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和机械

来源:互联网发布时间:2009-03-14

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重力、弹力和摩擦力。

认识力的作用效果。会测量力的大小。

通过实验探究,学会使用简单机械改变力的大小和方向。

一、全章概述

本章可以分成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一、二、三节,分别介绍重力、弹力、摩擦力;第二部分包括第四、五节,分别介绍杠杆和其他简单机械。

本章教材的编排与旧教材及原《教学大纲》中的教学目标相比,特别显著的特点是凸显了“科学探究”。教材每节都设计了探究活动,探究活动从以往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演变而来,努力将学生学习的重心从知识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将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让学生在动手、动脑、自主的探究活动中,学习力和机械的概念和规律,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了解科学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虽然教材的每节都有“探究”,但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并不会感到困难,因为教材对每个探究都进行了巧妙的设计和恰当的引导,探究思路清晰,非常便于操作。

教材另一个显著特点是突出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从章首语的“杞人忧天和牛顿忧天”到教材列出的蹦极、打弹弓、骑自行车、划火柴、点焊机器人和胖子瘦子的科学漫画等等,都非常贴近学生生活、让人感到亲切、生动、有趣。而“科学世界”和“动手动脑学物理”中的“现代版的曹冲称象”“万有引力与航天”“测量地面桌面是否水平”“测头发能承受的拉力”“用哪种剪刀剪树枝”“关于自行车的摩擦和简单机械”以及多种多样的照片、图片等等,无不给学生以新鲜感和学习的冲动,使学生无时不感觉到物理就在身边,在生活中物理非常有用。按这样的教材教学,无论从知识技能目标的达到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都是很有帮助的。本章教材充分体现了编者对《课程标准》的领会与再创造。

二、教材分析

第一节 重力

该节内容从概念的要求上与旧教材基本相同。教学的核心是重力的大小和重力的方向。新教材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靠近现代科技提到了万有引力。在这里可以向学生讲述《杞人忧天》和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只需要让学生明白,天上的物体跟地面上的物体一样都受引力作用,教学时对万有引力定律不必补充和深入讨论。

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教材专门设计了探究。这个探究活动的层次要求比八年级高,它需要用图象处理数据。这是在课本第13页密度之后又一次用图象处理数据,希望学生能初步学会这种用图象处理数据的方法。在《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不仅是一种教学形式,也是一个教学内容。新教材从八年级上学期开始的简单的定性的探究,到九年级复杂、定量层次的探究,充分体现了教材编者所关注的不仅是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获得知识,而且要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学习怎样进行探究。从全套教材对“探究”的编排可以看出,学习科学探究跟学习物理知识一样也是需经过循序渐进的过程。另外,从教材将43页“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的结论放到44页就可以看出编者的良苦用心。因此,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做好这个探究,不要匆忙地给出结论,一定要让学生自己独立去做,通过实验自己总结出规律,并让他们书面或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探究结束后师生再共同得出结论。通过这个实验探究还要让学生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为后续学习做准备。

关于重力的方向和重心,新教材继承了旧教材的传统,教学中可按原来的方法处理。学生常常会把重力的方向误认为跟接触面垂直,教师可以将重垂线固定在铁架台上,把铁架台放在斜面上,让学生观察重垂线是什么方向。为了让学生了解重垂线在建筑中的作用,课后可以让学生利用重垂线校准墙壁是否竖直,窗台是否水平,通过实践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想想议议”中的不倒翁不倒的原因是它的重心较低,它倾斜时重力的作用会使它回复到原来的位置。可以让学生自己做个不倒翁,对其原理不必深究,只要明白不倒翁的重心很低就行了。有关重心的问题还可以多做一些活动,以提高兴趣。例如,让学生靠墙站立,一只脚紧挨着墙壁,看看能否抬起离墙壁较远的另一只脚。让学生端正地坐在座位上,如果不弯腰不用手扶,看看能否站立起来等等。“科学世界”中“万有引力与航天”教师可以布置给学生让他们课后阅读,大多数学生对有关航天的知识都非常感兴趣,他们会主动阅读不必占用课上时间。

第二节 弹力

原教学大纲不要求讲弹力,新课程标准从弹力应用的广泛性和关于力的初步知识的完整性出发,增加了“了解弹力”的内容。

对弹力的概念只要求初步了解它是怎样产生的。而不必去分析它的三要素。教材是依照“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充分利用学生的经验和日常生活中的事例,使学生认识到弹性、塑性、弹性形变、弹力等概念。教学中可以多举些例子,如射箭、跳板跳水、拉橡皮筋、拍皮球等。任何物体只要发生弹性形变就一定会产生弹力。同时可以指出,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支持力、压力、绳的拉力等其实质都是弹力。可以指导学生课后做一做玻璃瓶的微小形变实验,为了消除学生以为是手握瓶子使水受热膨胀而产生的现象,可改用高于体温的水灌入瓶中来试验。如果没有合适的玻璃管,可用报废的长温度计截去两端代替。

更多精彩文章

  • 热和能
  • 机械能
  • 压强和浮力
  • 运动和力
手机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15 xuebag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