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课改中的语文教学整合问题
来源:乐学堂发布时间:2014-11-29
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教研室 余有明
0713-3352577,13872024868 yuyouming868@126.com
【内容提要】语文教学要突出其教育性,体现其整体的育人功能,就必须对现有的语文教学进行反思与改革,要加大整合的力度:整合教育目标,体现人文性;整合教学方法,体现综合性;整合教学方式,体现统一性;整合教法学法,体现服务性;整合主体与主导,体现辩证性;整合显性和隐性课程,体现多样性;整合教学手段,体现科学性;整合教学评价,体现多元性。
【关键词】整合 实践 辩证 服务 统一 多元
一、教学目标 的整合:知识、能力、情感的有机统一
我们的语文教学到底是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到底是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前进?这是一个很值得深思的问题。语文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对学生的发展有着一生的影响,那么语文课堂就应是一个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课堂。我们认为,语文教学要教给学生以语文知识,要了解中国悠久的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要站在时代的高度去传承文明,就要具备相应的知识。这是学习语文的基础,但只肩负这样的知识是不够的。
语文课及语文活动中,学生还要培养到许多有关的语文能力,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能进行有文采的演讲,能写一笔漂亮的字,能写一篇篇文采斐然的文章,能够善于阅读各类文章,能迅速、准确地处理信息,等等这些方面,都是现代社会必备的语文能力。但是只具有这样的能力还不是我们所追求的最终目标的全部。
语文是语言与文学的结合体,是有着丰富的情感内容的载体。学习说明文,我们可以了解文章中的科学知识;学习议论文,我们可以懂得一定的道理,训练我们的思维,更好地擦亮学生那一双智慧的眼睛;读小说,令人深思;读诗歌,让人激昂……语文课堂是充满着激情的课堂,充满着欢笑的课堂,充满着忧伤的课堂,充满着同情的课堂……学生可以为之哭泣,可以为之动情,为之动容,为之深思,为之大笑,为孔乙己悲伤,为袁隆平自豪……感悟,体悟,体验,在课堂中交织呈现,织成一张课堂教学的情感的丝网。这样通过学习语文懂得一点生活的情趣,建构一个精神家园,培养一种高尚的人品、健康的情操、健全的人格。这就是语文人文性的全部。
二、教学方法的整合: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语文教学我们为之付出过太多太多,最沉重的代价就是标准化的教学。由标准化的考试带来的标准化教学,把我们的教师与学生全带到了死胡同里。机械化的训练,肢解课文,死记硬背课文主题思想,段落大意,写作特点等,使学生的思想僵化了,教师的教法僵化了,一篇篇美文破坏无遗。因此新的课程改革呼唤新的教学方法的改革。
要注重朗读教学。教学方法首先要返蹼归真,一讲到底是行不通的。读是我国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新时期有其特殊意义。这对于扭转我们讲得过多肯定是一种张力。
要注重品读教学。文章自得方为贵。通过品,可以品出文章的韵味。
要注重活动的教学。我们的语文课堂太“平淡如水”了,太“安静”了(一种深层次的全神贯注,那又别当别论了),教师的“展示”太过了。没有学生的活动我们的语文课堂将会是一潭死水。活动的目的不是为了一般意义上的热热闹闹,不是一种“作秀”。我们所说的活动一是指学生的“外动”,读一读、说一说、演一演,查一查,甚至跳一跳,跑一跑……新鲜的刺激令学生激动不己;另一方面的活动是指学生的“内动”,学生思考着他的思考,想象着他的想象,体味着他的体味……让学生在这样的“活动群”中充分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使学语文成为他们的一种心理需求,成为他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增强他们终身学习语文的动力。
要注重实践性教学。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语言的习得靠的是语言实践的强化训练与环境悟得。我们反对教学以知识为主就是因为我们觉得,语文是语言实践的体现,语言的形成要靠实践训练而得。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 中可以开展一些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创设环境,让学生踏向田野、走向工厂、滑向小溪、漫步街头,浏览网络……感悟到语文如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魅力。尤其是作文教学更是如此,我们过多地关注于作文批改,作文理性的灌输,一个学期只写那么几篇文章,这怎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作文能力的提高就在于大量实践活动的开展。
三、学习方式的整合:接受性和研究性的统一
研究性学习是我们着力提倡的。进行研究性学习本是不错的,错的是我们对传统的接受性学习要去全盘否定,认为接受性学习不好,只有研究性学习才是最好的。其实,研究性学习有必要开展,它是对接受性学习的一种补充,因为这两种学习方式各有各的特色,不能以此来代替彼。接受性学习它在我们日常教学过程 中应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也是我们要认真研究的课题,这是语文学科的个性使然。所以复旦大学附中黄玉峰老师说:“‘死记硬背’有什么不好?在记忆力特别旺盛的青年时代,就死死地记一些,硬硬地背一些。这就是语文基础,这就是本钱。”魏书生也说过:“我们读书,目的不但是为了考试,考试升学在人生旅途中不占主要位置。我们的学习主要是为了使自己成为四有人才,成为自身与国家的主人。背一些激励人上进,教育人忘我,引导人开阔,启发人理智的文章、名句,本身就是养成人格的需要,是加强人自身修养的需要。另外,人脑子多装一些名篇名句,本身就是知识储备。背多了,语感就强了,说话写文章就容易通顺。再就是背课文明显有利于提高记忆力。”
实际上,接受学习本身也不是反对排斥创新,相反,在接受中也有创造。古人谓作文有三偷:浅者偷其字,中者偷其意,高者偷其气。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多背多记,在感悟涵咏之中为学生的生命打下鲜活的底色。
四、教法与学法的整合:教法要为学法服务
教法的终极目标为学法。因为我们在设计“教”的时候要考虑到“生情”,“生情”中最重要的是考虑学生的“学”。
学法的核心是大胆质疑。没有“疑”是当前语文教学中最突出的问题。大胆质疑就是一种探究,要“引导学生疑问”,“给学生的思维留下一段引火线”,“使所有的学生都进行思考,进行紧张的脑力劳动”。
教法与学法的整合的最高境界是:从提出有答案的问题开始,到提出无答案的问题结束。在没有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在没有机会的地方发现机会,在没有道路的地方开辟道路。
五、主导和主体的整合:导和主的辩证统一
主体和主导应因时因地而不同。从教的角度上说,教师是主体;从学的角度上说,学生是主体。教师的“教”的主体作用在于:思考教的内容,教的过程,教的程序,教的方法,教的时机等策略,同时还要准备“教”的机智。这样的“教”实则是包含有“导”的成份。学生的“学”的主体作用表现在:对于学习要有自己的独创性,要有主动性,要有选择性,不人云亦云,不亦步亦趋,“学”要着眼点于未来,有前瞻性。
六、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的整合: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
语文课程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因为语文教育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中关于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这样要求的:“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
可是我们日常对于显性的课程是重之又重,对隐性课程却常忽略了。如果我们把这两样课程进行整合,就可以形成大语文观,就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七、教学手段的整合:传统与现代的综合
课堂教学效率要提高,教学手段就要改革,这是必然。从小小的一枝粉笔,一张白纸,一小块黑板到现代的录音机、幻灯、多媒体,无不透视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体现了教育教学工作者观念的更新与追求。手段要为教学服务,要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为提高教学效率服务,老是“一枝粉笔一本书打天下”,这不好。但是我们又要考虑到学校的实际情况,要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各种教学资源,调动一切可用因素。一张白纸,一枝彩色粉笔,一盒音带……不要小看,用得恰到好处,也能为课堂增添亮色,掀起高潮。君不见许多名家外出讲课有多少人用了多媒体?这实则是体现了教学手段的实用性。
当然,我们也不应该拒绝教学手段的先进。每一个学期,也尝试着自己独立制作几件多媒体课件,不在高档次,不在高耗费(尤其是在我们农村),而在为教学增添活力,使自己保持良好的不断学习的进取态势。若干年后,当学校有了全新的、足够的教学手段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就是水到渠成,传统的教学手段就可以退出历史舞台,到那时我们就有施展才华的机会。但大前提是我们必须时刻保持对先进性的一种追求之意。
八、教学评价的整合:由单一向多元转变
评价应坚持多样化的原则。教学评价的主体可以是多元的,既可以是教师评,也可以是学生评,既可以家长评,也可在学校内部评,还可以在社会上评,让社会上的人参与评价。用不同的形式去进行评价,既有口头的,也有书面的,既有校内的,也有校外的……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听说读写全面考查。教学评价应避免定量化,多定性化,用定性的语言、定性的形式去评价学生,可以使学生产生一种新的内驱力,保护好学生的自尊与自信,使不同的学生产生不同的增长辐度。评价还要关注过程,学生平时在课堂上的学习行为(答问、表演、合作等),在课外阅读积累情况,课外编报编刊表现等都要纳入我们的评价视野。现在我们老是用考试分数去进行排名,对学生的伤害不仅仅是学生的积极性,更为重要的是打击了他的可持续学习的自信心。通过多元的评价就可以达到《课程改革纲要》所呈示的评价境界:“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参考文献】
饶杰腾《语文学科教育学》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魏书生等《魏书生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
侯光文 《教育评价概论》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9年
(本文获全语中语会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