》)

    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11月6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这首诗最初刊登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上,后收入《猛虎集》。可

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

一篇。

    第1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

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

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第2节至第6节,描写诗人在康河里泛舟寻梦。披着夕

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

一个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

的活物,温润可人;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

“彩虹似的梦”。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志,直觉得“波光里

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这种主客观

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第5、6节,诗人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

借用“梦/寻梦”,“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

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四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

之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里跣足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此时的沉

默而无言,又胜过多少情语啊!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阙回环对应。潇洒地来,

又潇洒地走。挥一挥衣袖,抖落的是什么?已毋须赘言。既然在康桥涅槃过一次,又何

必带走一片云彩呢?全诗一气呵成,荡气回肠,是对徐志摩“诗化人生”的最好的描述。

胡适尝言:“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

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

纯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追悼徐志

摩》)果真如此,那么诗人在康河边的徘徊,不正是这种追寻的一个缩影吗?

    徐志摩是主张艺术的诗的。他深崇闻一多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而

尤重音乐美。他甚至说:“……明白了诗的生命是在它的内在的音节(Internal rhyt

hm)的道理,我们才能领会到诗的真的趣味;不论思想怎样高尚,情绪怎样热烈,你得

拿来澈底的‘音乐化’(那就是诗化),才能取得诗的认识,……”(《诗刊放假》)。

反观这首《再别康桥》: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

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

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

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

的诗人气度。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

 

 

云 游①

    那天你翩翩的在空际云游,

    自在,轻盈,你本不想停留

    在天的那方或地的那角,

    你的愉快是无拦阻的逍遥,

    你更不经意在卑微的地面

    有一流涧水,虽则你的明艳

    在过路时点染了他的空灵,

    使他惊醒,将你的倩影抱紧。

    他抱紧的是绵密的忧愁,

    因为美不能在风光中静止;

    他要,你已飞渡万重的山头,

    去更阔大的湖海投射影子!

    他在为你消瘦,那一流涧水,

    在无能的盼望,盼望你飞回!    ①写于1931年7月,初以《献词》为题辑入同年8月上海新日书店版《猛虎集》后

改此题载同年10月5日《诗刊》第3期,署名徐志摩。

    从《沙扬娜拉》、《再别康桥》到《云游》,人们很自然在其中找出徐志摩诗作中

基本一致的诗歌形象和抒情风格。在这类最能代表徐志摩才性和诗情的诗歌里,不仅以

其优美的想象以及意境的空灵洒脱打动着读者,而且也因为其中隐约着的对人生的理解

与生命的把握时时透出的希望与信仰使读者认识到艺术的价值与美的意义。在这些诗中,

徐志摩构筑着自己“爱、自由、美”的单纯信仰的世界。《云游》是其中的一颗明珠。

    “那天你翩翩地在空际云游”,诗歌开头以第二人称起始,暗示着抒情主体对它的

钦慕向往之情。诗里云游的特征是空无依傍的自在逍遥:“你的愉快是无拦阻的逍遥”。

这一逍遥的愉快实在带有脱却人间烟火味的清远,这里既含有《庄子•逍遥游》中与万

物合一的自在心态的深刻体会,也有抒情主体心灵呼应的瞬间感受,空中飘荡的云游适

性而往,不拘一地,为何会给抒情主体以深深的向往,诗中没有明说,但却在后面作了

间接的交代,“你更不经意在卑微的地面/有一流涧水……”,至此,抒情主体作为旁

观的姿态点出了第三者的存在,“在过路时点染了他的空灵/使他惊醒,将你的倩影抱

紧”。两种不同的生命形态形成对比,并由此反射出抒情主体隐蔽的心理历程与人生价

值取向。那“一流涧水”无疑是抒情主体客观化的象征,诗中以第三人称“他”称呼,

与“你”形成了不同的词语情感效果。同时,第三者“他”的存在是以与云游相对的形

象出现,也含有抒情主体那万般忧愁又渴望得到新生与慰藉的心境。“明艳”一词极富

主观色彩,一方面对照着云游与涧水不同的生存形态,一方面又暗示着抒情主体那颗焦

灼等待的心,生命的痛苦将何时越过暗黑的深渊走向自在与自由?是否可以这么理解,

诗人以“一流涧水”为自我写照而渴望漂荡的云游给自己萎靡虚弱的心灵涂抹些许光亮

的色彩,由此,“一流涧水”便是诗人自己心境的最形象比喻。在徐志摩的诗中,“云

游”的形象多带有虚幻空灵的美,如《再别康桥》中“西天的云彩”。而徐志摩自己也

常以“涧水”自喻,如给胡适的信中提到自己只要“草青人远,一流冷涧”,其中凄清

孤单的韵味与此诗何其相似,里头是否蕴含着更深的内涵背景或生命体验,我们禁不住

作如是想。

    “他抱紧的是绵密的忧愁”,忧愁以绵密,系古代诗词手法的运用,如“问君能有

许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把无形的忧愁

以形象的比喻来加以形容,说明一流涧水期待的欣喜与遗憾,当“明艳”给自己的“空

灵”注入新的生命活力时,涧水醒了,一种长期期待的幸福的充实已悄悄降临,超越时

空的生命本体实现的狂喜在抱紧倩影的动作中得到完成,那是怎样的心醉神迷的战栗!

可是,“美不能在风光中静止”,一流涧水的欣喜只是一种梦幻般的稍纵即逝,是因为

美只能属于那个逍遥无拦阻的天空世界还是因为抒情主体那个理想的心由于过分关注现

实而自觉其污浊的心境?姑妄测之,诗歌在此给读者提供了容量极大的想象空间。“他

要,你已飞渡万重的山头/去更阔大的湖海投射影子。”与一流涧水相对的“湖海”已

不是单纯的字面浅层意义,而是与美相应合的所具的深层象征意义。如说一流涧水只是

个体孤单的审美意象。那么阔大的湖海则代表着博大精深的生命原型力量。而云游也正

因如此超越了个体单纯的意义而取得了普遍的永恒性象征。“他在为你消瘦,那一流涧

水/在无能的盼望,盼望你飞回”诗句中流露出哀怨缠绵的情调使人不禁恻然泪滴。一

流涧水希望云游常驻心头的希望终不能实现,唯有把一腔心愿付诸日月的等待。在此盼

望中,比起古诗“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更显韵清而味长。此诗极能体现

徐志摩诗歌温柔婉转的审美风格。

    在《猛虎集》序言里,徐志摩说了一段颇带伤感但又耐人寻味的话:“一切的动、

一切的静,重复在我眼前展开,有声色与有情感的世界重复为我存在,这仿佛是为了挽

救一个曾经有单纯信仰的流入怀疑的颓废,那在帷幕中隐藏着的神通又在那里栩栩的生

动,显示它的博大与精微,要他认清方向,再别走错了路。”这似乎是经历了一生大苦

大难的人才能体会到并且能说出来的话,在此之后不久,诗人便永远地离开了人世。在

经历了个人生活和情感的奋斗与危机之后,他是否已经由此体会到超越凡庸无能的生之

奥秘?那个“栩栩的神通”是否昭示了诗人另外一个更加湛蓝希望的天空世界?在那里,

没有怀疑,没有颓废,有的只是心中早已存在的信心与幸福的许诺。

    此诗显然受欧洲商簌体的影响,商簌体系14行诗的音译(Sonnet)。欧洲14行诗大

体上有彼得拉克14行和莎士比业14两种,当然,后来变化者大有人在,如弥尔顿、斯宾

塞等。其中的区别主要在韵脚变化上,如彼得拉克14行诗的韵脚变化是ab ba ab ba

cd ed de,而莎士比亚14行诗的韵脚变化是ab ab cd cd ef ef gg。此诗前

8行的韵脚变化是aa bb cc dd,后6行与英国14行诗相一致。闻一多、徐志摩主张诗

歌的“三美”,徐志摩的诗更倾向于音乐美。这与欧洲诗歌中强调音乐性不无关系。同

时,中国传统诗词本有入乐之事,诗与音乐固不可分。诗人对古文颇有根底,同时在欧

洲留学期间,接触了许多大家作品,特别对19世纪英国浪漫派诗人推崇备至。华滋华斯、

雪莱、拜伦、济慈等人的影响在他的诗中并不少见。“云游”的象征性比喻以及由此引

出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可以明显地看出雪莱、济慈等诗作中的痕迹。《云游》是一首中西

合璧的好诗。

 

    更多精彩文章

    • 踏胜迹寻对韵——吾乡对联欣赏活动案例
    • 感悟:课堂上比安静更重要的是什么
    • 探究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尝试
    • 让作文教学放射出“人文性”的光芒
    • 关注教师在课改中的精神视界
    • 语文中考新闻创新题专题复习
    手机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15 xuebag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