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字3》的评课稿
来源:网络收集发布时间:2015-05-31
《识字3》是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识字课文,类似三字经,三字一句,读起来朗朗上口。这篇课文虽然只有短短的48个字,但容量非常大,祖国的山川大地,黄河汹涌澎湃,长江一泻千里,珠峰高耸入云,台湾隔海相望,祖国渴望统一,小朋友应该努力学习,兴我中华。应该说是一篇思想很高尚的识字课文。
那天听了李老师执教《识字3》第一课时后,觉得感受颇多,整理如下:
1、直观导入,贴近生活。
李老师的导入没有什么动情的言语,直奔主题,借助一幅幅画面,向学生展示了:飞云江大桥、文成百丈漈、高楼九潭、温瑞塘河等。这些都是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自己最熟悉的景物,正因为学生熟悉,才会感兴趣,才会有情感。而本文的黄河、长江、长城、珠峰虽跟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但可以借助学生身边的景色移情也未尝不可。所以学生的注意力可以马上集中到了课堂。
2、自主识字,激发兴趣
既然是识字课,那么识字任务的达成就是重中之重。
听师范读,“将自己觉得难读的地方做好记号”,使学生不仅要认真听还学会了动笔,不给学生开小差的机会,要不教师的朗读就徒劳无功。再在自由读课文时,向老师和小组长请教难读的字,在第一时间帮学生解决掉识字上的“障碍”。
指名一句一句的读,可以让教师明确自己接下来的识字教学的方向;让学生评价,则是为了培养学生认真听的习惯,也是为了培养学生具有初步评价别人的能力。
集中出示本文的生字,自然是为了“读准字音,牢记字形”。李老师鼓励学生说说“你认为哪些字的读音得好好提醒同学?”“你认为写哪些字得特别注意什么?” 学生们说的就是他们自己发现的,说得越多发现得越多,且自己发现的要比老师自己说的更“深入人脑”。如果在这个环节能让学生编个儿歌,顺口溜什么的来识记字形,如“两个小人立在大耳朵上(耸)、大鸟住在小山上(岛)”,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形象地识记字形,还能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呢!
之后,李老师说要带孩子们上车去欣赏祖国的美景,于是一个个生字就成了学生手中上车的“车票”。学生们先自己读一个,摆一个(摆在自己的桌子上);接着老师说一个,学生拿一个(重新拿回手中);然后指名学生说一个,其他学生把手中的再摆回桌子;最后学生再次自己读一个,收一个。到了目的地,还得有“门票” ——词语:市民、大陆、陆军、隔壁、台湾、民族、广州、隔断、四川、人民、山川。学生们读得津津有味,兴趣盎然。
3、媒体辅助,激发情感
识字重要,借助识字激发情感亦重要。
“我神州,称华夏,山川美,可入画。”李老师先简单介绍了中国既称“神州”又称“华夏”。再让学生解释“山川”和“可入画”。学生们毕竟才二年级,无从解释“可入画”,只是李老师并没引以重视。不过这里的过渡很自然——“山川美,美在哪里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句”(黄河奔,长江涌,长城长,珠峰耸)。课件展示了“奔腾的黄河,涌动的长江,蜿蜒绵长的长城和高耸入云的珠峰”。学生们个个看得哇哇直叫。如果给课件配上声音的话,效果肯定更佳。而如果在此时李老师顺势利导,问学生:“这些地方美吗?”“你觉得这些景色一幅一幅像不像画?”然后老师来个恍然大悟状,“哦,怪不得课文说‘山川美,可入画’呢?”相信学生们也会恍然大悟,原来“可入画”是说中国的山川美得可被画成一幅幅画。当然中国的美景“可入画”的不只这四样,所以李老师课前让学生收集了祖国各处的风景名胜在课堂上汇报,有一个学生一口气说了十几个地方,令在场的老师惊叹不已。最后,李老师将自己收集的“杭州西湖、北京颐和园、北京天坛……”等一一向学生展示,可惜也是无声的,相信配上优美的音乐,学生们的情感之弦更容易被拨动,更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壮美山河。这里要不要让学生边欣赏边仿照课文也用一个字来形容学生自己看到的美景呢?这样的环节是否对二年级的孩子来说太有难度了呢?我们不妨试试看!某一个教学环节是否可行,是否合理,在课堂上实践是最好的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