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探索(3)

来源:互联网发布时间:2009-03-14

探究性的实验与验证性实验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的结论是未知的。这样就增加了实验的难度。为了使教学不走弯路,教材在适当环节给出了一定的提示,帮助学生沿正确的方向前进,但又不直接给出结论,以保持学习的探究性。例如第三章第四节实验“探究求合力的方法”等。对于不涉及实验的探究活动,教材也用提示的方法,既使学生能够不太困难地走下去,又保持了教学内容的探究性,例如第五章第五节“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等。

科学探究的活力在于每个具体的探究都与另一个不一样,它不是僵死的教条,无论是科学研究中的探究还是科学课程中的探究,都是如此。

4.关注科学的人文内涵

科学文化是求真求实,人文文化是求善求美。两者尽管形成的背景、关注的对象以及涵盖的内容不同,但在深层的价值取向上,则是相通、互补的。物理课的学习应该是在学习物理内容的同时关注物理与人类社会的关系,了解科学的文化价值。我们在教材编写中对此充分重视。教材的行文在学生可接受的条件下,尽可能体现科学的文化内涵。例如在“走进课堂前”,编者通过学生和老师的对话,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及科学巨匠达·芬奇及其传世作品“蒙娜丽莎”引入物理课堂,又比如“物理学与人类文明”整篇都将着眼点放在物理学与人类文明的关系上,另外还专门有“物理学与思维观念”的阐述。这些都想让学生在较高层面上理解科学的意义。再比如在第一章第一节的“问题与练习”中,将宋代诗人陈与义的诗“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与物理学中相对运动的概念有机结合。教材还专门设有“STS”栏目,让学生更多地了解物理学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章前富有针对性的名人语录都能画龙点睛地对科学的本质及其人文内涵起到很好的阐释作用。例如第七章第四节,学过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后适时引用的李政道关于物理规律普适性的话语,第七章第一节梁启超关于科学与艺术关系的见解,以及绪言“物理学与人类文明”引用的庄子的话,读起来都能给人以某方面的启迪。

(二)选修1-1

1.强调科学方法、科学素质的培养

学习这部分课程的学生虽然对于科学知识的要求不必像选修3系列的学生那样高,但是如何考虑问题、如何研究问题、如何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物理学中的一些诸如“观察实验”“猜想与假设”“以直代曲”的科学方法等,对这些偏好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生也是非常重要的。

当然,科学的方法要以科学的知识为依托。深入、本质和融会贯通的知识,是形成科学思想,培养科学素质的前提和基础。现有的物理知识,都是在人类与物理世界的长期对话中,经过无数的曲折与反复,进行抽象概括而获得的。对于这些知识的学习和探究,教材注意有意识地在一些主要处,通过对现有知识的历史考察,让学生了解科学问题是如何提出的,它的自然原型和理想模型是什么,问题是如何解决的,相应的概念和定律是如何萌生、提炼和发展的,从而达到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对科学方法的不断体会。例如教材在第二章第二节“科学足迹”里的“电流磁效应的发现”中,将奥斯特如何思考、如何发现问题的历史足迹呈现给学生,在历史与逻辑的结合下,更好地理解物理规律的本质和内涵。

更多精彩文章

  • 自然冷却的物体在相同的时间内放出的热量相等吗
  • 阿基米德原理
  • 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 液体压强
  • 动能和势能
  • 密 度
  •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 多彩的物质世界
  •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 阿基米德原理
  • 狭义相对论的影响
  • 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 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手机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15 xuebag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