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给新中国60华诞:以更加积极的姿态面向世界(2)
来源:乐学发布时间:2014-11-21
中国发展一脉相承
胡锦涛主席在讲话中明确指出,新中国60年的发展进步充分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中央党校科社部主任严书翰认为,这一表述是对新中国60年发展的总结。“同样的表述,在十七大报告、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都曾出现过。但不同之处在于,此前的表述是对改革开放30年的总结,而此次则是对新中国60年发展的总结”。
“鸦片战争以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充分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这是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今后最应汲取和坚持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与区域经济研究部部长张军扩这样说。
李崇富指出,新中国60年之所以能发生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从思想理论来看,就是马列主义中国化所发挥出的巨大理论威力。“这也体现我们党善于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的实践,运用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
展望未来中国
“以新中国60华诞为新的历史起点、面向未来,中国的各项事业在未来必将取得更大的成就”,李崇富这样告诉本刊记者。
徐勇认为,上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第一次提出了“三个面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明确提出了中华民族的发展方向:面向现代化,就是要实现农业文明向现代化工业文明的转轨;面向世界,就是要打破故步自封、唯我独尊的心态,加速融入世界的步伐;面向未来,就是要改变农业文明习惯向后看,习惯从历史的辉煌里寻求安慰的心理传统,更多地把眼光放在未来。
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节点上,胡锦涛主席在讲话中再次重提“三个面向”,是对新中国60年建设成就的精辟概括,同时也是对未来发展的指引。
“胡锦涛主席讲话中所说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表达了励精图治的信念。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口号,而有着具体的时间点,即到本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100年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在此前的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严书翰这样描述未来。
在张燕生看来,未来60年中国将展开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迈进的一段新历史。
“中国由贸易大国、经济大国向强国转变的过程中,一方面,经济将更加深入地融入世界,这需要我们具有全球视野,并不断增强大国责任;另一方面,技术创新将发生根本性转变;同时,中国将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现代服务业也将获得长足发展”,张燕生强调道。
赵晋平分析认为,未来的道路仍然漫长,仍将面临诸多挑战和新的压力。比如,在整体经济实力提升的同时,我国的人均GDP仍然较低。如何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进一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仍是长期任务。
从经济增长的长期目标来看,要继续坚持现代化、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和国际化。赵晋平认为,国际化仍将是一个长期的战略选择,“未来的目标很明确,任务也相当艰巨。”
此外,随着中国在国际经济地位日益提升,中国也将更多地体现出对全球经济发展和稳定的贡献和作用。比如,在应对气候变暖等全球性问题时,中国会继续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履行应有的国际责任。赵晋平认为,这也是今后一段时间,我国在推进国际化战略方面应有的思路。
胡锦涛主席在讲话中指出,“历史启示我们,前进道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掌握了自己命运、团结起来的人民必将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不断创造历史伟业。”严书翰认为,这表明未来的发展仍将是信心与忧患并存,当须团结一致、万众一心,才能够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