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客观依据
来源:互联网发布时间:2009-09-18
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关于自然界物质及其演化图景的形成,同以研究物质组成、结构和变化为主要对象的化学,有着最为直接和密切的联系。可以说,在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中每一个重大课题的解决,都几乎需要化学的协助,以能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自然界物质变化的奥秘,提供明确的、有说服力的客观依据。首先,我们可以看到,在辩证唯物主义宇宙观形成的过程中,尽管在僵化的形而上学自然观上打开了第一个缺口的“不是一个自然科学家,而是一个哲学家”,即康德在1755年提出了“原始星云假说”,使“地球和太阳系表现为某种在时间的进程中逐渐生成的东西”,从而为辩证唯物主义宇宙观的形成提供了一定的思想基础。然而它毕竟还只是一个缺乏足够科学依据的哲学学说,因而在当时还不可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正如恩格斯所说,“但是哲学能够产生什么成果呢?
康德的著作没有产生直接的成果”。②直到后来由于自然科学的进步,“证明了宇宙物质的化学上的同一性”①。特别是由于现代宇宙化学和元素演化学的成就揭示了“原始星云”的氢元素本质和自然界化学元素演化形成的机制,以及天体化学组成的奥秘以后,也就是说在提供了一系列令人信服的科学依据之后,才使“原始星云假说”以至辩证唯物主义宇宙观得以进一步确定起来。其次,在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形成过程中,关于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也是在化学发现了化学元素的存在,即找到了世界万物——300 多万种无机物、100多万种动物、30多万种植物和10多万种微生物——背后的相对统一物化学元素,并分析了万物的化学元素组成之后,才能从现象到本质、从宏观到微观、从哲学到科学地提出了无可辩驳的科学依据。因为它使人们认识到,自然界形形色色的宏观实物,尽管表面上差异很大,但是内在的化学元素却是同一的,超不出自然界(109 种)化学元素的范围。这不仅有力地论证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而且也充实和丰富了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内容。
此外,关于物质永恒性的原理,也只有在化学发现了“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总是保持永恒”的质量守恒定律以后,才找到了更有说服力的科学依据,并有力地打击了唯心主义的物质观,从而也就使人们“对世外造物主的最后记忆也消除了”②。第三,在辩证唯物主义生命观形成的过程中,由于化学在生命科学中所处的理论基础的地位,就更离不开化学所提供的客观依据。例如在19世纪初期由神秘的“生命力”论所统治的唯心主义生命观,只有在1828年化学家维勒用无机物合成出生命体内的尿素物质以后才有可能被破除。此后,恩格斯也只有在概括了当时有机化学成果以后,才有可能提出生命是“蛋白体的存在方式”①的哲学论断,从而在揭示生命现象的本质的征途中跨出了关键一步。然而由于当时的化学水平还不足以真正认识蛋白质的组成和结构,还不能人工合成蛋白质,因此也就还不可能完全揭示出生命的本质,进而牢固地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生命观。正如恩格斯所说,“当我们还不能制造蛋白质以前,我们谈到蛋白质的运动方式,即谈到生命时,便感到困难了”。②显然,恩格斯在这里已经把化学的进步提高到确立辩证唯物主义生命观重要前提的地位。事实上也正是如此。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由于化学家成功地揭示了蛋白质和核酸两大生命物质的化学结构,并成功地进行人工合成以后,就从根本上揭示了生命现象的本质,进而牢固地树立起辩证唯物主义的生命观。
总之,可以看出,化学的哲学职能是明显的。如果说以前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形成过程中已经不止一次地采用了化学结论作为科学依据,那么便有理由相信,今后化学对于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促进作用将更会有所增强。现代化学已经扩展成为由众多分支学科所构成的庞大科学体系,依其积累资料的丰富性和研究的深度广度来说,都远远超过了一百多年前创立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时期的近代化学,从而会成为哲学的更充实和丰富的发展源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要研究现象的普遍联系和相互制约的体现形式,事物矛盾存在的普遍性规律,现象与本质范畴的发展等重要课题,都不能离开化学的进步,否则就很难得到发展。正如沙赫巴洛诺夫所说,哲学“如果不顾及到全部化学事实,是不能论证,无法证实的。”而且如果“撇开化学,忽视这门科学的资料就是拒绝揭示引起无机界发展的联系,拒绝考虑无机界和有机界间的相互联系,拒绝认识有关有机体生命活动过程,拒绝研究我们这个星球的发展史,等等”。①哲学的发展是“从非哲学开始的”,是对化学和其它各门科学所取得成就的分析和概括作为新起点的,依此才能为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增添新的原理、结论、概念、范畴,使哲学得到进一步发展。
康德的著作没有产生直接的成果”。②直到后来由于自然科学的进步,“证明了宇宙物质的化学上的同一性”①。特别是由于现代宇宙化学和元素演化学的成就揭示了“原始星云”的氢元素本质和自然界化学元素演化形成的机制,以及天体化学组成的奥秘以后,也就是说在提供了一系列令人信服的科学依据之后,才使“原始星云假说”以至辩证唯物主义宇宙观得以进一步确定起来。其次,在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形成过程中,关于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也是在化学发现了化学元素的存在,即找到了世界万物——300 多万种无机物、100多万种动物、30多万种植物和10多万种微生物——背后的相对统一物化学元素,并分析了万物的化学元素组成之后,才能从现象到本质、从宏观到微观、从哲学到科学地提出了无可辩驳的科学依据。因为它使人们认识到,自然界形形色色的宏观实物,尽管表面上差异很大,但是内在的化学元素却是同一的,超不出自然界(109 种)化学元素的范围。这不仅有力地论证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而且也充实和丰富了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内容。
此外,关于物质永恒性的原理,也只有在化学发现了“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总是保持永恒”的质量守恒定律以后,才找到了更有说服力的科学依据,并有力地打击了唯心主义的物质观,从而也就使人们“对世外造物主的最后记忆也消除了”②。第三,在辩证唯物主义生命观形成的过程中,由于化学在生命科学中所处的理论基础的地位,就更离不开化学所提供的客观依据。例如在19世纪初期由神秘的“生命力”论所统治的唯心主义生命观,只有在1828年化学家维勒用无机物合成出生命体内的尿素物质以后才有可能被破除。此后,恩格斯也只有在概括了当时有机化学成果以后,才有可能提出生命是“蛋白体的存在方式”①的哲学论断,从而在揭示生命现象的本质的征途中跨出了关键一步。然而由于当时的化学水平还不足以真正认识蛋白质的组成和结构,还不能人工合成蛋白质,因此也就还不可能完全揭示出生命的本质,进而牢固地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生命观。正如恩格斯所说,“当我们还不能制造蛋白质以前,我们谈到蛋白质的运动方式,即谈到生命时,便感到困难了”。②显然,恩格斯在这里已经把化学的进步提高到确立辩证唯物主义生命观重要前提的地位。事实上也正是如此。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由于化学家成功地揭示了蛋白质和核酸两大生命物质的化学结构,并成功地进行人工合成以后,就从根本上揭示了生命现象的本质,进而牢固地树立起辩证唯物主义的生命观。
总之,可以看出,化学的哲学职能是明显的。如果说以前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形成过程中已经不止一次地采用了化学结论作为科学依据,那么便有理由相信,今后化学对于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促进作用将更会有所增强。现代化学已经扩展成为由众多分支学科所构成的庞大科学体系,依其积累资料的丰富性和研究的深度广度来说,都远远超过了一百多年前创立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时期的近代化学,从而会成为哲学的更充实和丰富的发展源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要研究现象的普遍联系和相互制约的体现形式,事物矛盾存在的普遍性规律,现象与本质范畴的发展等重要课题,都不能离开化学的进步,否则就很难得到发展。正如沙赫巴洛诺夫所说,哲学“如果不顾及到全部化学事实,是不能论证,无法证实的。”而且如果“撇开化学,忽视这门科学的资料就是拒绝揭示引起无机界发展的联系,拒绝考虑无机界和有机界间的相互联系,拒绝认识有关有机体生命活动过程,拒绝研究我们这个星球的发展史,等等”。①哲学的发展是“从非哲学开始的”,是对化学和其它各门科学所取得成就的分析和概括作为新起点的,依此才能为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增添新的原理、结论、概念、范畴,使哲学得到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