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引路》教学案例

来源:网络整理发布时间:2015-05-11

一、导入:蜜蜂是怎么把列宁引到家的呢?
二、朗读感悟
1.初读课文时,在读准生字、词语的基础上要引领学生把一些长句子多读几遍,读通顺,读流利。2.细读课文时,建议运用多种方法感悟文中的词语。
(1)“附近、谈天”等词语,可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经验感悟。如,“附近”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可以在以下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进行:
①学生以自己的座位为中心,看看哪些同学坐在自己的附近,哪些同学坐在自己的旁边,哪些同学坐在离自己较远的地方;
②以自己家为中心,看看学校是否在你家的附近。让学生作出判断后表达出来,在相互交流中感悟理解。
(2)“常常”等词语,可在学生熟悉的语言环境中通过换词比较来感悟。“常常”可以换成“经常”。“经常”是二年级学生已熟悉的词语,通过互换能感悟“常常”的意思。
(3)“往常、果然、向导”等词语,可在朗读上下文中感悟。如,感悟“果然”一词可这样设计:
①在自读课文后,教师提问,谁读第三自然段?在读的过程中教师适当指导学生轻声地读列宁观察的句子,读出列宁一边观察一边思考的情境。
②教师启发,谁能试着有不同的读法读“果然”后的句子吗?可重读“果然”后的句子,读后再想一想它的意思。列宁根据自己的观察想到那所小房子很可能就是养蜂人住的地方,他便去敲门,结果开门的就是就那个养蜂人。“果然”一词表明结果和预料的完全一样。
(4)理解“惊讶”,可在朗读第四自然段中,通过模拟养蜂人突然在自家门口见到列宁时感到惊奇的语气和表情来感悟。
(在事情的发展过程中,事情的主人公列宁的情感也在发生着变化,从开始的“往常”去找养蜂人的人没在,想谈天却谈不成的失落,到列宁亲自想办法去找,最后“果然”找到养蜂人时的惊喜,都叫人感同身受,其情感变化都在实情发展过程之中。在探究学习过程中,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体会其中的情感变化.)
3.深读课文时,建议以第三自然段为重点,进行探究性教学。读完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由学生或老师提出问题:蜜蜂真的会给人引路吗?列宁是怎样利用蜜蜂作向导找到养蜂人的?引导学生回到课文中仔细研读第三自然段。把同学们的各种思考巧妙地利用下面归纳性的板书予以展示。注意发现 :蜜蜂——园子——小房子分析思考 :蜜蜂——蜂房——养蜂人之间的相互联系作出判断:养蜂人就住在这小房子里。马上验证:果然就是要找的养蜂人。列宁在解决问题中注意发现、仔细观察、善于思考、敏锐判断、立即验证的这一过程体现了科学发现与研究的过程。通过这一探究性学习,可以从小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善于思考的科学探究意识。
(在以上教学环节中,始终体现事不离人,人不离事,事是人做的,人在做事过程中的表现反映出人的品质。通过探究性学习,让学生讲述事情过程和画路线图,明白列宁是怎样利用蜜蜂引路找到养蜂人的。同时学生学习列宁善于观察与思考的优秀品质。)
4.扩展想象,并进行口语交际练习。想象养蜂人听了列宁的话后,会说些什么,会怎样邀请列宁进屋,怎样进行交谈,续编故事后,进行口语交际练习。

    更多精彩文章

    • 《我选我》教学案例
    • 《小鹿的玫瑰花》教学案例
    • 《秋天的图画》教学案例
    • 运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激发学生读书兴趣──《纸船和风筝》教学案
    • 《我们成功了》教学案例
    • 《守株待兔》教学案例
    • 《蜜蜂引路》课例
    • 数星星的孩子教学案例 ——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
    • 《望庐山瀑布》教学案例分析
    • 《阿德的梦》教学案例与反思
    • 纸船和风筝教学实录
    • 《望庐山瀑布》教学案例分析
    • 《快乐的节日》教学设计
    • 《月亮姐姐的新伙伴》教学设计
    • 《最好马上找到他》教学设计
    手机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15 xuebag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