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复习教案.§第31讲 价值观、人生价值、人生理想及其实现

来源:我爱学习发布时间:2012-09-10


 

§第31讲  价值观、人生价值、人生理想及其实现

教学目标 :掌握价值、价值观、人生价值、人生理想的含义和关系;明确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在人生价值和理想实现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反对“人性自私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等错误观点;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崇高的理想信念,把实现个人理想同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结合起来。

教学重点

1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2、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3、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

4、崇高理想对人生、对社会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教学难点 :

1、价值的评价标准

2、如何看待精神贡献

教学方法:讨论法  讲解法

教学过程 :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及其内容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主要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包括政治法律思想、艺术、道德、宗教、哲学、科学以及风俗习惯等。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决定性质、决定变化)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由于科学的社会意识正确反映了事物的属性和变化发展规律,能对事物的发展趋势作出正确的分析、判断和预测,使人们采取正确的措施,推动事物的发展.

二、价值与价值观

1.价值:哲学世界观领域的价值是指人的需要与事物属性之间的特定关系。即事物对人的积极意义。

(1)哲学上所讲价值与经济学所讲价值不同:

哲学世界观领域的价值是指人的需要与事物属性之间的特定关系。即事物对人的积极意义。这里的事物既包括客观事物,也包括主观事物。而经济学上所讲的价值指的是商品的本质属性,即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2)价值的评价标准:

①最高标准(一般标准)——“两个符合”。正确的价值观是对事物的属性、规律和人的需要之间关系的科学认识。如果离开了事物的属性特别是它的规律性,只从人的主观欲望或爱好去评价事物的价值,那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但事物的属性与规律本身无所谓好与坏,它只有在与人的需求发生关系时才显示出是否具有价值。所以,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就必须对人的利益和需求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在实际生活中,不同的个人、群体的利益和需求是各不相同,那么以谁的利益和需求作为出发点来断定事物的属性、规律对人是否有积极意义?这就必须找出一个最高标准来看待事物的价值,这个最高标准就是人类的根本利益。

课堂思考:为什么正确的价值观要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性

   价值既然是事物对人的积极意义,我们从事物方面说,所谓事物对人的积极意义,当然是指事物的属性及其变化发展规律对人的积极意义.因而要确定事物的价值,就必须认识事物的属性和规律.只有正确把握了事物的属性和规律,才有可能进一步确定它对人是否有积极意义。可见,正确价值观的首要内容是它必须符合“事物发展的属性和规律性”

课堂思考:为什么正确的价值观要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

    价值既然是事物对人的积极意义,评价事物的价值当然就不可能离开对人的需求的认识.这就必须对人的需求有一个评价标准.正确价值观的第二个内容,就是针对人的需求而言所要确定的标准问题.

    不同的个人、不同集体、不同的国家都有具体的需求,都从自身的需求出发来判断事物的积极意义,这是不行的.这就需要大家撇开一己的利益,找出最高的共同利益作为判断事物是否有积极意义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最高标准”,即人类的根本利益.

②重要标准——是否符合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反映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规律,集中体现了我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因而,它同时成为现阶段衡量我国人民价值观正确与否的重要标准。

③具体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的基本路线的具体要求就是要使我们的思想和行为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所以“在个有利于”是判断我国改革开放和各项工作的标准,是衡量我国人民价值观正确与否的具体标准。

2.价值观:        

(1)含义:是人们根据需要来断定客观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根本观点和评价标准。 

(2)本质:是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在一定的社会存在的基础上产生并随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3)特点:价值观具有主观差异性、时代性、在阶级社会里还有阶级性。

(4)类别:价值观在性质上有正、误之分。凡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和人类根本利益的价值观是科学的价值观。

(5)作用:不同的价值观对个人和社会有不同的导向作用。表现在:第一、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具有导向作用;第二、价值观对人生选择、人生道路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正确的价值观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①什么是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就是人们在一定价值观的指导下,确定自己的具体认识活动和改造活动应该指向什么.人们进行活动首先要判断它们是否有价值,没有价值的事,人们是不会去干的.

    从认识活动来说,人们不肯能在同一条件下去认识周围众多的事物,人们总是把自己的认识活动局限在某些甚至某一事物上,这就是说认识活动是有指向性的.

   那么,指向什么呢?这又是一个选择的过程.

   按什么标准来选择呢?可以肯定地说,只有对某一事物的认识能满足当时人们的需要,具有积极意义即有价值,人们才去认识它.对什么事物的认识有价值,人们就去认识这些事物.这就是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从改造活动来说,道理也相同.

②价值观不同,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就不同.

③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导向作用

    人们从事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大体上要依次考虑这样三点:一是该不该做;二是能不能做;三是怎么去做.决定该不该做这件事,这就需要进行价值选择.

    只有正确的价值观,才能引导人们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

④价值观对人生选择、人生道路同样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人们进行什么样的人生选择(如生存方式、生活方式等选择),什么样的人生道路,实际上都是在一定的价值观指导下进行的。

    价值观不同,人们努力的方向、行为的态度、方式和结果也就不同。

    我们一定要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6)价值观正确与否的评价标准:

最高标准(一般标准)——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性、是否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

重要标准——是否符合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具体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三、人生价值

1.人生价值的两个方面:

(1)一般来说,人生价值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前者称之为贡献,后者称之为索取。

(2)贡献与索取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个人对社会作出了贡献,推动了社会发展,就为索取打下了基础;个人从社会中的合理索取,又可以激发个人更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2.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1)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要求。

(2)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

(3)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先进人物的主要特色。

3.个人对社会的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

(1)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但归根到底是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两种形式。因为我们在评价一个人的人生价值时,不能把他对社会的物质贡献大小作为惟一的尺度。

(2)衡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既要看他在物质方面对社会的贡献,又要看他在精神方面、思想道德方面对社会的贡献。至于哪一方面的贡献大一些、突出一些,则是因人而异的.

(3)在一定的条件下,精神贡献可以转化为物质贡献。这是因为,先进的事迹、高尚的情操能够教育和激励有志者在自己的岗位上奋发努力,开拓进取,创造出比先进人物本人多得多的物质贡献。

4.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

(1)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社会提供一定的客观条件  第一,实现人生价值要以一定的生产力为基础。一个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社会的物质财富,它既是人类创造的物质成果,又是继续进行价值创造的前提条件,制约着人生价值的实现。

第二,实现人生价值要有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条件。人所特有的劳动创造力是人生价值的源泉。但是,人的创造力的形成和培养需要经过学习和训练,而这种学习和训练的条件又需要社会提供,即依赖于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状况、科学文化发展水平。同样,人们创造力的利用和发展也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如生存条件、工作条件以及社会各方面的支持。

第三,一定的客观条件对于实现人生价值,既有有利影响,也有不利影响,这就需要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正确对待这些条件,充分利用有利条件,改变不利条件。

(2)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必要的主观条件

第一,要全面提高个人素质。个人的素质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这些素质是相互联系的,是人的全面发展中缺一不可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实现人生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埋头苦干,发挥聪明地智。人生的真正价值终究要通过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展现出来,这就要求人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脚踏实地地做好本职工作。

第三,要有百折不挠、不怕失败的顽强奋斗精神。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困难与挫折在所难免,因而要求人们具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去迎接挑战,实现人生价值

5.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1)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要求。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总是取决于一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增长;社会要满足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必须首先把这些财富创造出来。这此,就要求每个社会成员承担应有的责任,进行创造性的劳动,做出更多的贡献。

(2)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社会对个人的尊重与满足,需要以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为基础。人生价值的实现虽然离不开社会对人人的尊重与满足,但最主要的是个人为社会做了些什么,否则人生价值也就失去了它的基本意义。

(3)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先进人物的主要特色。古往今来的英雄豪杰、志士仁人、先进模范人物,用他们的聪明才智、赤胆忠心乃至鲜血生命,实现了真正的人生价值。

(4)当然,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不能理解为人生的真正价值就是对社会的贡献,因为索取作为人生价值的内容,也是不可缺少的。

四、人生理想

1、含义: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是人们对未来的一种追求、希望和向往。

2、分类:

  第一,从内容上分:理想分为社会理想、道德理想、职业理想、生活理想,其中社会理想是最根本的、起主导作用的、是核心。第二,从性质上分:理想分为科学理想与非科学理想;崇高理想与庸俗理想。是否科学,取决于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是否崇高,取决于其出发点是否为了祖国、人民的利益。第三,从时间上分:理想分为远大理想和近期的具体理想。

3、理想具有时代性与阶级性。

理想属于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第一,理想是社会经济关系的产物。因此,任何理想都要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不能脱离当时现实。第二,在阶级社会中,任何理想都要受到一定阶级地位和阶级利益的制约,没有也不可能有各阶级都信奉的超阶级的理想。因此不同时代、不同阶级有不同的理想。

4、理想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理想作为社会意识,不仅具有相对独立性,而且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反作用。科学、崇高的理想对人生、社会有重大的促进作用。表现在:第一,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第二,是我国民族团结、共同奋斗的精神力量;第三,是人生奋斗的精神支柱。

5、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第一,理想源于现实、高于现实

第二,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

6、理想与艰苦奋斗。

要实现理想,从主观因素上讲,最重要的是要艰苦奋斗。具体地说:第一,要保持奋发向上、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第二,要会出艰辛的劳动;第三,要养成艰苦奋朴素的生活作风。

课堂思考:怎样理解新的时代需要艰苦奋斗精神?

是什么——艰苦奋斗不仅仅是一种艰苦奋朴素、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更重要的是一种艰苦奋斗、自强不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

为什么——第一,是由艰苦奋斗的精神实质决定的;第二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第三,是由历史和现实的发展所证明了的,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

怎么办——学习上:要刻苦钻研,勇于探索、迎难而上;生活上要克勤克俭、艰苦朴素;事业上要不怕困难、不怕艰险、敬业守职、埋头苦干、开拓创新、不怕牺牲。

针对练习:

1、“生不逢时”包含的哲理是(C)

 A人生价值实现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教育环境和家庭环境 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C人生价值实现首先需要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D提高全面素质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条件

2、2003年11月3日,湖南衡阳发生一起特大火灾事故,在这场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面前,衡阳市公安消防支队全体参战官兵临危不惧、舍生忘死,表现出了压倒一切的英雄主义气概,用鲜血和生命忠实地践行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践行了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诺言,谱写了一曲新时期人民公安为人民的壮丽凯歌!20名官兵用自己宝贵的生命换来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他们的英雄壮举和光辉形象,再次生动地体现了(D)

①  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 

②  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和源泉,处于首要地位

③  奉献和索取应该是对等的  

④  个人对社会的奉献体现了社会价值和自己价值的统一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①②④

在抗击“非典”的关键时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向全党和全国人民发出号召:“我们要大力弘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互助、和衷共济,迎难而上、敢于胜利的精神。”胡锦涛同志提出的抗击“非典”的二十四字精神,是对人民群众抗击“非典”伟大精神的精辟概括,是对民族精神的新的丰富,是鼓舞全党和全国人民夺取抗击“非典”斗争胜利的强大动力。回答3—4题。

3、抗击“非典”的二十四字精神,是对人民群众抗击“非典”伟大精神的精辟概括。这表明( B )

   A.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B.特定的时代形成特定的时代精神

   C.物质决定意识                     D.社会存在决定时代精神

4、抗击“非典”的二十四字精神,是鼓舞全党和全国人民夺取抗击“非典”斗争胜利的强大动力。说明          ( B  )

   A.社会意识有反作用

   B.先进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C.社会意识能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

   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影星刘晓庆涉嫌偷税漏税被捕,一时间使富人纳税问题成为舆论焦点。而有很多工薪阶层的人用自己有限的工资,甚至退休金来捐助“希望工程”。回答5—6题。

5、这表明                      (D)

   A.价值观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B.为富不仁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不同的价值观对个人有不同的导向作用

6、我们应该追求的人生价值是                          (  A )

   A.对社会多贡献       B.多赚钱   

   C.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D.百折不挠、不怕失败

7、爱因斯坦在评价居里夫人时说:“第一流的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对此,我们应当这样来理解(C)

A.居里夫人对社会的贡献主要在精神方面

B.难以计量的精神财富比物质财富更有价值

C.衡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既要看其在物质方面对社会的贡献,又要注重其在精神方面、思想道德方面对社会的贡献

D.衡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主要看其在精神方面、思想道德方面对社会的贡献

8、当代国际管理界有句名言:智力比知识更重要,素质比智力更重要,品德比素质更重要。这种人才标准告诉人们

A.价值观不同,决定人们的人生价值大小不一样

B.人生价值的大小是通过人的智力、素质、品德表现出来的

C.实现人生价值必须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D.一个人的知识对于其实现人生奋斗目标是可有可无的

9、2003年6月1日,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三峡工程正式下闸蓄水,几代人梦寐以求的“高峡出平湖”景象终于初现姿容。这体现了(A)

 A.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

 B.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改变自然界

 C.理想转化为现实需要艰苦奋斗

 D.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

10、材料一  江苏省吴江市为“国家级卫生城市”,吴江人在改造环境的同时也在改造自我。他们提出现代文明人必须具备的第一素质就是要有“远大理想”。

材料二  被评为“中国十大杰出农民”之一的吴江青年王子,几年来带领伙伴们共疏浚河流100多条。这位“精卫填海我挖河,愚公移山我造田”的青年农民,正是把做“挖泥大王”当做自己的理想。

(1)如何理解吴江人提出的“现代文明人必须具备的第一‘素质就是要有‘远大理想”?

(2)王平的事迹对我们青年学生选择和实现自己的理想有哪些启示?

(3)材料二、三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是如何体现的

[参考答案]:

(1)理想作为思想观念和价值目标,它可以构成人们自觉行动的动机,成为人们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柱。一个人树立了远大理想,就有了奋斗方向,就能把个人前途和国家前途及人民的命运结合起来,为社会的文明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有了崇高的理想,也就能激发起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勇气和毅力,就能战胜困难,勇往直前。

 (2)青年学生在选择理想时,必须把个人志向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结合起来,将自己的一切同祖国、同人民、同人类的命运永远结合在一起。个人理想的实现必须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以顽强的毅力、艰辛的劳动,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王平的事迹说明了这一点。

11、材料: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为广大未成年人了解世界、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与此同时,国际敌对势力与我争夺接班人的斗争也日趋尖锐和复杂,他们利用各种途径加紧对我未成年人进行思想文化渗透,某些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对未成年人的影响不能低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样化,为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与社会进步相适应的新思想新观念正在丰富着未成年人的精神世界。与此同时,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骗欺诈活动有所蔓延;一些地方封建迷信、邪教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成为社会公害;一些成年人价值观发生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以权谋私等消极腐败现象屡禁不止等等,也给未成年人的成长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给未成年人学习和娱乐开辟了新的渠道。与此同时,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也通过网络传播,腐蚀未成年人的心灵。在各种消极因素影响下,少数未成年人精神空虚、行为失范,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这些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面临一系列新课题。

(1)       材料主要采用了什么哲学方法来分析青少年所面临的新情况?

(2)       面对这些问题和情况,作为我们青少年应该如何对待?

(1)材料主要是采用了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方法,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矛盾具有客观性,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我们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材料无论是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还是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影响的分析都是从利与蔽两个方面去分析,都是采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去看待它们对青少年所带来的影响。

(2)采用扬弃的方法,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自己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等。

 

 

 

 

 


    更多精彩文章

    • 政治教案-当今时代的主题
    • 政治教案-专题复习:经济常识
    • 政治教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 政治教案-第五课 国际社会和我国的对外政策
    • 其他教案-前言
    • 政治教案-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 政治教案-我国的国家制度
    • 政治教案-政治常识
    • 政治教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 政治教案-我国公民与国家的关系
    • 日本,何时让中国支持你入常?
    • 我国的对外政策
    • 抓常规,重过程 提高教学质量
    • 政治教案-当代国际社会
    • 《日新又新我常新》教案示例
    手机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15 xuebag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