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天宫一号成功发射:中国人“登太空”而“小天下”
来源:自学习发布时间:2012-11-06
新华网甘肃酒泉9月29日电题:中国人“登太空”而“小天下”
新华社记者
孔子第76代孙孔令绍十分关注29日晚间发射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他的祖先认为“登泰山而小天下”,而这位58岁的山东曲阜市民认为,有望10年内建成的我国空间站将成为“小天下”的新制高点。
住在孔子老家的孔令绍关注的这座小型“空间实验室”将于在轨的两年内,与神舟八号、九号、十号飞船进行交会对接试验,这将为我国2020年左右建立空间站奠定重要的技术基础。
“从天上可以更好地看地球,不离开地球,你就没有办法看地球。”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应用系统副总设计师张善从说。
“离开地球也可以更好地看天,因为平常从地球上看天都有阴霾,有云,空气污染后更是浑浊不清。到了太空后,没有大气了,看到的天就非常清澈,会看得更高、更远。”他说,“在失重环境下,还可以重新认识这个世界。所以我们要上天。”
人类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是探索太空的重要动力。古代,中华民族就对太空充满好奇,想象出许多“飞天”神话,如女娲补天、夸父追日、嫦娥奔月、牛郎织女等。而中国的天文学,自古就十分发达。
中国明代官员万户坐在捆绑着火箭的椅子上,进行飞天试验,充满献身精神,被全球公认为人类飞天第一人。为了纪念他,月球上有一座环形山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命名为“万户山”。
不过,近代以来,宇宙探索的突破多发生在西方。从伽利略到哈勃,从牛顿到爱因斯坦,人类不断对时空取得新认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人造卫星、载人飞船相继上天,登月飞行成功,人类进入宇航时代。中国开始奋起直追。
天宫一号借天宫的神话想象,再度寄托了中国人对未知世界的向往。而中国于2007年和2010年分别发射的两颗探月卫星也以神话人物“嫦娥”命名,承接历史,走向未来。
探索太空具有重大科学价值和经济价值,天宫一号正是进行科学实验的理想场所。在太空,可以利用微重力环境开展空间晶体生长研究,进行砷化镓、碲镉汞等半导体晶体和非线性光学晶体的生长实验;利用空间微重力环境还获得了高质量的蛋白质晶体,掌握了有应用前景的空间生物制药技术和方法;太空育种方面,对于农业进步,价值重大。
更重要的是,太空探索改变了许多人对天的畏惧和迷信,更激励了人类勇于探索未知事物的精神。从哲学层面的宇宙观来分析,对茫茫宇宙的探索,今天的航天活动尚只是“婴儿起步”。冲出地球后进入太阳系甚至银河系,如提出通讯卫星设想的已故英国作家阿瑟·克拉克所说,人类探索太空的最重要意义,在于开阔自己的视野和心扉。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王思潮表示,人类在思考,庞大的银河系里,2000亿个太阳的兄弟姐妹——恒星,只有太阳这颗普通的恒星旁边有人类居住的行星环绕吗?如果确有别的行星体存在生命乃至外星人,它们又是什么样子?如果我们能和高科技外星人建立友好联系,人类文明世界将会发生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
几千年来习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中国人,一旦重新抬头仰望星空,视野将被无限延伸。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倡导人和自然和谐发展,按客观规律做事,而不是去征服太空,称霸宇宙。今天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正体现和发展着这一思想。
许多人认为,作为中华文明的支柱与基础之一,孔子思想中的“仁”“礼”和“中庸”观念,也使得中国发展空间技术有着自己的路径。中国人正在和平开发太空资源,加入到人类探索与发现的伟大事业中。(参与采写记者李惠子、蔡玉高、赵薇、刘宝森、李建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