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课堂教学 培养创新能力

来源:网络整理发布时间:2014-02-17

“时代呼唤创新教育,创新教育呼唤创新人才,而创新人才培养关键在于创新教师和充满科学与创造艺术的课堂教学”,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阵地。创新人才的培养对传统的课堂氛围、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提出了挑战。在教学中,我做了如下探讨:
   一、开放的学习氛围,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1、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是学生创新思维得以顺利发展的前提
   传统教学,教师主宰一切,教学信息的交流方式是单一的,教学的重心放在了知识的传递上,而不是学生的学习上,容易导致思维定势,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合作学习的基本原则是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我将班内学生根据成绩、智力、能力等方面差异分组,4人一组,共14个小组,各组实力相当,教师的任务是提出学习要求,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事学习活动,通过集体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在讨论中发现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提出自己的设想,使课堂教学由一个活动点变成14个活动点,对每个问题发表见解的机会增加到原来的14倍,学生的学习由封闭式变为开放式,由单项交往变为多项交往,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创新思维则渗透在各种能力中。
   2、合理的竞争机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合作学习队小组作为评价单位,“荣辱与共,息息相关”,他们通过互帮互学,从中感受成功和进步的快乐,学习较差的学生自卑感也会消失。生生合作,个性民主在这里得到充分发展,学生不会感到学习是一种压力,而产生强大的动力,求知欲强烈,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3、鼓励学生质疑,是培养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
   “学则须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没有疑问,就没有新的见解,创新更无从谈起。因此“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合作学习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不唯书,不唯师,打破思维定势,当学生提出不同见解时,教师给予客观评价,充分肯定。久而久之,学生爱发表不同意见,喜欢出新点子,思考问题的角度新颖,学生在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中生疑、质疑、解疑,探索学习、合作创新,锻炼了思维。
   二、开放性的内容,为培养创新能力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传统教学,教材内容就是教学内容,教师教学要“源于教材”“忠于教材”,不能“脱离教材”。造成学生知识面窄,思维闭塞,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开放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有力保障。如何向教材以外拓宽呢?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教学重难点的延伸
   教师根据教学的重难点,适当补充一些资料,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如在教《食物从何处来》时,补充了这样一个例子:“100多年以前,凯巴伯森林一片葱绿,生机勃勃,小鸟在枝头歌唱,活泼而自在的鹿在林间嬉戏。那时森林中大约有4000只鹿,但鹿群后面跟着一群贪婪而凶狠的狼。当地居民组成狩猎队,25年间杀掉6000多只狼。鹿的总数很快超过10万只。可人们很快发现,整个森林像着了火一样,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紧接着疾病像妖魔的影子在鹿群中游荡,仅一个冬天,鹿就死去了6万只。”通过这个例子他们明白了食物链中任何一环都不可缺。同时引伸人与自然应该和睦相处。
   2、外界信息的补充
   即教师充分利用现代媒体,适时引入充分体现社会时代最新成就和重大事件,教师应成为最新信息的发布者。如美伊战争、神五飞天、禽流感预防、台湾公投……这些信息,学生获得后使学生“处一室之内”而知“天下事”,为培养他们创新能力打下基础。
   3、学科之间互相渗透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这充分体现了语文与其它学科的关系。如:可以用语言叙述各种图表内容,理科的公式;在教《听潮》时,在学生感悟、理解的基础上,让他们用简笔画画出海睡图、海醒图、海怒图三幅图,学生积极性很高;教《食物从何处来》时,用食物链表现生物间的关系。
   教学中增强了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学生知识丰富了,兴趣浓厚了,为培养创新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改革教学方法,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
   改革传统教法,用全新的方法指导学生,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真正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我认为要处理好三个关系。
   1、重感悟,轻分析
   陈旧的教法教师讲,学生听,琅琅的读书声少了,教师费时费力的讲解多了,课文读不了一遍,老师分析了两节课。这种教学方法轻视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的特点,忽视了学生学习中的主人地位。抢占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时间,从某种意义上就是剥夺了学生阅读中感悟、体会的权利,学生阅读分析能力越来越低,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我在教《春》时,抓住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品味,感悟中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学生就会受到美的感染,对春的无比喜爱之情自然会体会到,繁琐的分析将文章分解的支离破碎,学生没有感悟品味的机会。文章的美发现不了,更难创创造美,创新能力更无从谈起。
   2、重训练,轻指导
   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好比“教练”与“运动员”的关系,传统教学中,老师变成了运动员,学生成了观众。老师分析问题的话多了,学生的时间被抢占了,又怎能练出能力。运动员的能力是练出来的,不是教练讲出来的。特别是人文色彩浓郁的语文学科更是这样,学生要阅读,要感悟,要在心灵的触动中领会、理解、提高,这样才能实现能力的提高。
   3、重思维训练,轻知识训练
   传统教学重知识积累,忽视了学生的思维训练,只注重语文知识的训练,字会写了,词会解释了,要分析文章精彩在哪里?妙在何处?竟张口结舌,话不连贯,词不达意,这正是重知识训练,轻思维训练的结果。
   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进行想像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的训练,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想像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人类一旦失去想像力,创造力也就随之枯竭了。因此,我在教学中总是充分利用教材内容来训练学生的想象力。讲文学作品时,尽量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文中的形象,使学生通过想像再现文中的人与景。教《皇帝的新装》时,4人一组讨论续写故事,结局多样,故事精彩。长期坚持,学生想像力得到了训练。
   发散思维也是创新思维的一种,要求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用多种方法思考问题,如同数学中一题多解一样。教学中,我通过多种环节来训练思维,阅读教学中,除正面教学外,还从反面启发学生,换个题目怎么样?这个词换成另一个词行吗?删掉这一段行吗?等等。让学生思维发散开来。在议论写作中,提供一个材料,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提炼论点,从而多角度训练思维,锻炼了思维的灵活性。
   逆向思维,不按通常的认识思维习惯思考,而从其反方向思考,得出与共相反的结论。在教《孔乙己》时,假如孔乙己中了举人,展开想像,学生的想像丰富多彩。“逆向思维”的结果,同学们加深了对封建科举制度的认识。在作文教学中,我尝试较多,往往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长期训练,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思路开阔,想像丰富,见解独特,创新能力自然会逐渐提高。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教育理念提出,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改变观念,尽可能多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奠定基础。

    更多精彩文章

    • 美——语文课堂教学的最佳境界
    • 评王莲芬老师《月亮上的足迹》课堂教学
    • 激活思维 生生对话,成就课堂教学的精彩
    • 加强校本教研 培养青年教师
    • 课堂教学重在感受文本语言
    • 现代课堂教学评价
    •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 语文课堂教学的“情投意合” ------新课程新理念创造课堂教学新
    • 让科技走进课堂,让学生理解科学——语文学习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
    • 谈谈语文课堂教学的节奏
    • 语文中考新闻创新题专题复习
    • 让作文教学放射出“人文性”的光芒
    • 感悟:课堂上比安静更重要的是什么
    • 关注教师在课改中的精神视界
    • 探究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尝试
    手机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15 xuebag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