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和机械(3)

来源:互联网发布时间:2009-03-14

=F ×这一结论,解释“为什么大力士会推不过力气较小的人”,解决“怎样才能用更小的力撬起大石头”的问题。为了加深对力臂的理解,可让学生将实验中一端的钩码换成弹簧测力计竖直拉和斜拉使杠杆平衡,让学生想一想为什么两次读数不同。

教材把杠杆的分类和应用放到了“科学世界”栏目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结合课本上的实例及“动手动脑学物理”中的第2题,给学生介绍一下杠杆的分类,明确三种杠杆的特点,并结合实例说明它们的优缺点,让学生了解杠杆的各种用途。另外日常生活中应用杠杆的例子是很多的,可在课后让学生找出一两件实物,如垃圾桶、指甲剪、筷子等,分析它们的工作原理,使学生加深对杠杆的理解。“科学世界”栏目中的“小小弹簧秤称出大象重”这段材料的目的是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科学是有用的。由于描述的是真实情况,而且大多数学生又熟知古代的曹冲称象故事,所以对杭州动物园上演的现代版的曹冲称象会非常感兴趣,可让学生自己阅读。课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利用自己制作的弹簧测力计和杠杆称自己的体重”之类的活动。

第五节 其他简单机械

本节是在学习杠杆的基础上,重点学习定滑轮和动滑轮,探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激发学生继续探索各种简单机械使用原理的兴趣。由于内容较多可用两个课时。

教材首先采用一幅科学漫画,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引入新课。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漫画所表现的意思,使学生带着微笑与兴趣进入滑轮的学习。教师在组织“比较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的探究活动时,一定要留有充分的时间去让学生做实验。不要为了赶进度而在学生还没有进行足够的思考时草率得出结论。由于教材上已有一定的提示,则可放手让学生按课本上列出的步骤独立完成探究实验,对于程度好的学生,可以鼓励他们分析滑轮是杠杆的变形,使他们理解定滑轮不省力,动滑轮省一半力的道理。探究结束后,让学生课堂上讨论探究结果,最后得出结论: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但是能改变力的方向;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的力。需要改变力的方向时,使用定滑轮,而需要省力时就要使用动滑轮。既要省力、又要改变力的方向时,就要用到滑轮组,滑轮组问题可做适当介绍,但不要深究。

教材是想通过“想想议议”让学生对学过的杠杆、滑轮知识做简单的复习总结,理一理思路。对于使用简单机械是否省距离的问题,也可在此作适当的讨论,为后面学习功的问题留下伏笔。“科学世界”中介绍的轮轴、斜面也是常用的简单机械,教师可在课堂上作一些简单的介绍。螺丝钉和盘山公路是简单斜面的变形,课本图12. 5-7的小制作非常简单,可让学生用厚纸做一做效果很好。

三、一些建议

1. 本章教材内容比过去要大很多,而且每节都有探究活动。教学实践证明探究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更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处理不好,容易导致课堂结构的松散、学习效率的低。因此,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对探究时间进行精心地预估和设计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它要求教师要精心备课精确设计,提高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要争取以最精确、最明了、最简练的语言或方式来使学生对问题情境和探究要求有清晰的理解,要减少废话。

教师对探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要有一定的预测和心理准备;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积极性,营造自由民主的探究活动气氛。在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中,最好让学生能够轮流主持,使每个人都有机会为探究负责,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而更加专注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去。教师要把握探究活动的节奏,要对具体的探究过程做到心中有数,做到能够比较精确地预估每一个步骤所需的时间,把握好整体时间的分配,使整个探究活动的节奏加快,转换自然;要对探究活动所涉及的方方面面了然在胸,学生在每一步骤中可能做出的反应都要估计得到;要对探究活动所需的学习材料、实验器材进行精心的设计和准备,使探究活动能够按照预定的节奏进行下去;当然更要积极引导学生对探究过程进行反思,从而逐步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提高探究能力。

2. 教师在教学时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再创造过程。《课程标准》和新教材都给我们的再创造留下了很大的空间。例如原教学大纲关于简单机械的规定是:“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知道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作用”“会组装简单的滑轮组”,选学轮轴,没有提及斜面。课程标准规定“通过实验探究,学会使用简单机械改变力的大小和方向”。没有具体指明是哪种简单机械,没有对杠杆、滑轮及其平衡条件、省力多少提出具体要求。因此,在具体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处理,让每个学生都“吃饱”“吃好”而且还会“自己做饭吃”。

3. 对本章的评价重点应放在对探究过程的评价上。学生在自己的成长记录袋中可以记下自己的出色表现或被否定过的猜想,自己的体验、进步和实验事实;同伴可写下同学的参与程度、实验操作的规范程度、交流与合作情况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更不要只看探究的结果。例如对“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系”的评价就要放到对探究过程的评价上,要评价学生能否提出猜想,写出猜想的理由,能否使用弹簧测力计,能否正确地记录数据,能否根据数据描点画出图像,能否积极地与他人合作和交流,能否大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等。这些要素也可以放到自评与互评中。总之评价的目的不是要排出名次,而是要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为改进教学提供依据。

更多精彩文章

  • 热和能
  • 机械能
  • 压强和浮力
  • 运动和力
手机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15 xuebag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