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和能(3)

来源:互联网发布时间:2009-03-14

(三)注重学科渗透,加强科学·技术·社会(STS)教育,全面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

本章依据《课程标准》,注意借鉴国际科学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注意将科学技术的新成就引入物理课程,注重学科之间的渗透、人文精神与自然科学的交融,以使学生获得对自然界更加本质的认识,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因此教材不再是就科学论科学,而是加强科学·技术·社会(STS)教育,专门安排了多个“STS栏目”, 注重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如,地球的温室效应。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这方面的资料,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加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充分体现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重视和培养。再如,气候与热污染。让学生结合实际讨论怎样减少热污染。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在热机一节中课程标准没有对这些具体的知识点做出具体的要求,而是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内能的利用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要求通过热机的发展推动工业革命的典型事例,以及介绍热机研究的新进展与未来社会发展的关系,让学生了解内能的利用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激励学生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责任感。在编写这部分内容时,专门安排了科学世界“现代汽车”和STS栏目“从火车到火箭”,进一步激发学生学科学的兴趣,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充分体现了关心科技发展的课程理念。并增加了相应的练习和习题。如,查阅汽车、拖拉机的技术手册,或向司机、维修人员询问,了解各种汽车、拖拉机的耗油量、最大功率,结合当地汽油、柴油的价格及其他因素,对各种运输工具的经济性作出评估。本章的科学·技术·社会(STS)教育的着眼点不在于学生能够提出多少有实际价值的建议,而在于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和活动的参与,逐步树立从社会角度考虑科学技术问题的意识,以这种方式把人文精神渗透到科学课程中。

(四)教材设计了许多开放性的问题和实践性课题

问题是放飞思维与想象的钥匙,问题的出现使学生产生一种需要,产生一种解决问题的渴求,这种渴求就是学习的动力,一种创新的因素。教材精心设计了许多开放性的问题。如在探究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的过程中,设计了“你能用哪些办法使一根粗铁丝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大”,留给了学生很大的空间,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开放性。在利用水的比热大这一特性解释现象时提出了“用水做运输能量的介质有什么好处?”“生活各产业中,有没有用水来加热和散热的情况?”等。这些开放性的问题,有利于学生灵活的思维的培养。在教材后的“动手动脑学物理”中设置了很多实践性的课题,要求学生自己寻找所需的资料、数据,经过思考、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或提出合理化建议。如通过查阅和实际调查,对各种运输工具的经济性做出评估;对初中学生的摄入能量的调查以及通过调查提出如何调整饮食的合理化建议;还有自己动手制作小小的蒸汽轮机等。学生通过参与这些实践活动,多角度去观察、思考、分析,从而使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在本章最后设置的“我还想知道”栏目中的“为什么有些人总想制造永动机”的问题,结合习题中的能不能够实现“永动机”,把本章所学的知识、能力、创新交织起来,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不仅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在关注知识发展过程中,就是要把能力和创新凸显出来。

更多精彩文章

  • 机械能
  • 压强和浮力
  • 力和机械
  • 运动和力
手机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15 xuebag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