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和力(2)
来源:互联网发布时间:2009-03-14
本章教材的知识要求定位适中。
本章教材并不特别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概念、规律的严密性。教材则注意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常识,在介绍了“力的作用效果”后,就开展了“力和运动关系”的探究。本章教材还降低了传统物理教学中历来受到重视的一些知识的难度要求,如“有效数字”等。
显然,教材如此安排会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时发挥已有生活经验的作用,对知识要求如此定位,尊重、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助于学生获得自信,也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
本章注重过程和方法的教学,加强学习能力的培养。
《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教科书内容的选择应该有利于促进探究活动的发展。本章的内容及编写充分体现了这一精神。安排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二力平衡的条件”等探究活动。在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这部分内容时,按照了解历史──提出问题──设计实验──科学探究──得出结论──引发猜想这一探究科学问题的思维程序,引导学生将生活经验和科学知识结合起来,从而构建对牛顿第一定律的正确理解和认识。教材设计的“二力平衡的条件”探究方案,没有像以往那样给出具体的方法、步骤等,而是只给出了一幅简图,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来探究二力平衡时它们在大小、方向、作用点上应该有的关系。
本章还加强了物理与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联系。
教材强调“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增加了与日常生活和社会实际紧密联系的学习内容,密切了知识与社会的联系。如本章教材的章首语,用无比生动、优美的语言,在学生面前描绘出了一幅扣人心弦的世界级滑雪比赛的场景。一方面,它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启发他们探究运动的奥秘;另一方面,它也激发了学生热爱运动、热爱自然的情感。在“运动的快慢”中,“动手动脑学物理”引入了一张列车时刻表来分析火车的“速度”和“平均速度”的关系。联系实际,贴近生活,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向学生渗透:科学就在身边。
本章教材还将现代科技也渗透其中,如宇航员的舱外工作、飞机空中加油、高速摄影、安全气囊等,充分体现了STS的思想。
三、本章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应注意合理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初中阶段的物理课程是普及公民的物理科学素养的养成教育。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理解《课程标准》的精神和教材编写的意图,不要过分追求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如本章的“力和运动关系”的教学中,就已涉及重力、摩擦力等,可不作过于详细的补充。教学中,要尽量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帮助他们建立新的物理概念,教学过程不要完全从概念出发处理。新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而《课程标准》反映的是全国所有学生必须达到的最低标准,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课程标准》之外适当增加一些教学内容,并把握好深广度。所增加的内容应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而不要在知识上做过多的补充、拓展、加深。如在进行“长度测量”教学时,可安排开展“刻度尺的正确使用”的探究活动,并要求学生结合“动手动脑学物理”开展关于特殊的测量方法的讨论等。
(二)应注意加强科学研究方法的教学
在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同时,要注意教给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如在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这部分内容,实验前必须向学生交待清楚实验的条件和做法,使其明确每次实验用的都是同一辆小车,而且让它从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静止滑下。不同的是,三次实验小车通过的平面的粗糙程度不同,使学生知道实验中哪些条件保持不变,哪些条件变化了,从而渗透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
又如,在该探究实验结论得出后,进一步开展猜想,从而引出“牛顿第一定律”。还应该强调该定律并非由实验直接得出,而是建立在一定的实验基础上,通过分析事实,进一步概括、推理得出的,渗透“理想化模型”和“实验、猜想、推理”等重要的物理思想和研究方法。
(三)应注意养成学生动脑动手学物理的习惯
本章教材的内容多源于生活,与生活实际联系密切。为了让学生把科学知识学得通、用得活,一定要让学生充分“动”起来。
1. 动脑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奇思异想”,针对生活中的种种现象多问几个为什么。例如,提出诸如“为什么汽车突然起动时,乘客向后倾倒,而突然刹车时,却又向前倾倒呢?”“为什么飞机起飞降落时,或在空中遇到气流颠簸时,乘务员会反复提醒‘请您系好安全带’呢?”“如果没有惯性,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
2. 动手
物理是一门实验的学科。在课堂上要让每个学生都尽可能多地做实验,最后让学生自己能设计实验,选择仪器和器材。例如,在学习长度、时间测量时,就可开展长度和时间的估测竞赛,看谁估测得最准确。又如,在开展“力的作用效果”的学习探究中,可让学生利用自己身边的物体开展一系列的小实验等。
总之,开展灵活多样的学习活动,尽最大可能活跃学习氛围、提供学习空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