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水青山也“动”情——抓动词学古诗——人教版第九册古诗《望天

来源:网络整理发布时间:2015-05-18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师:请同学们仔细读读这首诗,留意每句诗最后一个字。
  师:这四个字分别是什么?发现他们有什么共同点吗?(板书:开,回,出,来)
  生:“回,开”和“出、来”是两对反义词。
  生:不对,应该说它们都是动作词。
  师(点头):对。我们判断时不要想当然,要认真分析和体会。
  师:再想想,这几个动作分别是谁的动作?仔细读读诗句,说说你体会到什么?
  学生自由默读古诗后作答。
  生1:“开”是楚江的动作,是说楚江将天门山分开了。
  生2:“回”也是楚江的动作,说的是江水从这儿折回而去。
  师:对,这是因为天门山将江水阻断了,滔滔的江水在这里遇到大山的阻挡,只好折往北而流。所以称“回”。
  生3:“出”是青山的动作。
  师:(紧跟着扮不解状,问)咦,青山为什么要“相对处”呢?它真的会移动出来吗?
  生(笑):不是!因为小船驶过来了,站在小船上看两岸的天门山,好像青山也在移动。
  师:噢。我听懂了你的意思,。你是想说,青山并没有移动,只是因为李白乘坐的小船顺着江水向天门山移过来,让李白感觉到两座青山像是迎宾一般,相对出来迎接自己。对吗?
  生若有所悟,纷纷点头。
  师:对啊!同学们看,楚江、孤帆和天门山这些本无生命的景物,开始在浪漫的诗人李白眼里,他们像活了一般。楚江一往无前地浩浩荡荡向前奔流,像一把巨大的斧头劈开了天门山,可是迫于天门山的阻挡,又不得不“至此回”。而青山呢,它们会彬彬有礼的“相对出”来迎接远道而来的贵客;而“孤帆”虽是小小的一片,却来自太阳升起的地方,而且有峻伟的青山专程相迎,李白屹立船头,多么自豪!
  师:同学们想不想再读读诗,体会这些感觉?
  学生纷纷自由读诗。全班有感情的齐读
  
  [反思]
  本诗作者李白素有“浪漫主义诗仙”之称。他的诗歌大部分想象雄奇,语言大胆夸张。《望天门山》是诗人25岁时途经长江中下游(此段称楚江)写下的又一名作。以往教学古诗时,有个常见的毛病——难以共鸣。诗人所描绘的前景与学生的情感无法相通,有的只是干巴巴的反复诵读。没有动情的朗读。即便动用声、色、影像课件,也难以激发起学生与诗人的的情感碰撞。
  为了改变这样的现象,我试图先让自己仔细研读李白的诗歌,找到他的诗歌特色,然后引导学生对古诗“字斟句酌”。象诗人一般想象画面,推敲品析。我们发现这首诗将天门山的峻拔,楚江的气势,及诗人的豪迈通过四个动词——“开、回、出、来”体现出来。于是,教学初始,我便抓住四个动作词,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动作的发起者”——“楚江、天门山、孤帆”。让同学们发挥想象力,感悟诗人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面对高山峭壁,滔滔江水,而依然豪迈的气势。通过这样的引导想象,再带着体会和感悟诵读,便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更多精彩文章

    • 人教版课标本第六册《路旁的橡树》教学设计
    • 古诗两首_《望天门山》教案
    • 新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好汉查理》同步试题
    • 《西门豹》教学实录
    • 人教版第五册《灰雀》教学案例
    • 《古诗两首》教学建议1
    • 可贵的沉默(人教版教学设计)
    • 《果园机器人》教学实录
    •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学期阅读练习:翠鸟
    • 2 古诗两首(咏柳、春日)(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 《学会查“无字词典”》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争论的故事》教学设计
    •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 (选学课文)《筷子的传说》
    • 《槐乡的孩子》教学实录
    手机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15 xuebag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