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溪峪的野》案例

来源:网络整理发布时间:2015-05-18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更重视教学过程,认为课堂教学的过程是丰富多彩的,其过程的真实推进及最终结果更多是由课的具体进行状态以及教师当时处理问题的方式决定的。“多向互动,动态生成”是教学的内在逻辑,教学过程师生的交往(对话、合作、沟通)关系是在动态生成中得以展开和实现的。
然而现有的许多语文课都是教师问学生答,上的一帆风顺,环环相扣,按照预设的步骤完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可学生在课堂上又获得了什么?可能有些学生的想法有点“出轨”或突发奇想,逾越了教学轨迹。于是乎教师马上灵动地纠正过来或打断学生的话题,使之言归正传,这样的课堂是传统的课堂,是没有生命活力的课堂。
案例描述
师:《索溪峪的野》具体描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呢?
生:写了山
生:写了路
生:写了水
……
(听到学生的回答,我一愣。因为这篇文章行文结构非常有特点,每一段的第一句都是中心句,很清楚的告诉我们具体描写的内容。可有的学生却没能读出来,学生的书还没读透,还得研究。这也是我课前预设中所没有料到的。于是我觉得这个问题应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我不能代替。)
师:同学们对第三自然段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说是描写山,有的说是描写水,到底谁的答案更符合文章内容?更符合作者的心意呢?看来我们还得读读第三自然段,看谁能找出理由来说服大家。
(争执不下的学生一听便认真的研读起课文。过了好一会儿,学生慢慢地举起手来。)
生:“我觉得是写水野。因为这篇文章的作者采取的是先总括后具体的手法,如写山野、野物野、人也渐渐变野都用第一句为这一自然段的中心句。所以我觉得这一自然段的第一句‘水是野的’也是它的中心句。”
师:这位同学很会读书,能联系前后文从文章结构方面去探究,说的很有道理。
生:我觉得也是写水。我认为作者写山路哥哥一会儿请大树帮忙,一会儿请石头帮忙,这些都是因为水的调皮漫过了山路,截断了山路而造成的。写山路的变化更突出了水的调皮,水的野。
师:你也很会读书,能联系具体的语句来理解。
生:我也觉得是写水野。作者在这里把水当成一个调皮的孩子,正因为它与山路的缠绕,才使山路发生了改变,作者写山路是为了更好的衬托出水的野。
师:你能透过语句体会出写作方法,真是不简单。
生:我也觉得是写水野。作者写水的手法真高明,不仅把水写成一个野孩子,让人觉得它调皮可爱,还用山路的多变来相衬,让人更喜爱索溪的水啦。
师:你不仅悟出了作者的写作方法,还悟出了作者的情感。
生:我先以为是写山路,是因为我读第一遍的时候,看到文中大部分的内容在写山路,我就以为是写山路。现在仔细地读才发现作者写山路是突出水的特点。看来读文章要多想,不能马马虎虎的。
师:是呀,书读百变,其义自现。除了要认真读还得动脑想,可马虎不得。
……
(同学们通过自己的自读自悟,解决了这一疑惑。课堂又回到预设的教学轨迹上来。)

    更多精彩文章

    • 《牛郎织女》教学案例
    • 《凡卡》教学案例
    • 《桃花心木》案例分析
    • 《金色的脚印》教学案例
    • 《索溪峪的“野”》“构筑理想课堂”教学实录
    • 《詹天佑》教学案例及反思——苏教版11册语文20课
    • 一份难得的精神食粮——《老北京的春节》教学案例
    • 14.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案例
    • 《索溪峪的野》教学设计
    •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案例与反思
    • 《卖火柴的小女孩》练习设计
    • 鹿和狼的故事教学设计
    • 关尹子教射
    • 《我爱绿叶》之想做读写
    • 《沿着红军走过的路》教学设计
    手机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15 xuebag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