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专家刘国正直指语文教学误区
来源:网络整理发布时间:2015-05-18
●语文教学过程 中缺的就是生活的参与。要把课堂扩大到校园、家庭、社会,让学生结合本地、全国和世界的热点进行写作,让生活激发学生的兴奋点。
●语文老师不要过多依赖语言文字之外的多媒体工具,适当地运用可以方便教学,但是语文就是语文,语言文字的培养是最重要的,不要把它变成地理课、欣赏课。
●让学生从“铅笔掉在地下了”和“铅笔掉在地上了”中间选择标准答案,真是可笑,因为语文很大空间是模糊的,没有单纯的对错,这样的考试只会抹杀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语文教学到底缺什么?孩子们为什么对母语的学习缺乏兴趣?”作为近半个世纪的中学语文课本的主编,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刘国正日前在接受本报记者独家专访时,对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学和语文考试,从教材编纂者的角度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语文教学缺乏生活参与
“语文教学过程 中缺的就是生活的参与。”坐在面前的刘国正虽然已年近八十,但是谈起语文教育,却依然闪现着最鲜活的观点。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参与中学语文课本编辑直到1992年离休,刘国正一直在思考“语文教学到底缺什么”的问题。“社会对于毕业生语文水平低下反响强烈,症结何在?就在于没有充分认识语文教学与生活相联系的重要性。”
刘国正至今还经常收到来自全国各地读者来信,探讨语文课本中的问题,他一再地向语文教育工作者传达一个理念,“一定不要忘记生活是语文教学的基础。把课堂扩大到校园、家庭、社会,让学生结合本地、全国和世界的热点进行写作,让生活激发学生的兴奋点。”
提醒老师不要过多依赖多媒体
令刘国正欣慰的是,现在的语文教学改革越来越向生活靠近,对于上海语文课本中推出的《爱情单元》他表示了肯定。刘国正认为,扎扎实实和生动活泼是语文教学应该达到的境界,如何实现这两个目标?刘国正说:“语文教学的关键在老师。”在他眼里,好的语文老师有三个条件,“敬业精神,不要老想着跳槽;好的教学方法;具备专业知识,是个杂家。”
刘先生曾听过一堂语文课,老师讲解《北京的桥》,用了各种各样桥的图片,语文知识倒涉猎不多。身为诗人和杂文家的刘国正对此并不认可,“课虽然新颖,但是我们不禁要问,这是语文课还是地理课?”他特别提醒语文老师不要过多依赖语言文字之外的多媒体工具,“适当地运用可以方便教学,但是语文就是语文,语言文字的培养是最重要的,不要把它变成地理课、欣赏课。”
标准化考试抹杀学生语文兴趣
刘国正对语文考试的标准化提出了尖锐的批评,“现在的考试,我能得70分就不错了。让学生从‘铅笔掉在地下了’和‘铅笔掉在地上了’中间选择标准答案,真是可笑,因为语文很大空间是模糊的,没有单纯的对错,这样的考试只会抹杀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对上世纪60年代初《文汇报》开展的语文教育“文道之争”的讨论,刘国正依然记忆犹新,他认为,语文知识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并不矛盾,“文”和“道”可以兼顾。“片面强调工具性和片面强调人文性都不可取,它们可以很好地融合,语言工具的独特性在于它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语文教学只能顺应它,不能违反它。”
●语文老师不要过多依赖语言文字之外的多媒体工具,适当地运用可以方便教学,但是语文就是语文,语言文字的培养是最重要的,不要把它变成地理课、欣赏课。
●让学生从“铅笔掉在地下了”和“铅笔掉在地上了”中间选择标准答案,真是可笑,因为语文很大空间是模糊的,没有单纯的对错,这样的考试只会抹杀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语文教学到底缺什么?孩子们为什么对母语的学习缺乏兴趣?”作为近半个世纪的中学语文课本的主编,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刘国正日前在接受本报记者独家专访时,对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学和语文考试,从教材编纂者的角度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语文教学缺乏生活参与
“语文教学过程 中缺的就是生活的参与。”坐在面前的刘国正虽然已年近八十,但是谈起语文教育,却依然闪现着最鲜活的观点。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参与中学语文课本编辑直到1992年离休,刘国正一直在思考“语文教学到底缺什么”的问题。“社会对于毕业生语文水平低下反响强烈,症结何在?就在于没有充分认识语文教学与生活相联系的重要性。”
刘国正至今还经常收到来自全国各地读者来信,探讨语文课本中的问题,他一再地向语文教育工作者传达一个理念,“一定不要忘记生活是语文教学的基础。把课堂扩大到校园、家庭、社会,让学生结合本地、全国和世界的热点进行写作,让生活激发学生的兴奋点。”
提醒老师不要过多依赖多媒体
令刘国正欣慰的是,现在的语文教学改革越来越向生活靠近,对于上海语文课本中推出的《爱情单元》他表示了肯定。刘国正认为,扎扎实实和生动活泼是语文教学应该达到的境界,如何实现这两个目标?刘国正说:“语文教学的关键在老师。”在他眼里,好的语文老师有三个条件,“敬业精神,不要老想着跳槽;好的教学方法;具备专业知识,是个杂家。”
刘先生曾听过一堂语文课,老师讲解《北京的桥》,用了各种各样桥的图片,语文知识倒涉猎不多。身为诗人和杂文家的刘国正对此并不认可,“课虽然新颖,但是我们不禁要问,这是语文课还是地理课?”他特别提醒语文老师不要过多依赖语言文字之外的多媒体工具,“适当地运用可以方便教学,但是语文就是语文,语言文字的培养是最重要的,不要把它变成地理课、欣赏课。”
标准化考试抹杀学生语文兴趣
刘国正对语文考试的标准化提出了尖锐的批评,“现在的考试,我能得70分就不错了。让学生从‘铅笔掉在地下了’和‘铅笔掉在地上了’中间选择标准答案,真是可笑,因为语文很大空间是模糊的,没有单纯的对错,这样的考试只会抹杀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对上世纪60年代初《文汇报》开展的语文教育“文道之争”的讨论,刘国正依然记忆犹新,他认为,语文知识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并不矛盾,“文”和“道”可以兼顾。“片面强调工具性和片面强调人文性都不可取,它们可以很好地融合,语言工具的独特性在于它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语文教学只能顺应它,不能违反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