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组成定律

来源:互联网发布时间:2009-08-15

自从发现了物质不灭定律,并在化学实验中提倡使用天平以后,化学家们在研究工作中,都开始重视物质的重量,定量地进行研究。既然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物质的总重量等于反应后生成物的总重量,那么,在反应物质和生成物之间,是不是存在着一定的化合比例关系呢?这还是一个谜。18世纪末,法国化学家普鲁斯特的老仆人,一大清早便开始在实验室里忙碌着:扫地,整理仪器、书籍和洗刷瓶子。门铃响了,邮递员送来了一只木箱子。老仆人过去一看,喃喃自语道:“又是水!……这已是第十四次收到装着水的木箱了。昨天刚刚收到来自日内瓦湖的水,今天又收到这来自非洲刚果河的水。”普鲁斯特为什么要从世界各个角落,收集各式各样的水呢?难道他当真开办一个水的“博物馆”?这倒真是件怪事呐!
     原来,普鲁斯特在探索着这样的一个秘密:“十个指头有短长,荷花出水有高低”,那么,世界上不同地方的水,它们的组成是不是一样?实验结果非常有趣:不管是北方的海水,还是南方的海水;不管是欧洲的水,还是非洲的水;不管是河水、湖水,还是井水、泉水;也不管是热水,还是冷水;总之,不管水的来源怎样,除去这些水中所含的少量杂质后,所得的纯水的组成,一律都是含氧88.9%和含氢11.1%(指重量百分比)——没有一个例外。[20]普鲁斯特面对着桌子上成排成排的瓶子,翻阅着几个月来辛辛苦苦工作所得的分析结果,终于从大量的实验数据中,斩钉截铁般地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水,是具有固定的组成的。
     自然,这里仅仅是水,那么,其他的种种化合物是不是也像水一样具有固定的组成呢?结论还必须从严谨的实验中去探求。1799年,普鲁斯特又拿了一种绿色的铜化合物——硷式碳酸铜(分子式为CuCO3·Cu(OH)2)进行化验。硷式碳酸铜这名字听来似乎很陌生,其实,铜锅上的铜绿里就含有它,漂亮翠绿的孔雀石的主要成分也是它。普鲁斯特首先化验了各种天然的硷式碳酸铜。在他的实验记录本上,有着这样一排排同样的数据:第一种 化验结果:含氧化铜69.4%,二氧化碳25%,水5.6%。(指重量百分比,下同。)第二种化验结果:含氧化铜69.4%,二氧化碳25%,水5.6%。第三种化验结果:含氧化铜69.4%,二氧化碳25%,水5.6%。…………天然的是如此,人造的怎么样呢?接着,普鲁斯特又把天然的孔雀石溶解在硝酸里,再加入碳酸钾,重新得到绿色的沉淀物——人造的硷式碳酸铜沉淀。
     他化验了这人造的硷式碳酸铜,结果依然是:含氧化铜69.4%,二氧化碳25%,水5.6%。又是完全吻合!普鲁斯特对待科学研究工作,既严肃,又缜密。他虽然做了不少水和硷式碳酸铜的分析工作,但是,他还觉得作得不多、不够。为了进一步获得更丰富的资料,他写了许多信,给各国的科学院和朋友们,请求他们从世界各地寄来各种矿石。普鲁斯特接着分析了来自西班牙和日本的两种矿砂——硫化汞,测得的结果都是含86.2%的汞和13.8%的硫。他化验了来自秘鲁和俄国西伯利亚的两种氯化银,测得的结果也都是含75.3%的银和24.7%的氯。他又分析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海盐、湖盐、岩盐,测得的结果都是含39.3%的钠和60.7%的氯。普鲁斯特前后花了7年的功夫,认真地做了上千次的化学分析实验,他从大量的事实中,终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任何纯净的化合物都具有固定的组成——不管这化合物是从什么地方得到的,也不管这化合物是用什么方法制取的。
     在化学上,这就是著名的“定组成定律”,又叫“定比定律”。科学的发展总是曲折的。真理,常常是在争议中才得到进一步的考验和证实。1799年,普鲁斯特发表了定组成定律后,马上受到上法国科学家贝索勒的激烈反对。贝索勒是拉瓦锡的学生。1799年,贝索勒在埃及发表了自己的《化学亲和力定律》一文,这个定律,恰恰和普鲁斯特的定组成定律相反。贝索勒在《化学亲和力定律》这篇论文中写道:“一个化合物是没有固定的组成的。每一种物质可以按照随便什么比数同另一种物质化合。”贝索勒和普鲁斯特一样,也是一个谨严的科学家。贝索勒并不是没有根据、凭空臆测地反对定组成定律,他也进行了许多实验,对铁的氧化物进行了定量分析,所测得的结果是:铁和氧可以按各种不同的比数化合。
     这样,这两位科学家便各说各有理,在法国的《物理》杂志上,你一篇论文,我一篇论文地争论开了。从1799年,一直争论到1808年,前后达9年之久。争论并不是坏事。有不同的意见,就应该争论。只要双方都抱着去伪存真,追求真理的态度,那么,通过争论,就一定能够求得真理,达到统一。普鲁斯特十分虚心地阅读了贝索勒的论文,反复考虑,觉得他所讲的也很有道理。为了弄清事实,普鲁斯特就很仔细地开始进行铁的氧化物的分析工作。分析的结果表明:的确,在不同的铁矿中,铁和氧的比数常常不一样——贝索勒并没有错!然而,普鲁斯特不光是重复做了贝索勒做过的实验,他还进一步做了许多新的实验,最后终于发现:原来,铁和氧和化合物有好几种,而天然的铁矿,常常是这好几种铁的氧化物的混和物!普鲁斯特确定,铁和氧的化合物三四种,其中最常见的是三氧化二铁(即氧化铁 Fe2O3),含氧30%,含铁70%;而另一种是一氧化铁(即氧化亚铁FeO),含氧22%,含铁78%。
     在天然的铁矿里,这两种铁的氧化物都有,而且是以不同的比数相混和的,显然,在这样的混和物里,铁和氧的比数就会是多种多样的,就象九曲黄河里的水一样,水流急的地方泥沙就多,水流缓的地方泥沙就少,泥水是个混和物,其中水和泥的比数各不相同。但是,纯净的水和纯净的砂(二氧化硅),它们的成分各自都是固定不变的。也就是说,定组成定律只是针对纯净的化合物而言,而不适用于各种混和物。“灯不拨不亮,真理不辩不明。”通过争论,普鲁斯特终于胜利了,他的定组成定律不仅没有被驳倒,反而在争论中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因为他从铁的氧化物的分析中,发现两种元素以不同的(然而是固定的)、比数能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不相同的化合物。在争论中,贝索勒虽然输了,但是,他仍然非常高兴,他为找到了真理而高兴,而且承认普鲁斯特的定组成定律是完全正确的。
     定组成定律,其实从拉瓦锡所做的实验中,早就可以看出来,因为水银在加热到第十二天以后,空气中的氧气差不多都和水银生成了氧化汞,这时,虽然水银还剩下很多,但是氧化汞的量却很少增加——这说明水银和氧是以一定的比数化合的,不然,氧化汞的量为什么就不再增加了呢?只不过拉瓦锡把注意力全集中到研究燃烧的本质上去了,而没有留意这一点。因此,直到20多年后,方由普鲁斯特发现了这一定律。定组成定律是物质不灭定律的一个新的发展,它说明了:在进行化学反应时,不仅反应后物质的总重量是等于反应前的总重量,而且在反应中各种物质是按一定的比数进行化合的,因此任何纯净的化合物都有固定的组成。

    更多精彩文章

    • 几代人辩论的定律
    • 质量守恒定律
    • 能量守恒定律
    • 倍比定律
    • 伟大的定律
    • 阿佛加德罗定律及几个导出关系式
    • 能斯特定律
    • 亨利定律、拉乌尔定律
    • 化学反应速率定律
    • 热力学第三定律和绝对熵
    • 精细平衡原理及其应用
    • 为科学而献身
    • 行星和行星间物质的化学成分
    • 化学活动方式的社会化
    • 经典地球化学的三个代表人物
    手机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15 xuebag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