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素质教育和应试能力结合起来
来源:乐学发布时间:2014-12-09
河南省南阳市二中 郭成杰
一 目前教育改革的困境
从提倡素质教育开始,中国的教育改革思想就沿着一条路走下去,即要把教育从应试的阴影中拉出来。于是有成功教育、快乐教育、研究性学习、减负一系列的探索和一系列的失败。失败的原因归根结底是应试在全国人民的心目中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众多的人口、贫富的差距、生存的压力、发展的欲望合并而成为剧烈的竞争,最终将教师、学生、家长的命运悬于高考一线。这种力量使任何想和高考挑战的企图都粉身碎骨。
然而,十几年的碰壁并没有使坚强(或许是顽固)的改革者回头,在追杀应试教育的战场上,他们仍然像堂吉诃德一样奋勇地向风车冲击,而且屡败屡战。和堂吉诃德不同的是,这种战斗的结果是改革者没有受伤,却使奋斗在一线的教师和学生思想混乱,使他们在负担沉重的教与学之余,又加重了心理负担。
语文学科是这些战斗的主战场。这里搏杀最久,也最惨烈。在其他学科渐趋于平静时,这里却还是狼烟四起。如今,在尸体狼藉的战场上,又飘起了“创新阅读”和“多元化阅读”的战旗;改革者们高呼“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口号”,气势磅礴,感天动地,看起来又很有点曙光在前了。
然而,当空想家们得意于自己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时,我们的学生却无法不面对“高考答案基本上是唯一的”这一现实问题。而当教师让学生独自去面对“答案基本上是唯一的”高考时,教育者也就放弃了最后的一点责任。
遗憾的是,我们放弃的责任太多了,多到让我们麻木;我们放弃得也太久了,长久的麻木让我们认为这才是理所当然——我们对错误完全失去了自觉能力。
我们高叫以“培养人,发展人”为目标,我们高叫“减负”,在初中我们取消了早自习,却让学生早上六点多到校,这个时间使他们起得早了,受不了,起得晚了,吃不下饭,于是大部分学生只好空着大部分的胃上学。接下来是到12点的放学,回到家吃上饭大约在12点半,这中间是六个小时的时间。下午也差不多。管理松一点的学校学生还可以吃点东西,管理得严的学校学生们只好挺着。大人们都受不了的事情,我们的初中生去不得不受,要知道他们可正处在长身体的关键阶段。
这还是在教育吗?这是拿学生的身体在开玩笑,而且是非常残酷的摧残。
高中的学生们怎么样?从早上六点到晚上10点的在教室时间,有些学生甚至自觉主动地学习到11点多。80多人的班级,体检时,在视力一栏时显示“正常”的只有4人,这还是在二年级。每次开学不久就病假不断。到期中考试请病假的成群结队。到期未考试很多人都是在坚持。
而小学生呢?有时接孩子,看着背着沉重书包,戴着厚厚眼镜片的小学生从校园中结队而出,真是让人不痛心都难。
然而,大家都说:全是应试惹的祸!
那么,我们取消考试好了。
然而,大家都知道,这是不可能的。至今我们还不能找到一个比高考更加公正合理的选拔人才的制度。
而且高考制度毕竟只是一种制度,它有罪吗?100年前,我们已经取消了科举制度,我们并没有把问题解决。现在我们又想用同样的办法对付高考。其实科举制度有罪吗?高考制度有罪吗?我看没有。考试怕是什么时间都是要考的。
所以,我们应该考虑的不是取消高考,而是反省一下我们面对高考的心态。
冷静地想一想就会知道,造成学生沉重负担的怕不是考试本身,而是我们面对考试时态度的畸变,而产生这种畸变的根源在于社会。
平时我们说得太多了:高考就是龙门,上榜是龙,落榜为虫。更让人感到难受的是,这不是说说,这是真的。想一想落榜生的命运,有发疯的,有自杀的。再看一看考上的,一说大学生立即身价百倍。古有范进发疯,是因为考不上举人就被胡屠户骂来骂去,狗屁不如;一考上举人就立马变成老爷。地位的悬殊,生活的变迁,不由人不随着科举的指挥棒转得头晕眼花;同理,现在人们在高考上拼命,也只是因为高考能够给人带来的东西太多。
可以说,是社会地位的巨大差别和社会财富的极不均衡使学生们始终处于极大的压力之下,他们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闯过这一关,而众多的人口,规定了一条铁的律令:无论你多么努力,过关的人数总是在一个较小的比率上徘徊。这就像有一百个人乘车,而这辆车只能载44人,无论你多么努力,只要你不能排在前44位,你就不能乘上车。所以每一个人都必须拼命挤。而能够挤上车的44人中,早上车者有好座位,所以你必须尽早上车,为此这44个人也必须拼命往前挤。
这个道理很好理解,也很好解决。美国的教育条件比我们的好多了。这种情况并没有发生,为什么?就是因为人家的社会待遇要好一些,尤其是社会最低生活保障以及就业的条件要比我们好多了。考上了固然很好,考不上也不会没有生存、发展的机会。像西欧这样的福利国家,我想人们更没有必要去为上大学拼命。因为不工作人家也能够活得很好。何必要为上个大学把自己弄得人不人,鬼不鬼的?据说瑞典的懒汉队伍正在飞速发展,原因主要是福利太好,什么都不干都能吃好,喝好,睡好,谁还肯为那一纸文凭拼命?
然而,在中国,这却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众多的人口以及社会财富、社会地位的极大落差形成了巨大的压力。这种压力促使家长和学生去为升学拼命,而这种拼命的情绪,通过经济杠杆作用到了教师的身上,于是形成了一条拼命的链条:社会压迫家长,家长影响学校,学校压迫教师,教师压迫学生。不管怎么样,最终的压力统统要转嫁到学生身上,因为学生是这一切的最后载体。
于是,我们看到在“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学生一切”的口号下,教师羸得了工作业 绩和奖金,家长降低了教育成本,提高回报率,而学生丧失了幸福生活的权利:他们失去了胃口,失去了嬉戏,失去了电视,失去了快乐,还有的失去了理智(神经衰弱、精神分裂),还有的甚至失去了生命(因为成绩的原因,他们被杀或者自杀甚至杀人)。
所以,我想,教育改革的根源不在自身,而在减轻社会地位和社会财富的不均衡。然而,社会的进步是要有时间的,贫富差距的缩小,社会保障的完善都要有一个渐变的过程。这都不是一下子就可以做好的事情。在目前,我们可以搞好社会保障,以使我们有资格和信心把钱财看得轻一点儿,把当官看得贱一点儿,把成功看得淡一点儿,把做人看得重一点儿。当然,这是国家正在做着的事情。
那么目前我们是不是真的就没有事情可以做了?我想不是。
二 我们可以做的事情
明白了应试的不可取消,我们目前可以做到而且应当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破解将应试能力和素质教育对立的思维定式。理由很简单,素质教育必须进行而应试能力也不可忽视。甚至可以这样说,就个人而言,通不过应试这一关,到不了大学,在一定意义上,就失去了发展素质的前提。
破解将应试能力和素质教育对立起来的思维定式并不难,因为这种认识起源于一种错误判断。我们知道,将应试能力和素质教育对立起来的最有力论据就是所谓“高分低能说”。而高分低能说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这个理论重要的事实证据是某一考上了清华大学的年纪很小的学生,在上大学后因为没有生活自理能力不得不退学回家;另外再加一个女研究生被拐卖一类的事情。我想需要说明的是,高分低能论者在讲这个女研究生被拐卖的惊人故事时,忘记了全国被拐卖的妇女不计其数。他们甚至懒得做这样一个计算:女研究生被拐卖的比率和一般妇女被拐卖的比率哪个高。同样的,他们还有意无意地忽略另一现象,即每一个人的能力都是有局限的——霍金照顾不了自己的起居,却是当今世界上数一数二的科学家;陈景润讲课讲到学生听不懂,他硬是破解了哥德巴赫猜想。所以,考上了清华大学而生活不能自理只能说明这个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差,高考能得高分却至少说明这个学生得分能力相当强!高分低能论者从来不这样想:自己去种地,肯定不如生在农村的文盲;非刑警专业的女研究生斗不过久经历练的人贩子又有什么奇怪?但是,高分低能论者一个偷换概念就盖过许多事实,把歪理变成了真理。
其实,我们只要睁眼看一看眼前的事实,我们就知道高分低能论的荒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收的可都是高分,它们输出的人才质量同样是别的高校无法比拟的。即如我们眼前,历史造成的中学之间的生源差,也不是光靠老师拼命就能够弥补的。如果我们再认真一点儿,我们就会看到,高分生的高分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他们凭借自己的勤奋、毅力、恒心挣来的。这些高分正是他们品质优秀的明证。而成绩差的学生则往往是学习意识和习惯都有问题的学生。他们往往让诱惑战胜自己,而不是让自己战胜诱惑。
所以素质教育和应试能力不但不矛盾,在一定程度上还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弄明白了素质教育和应试并不矛盾,我们可以做下一个事情。
下一个我们必须做的事情是确定教育“培养人,发展人”的这一目的。要想弄明白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要弄清什么是人。在经济条件已经允许我们这样想的时间我们要这样想:人首先应该是一个幸福的人,快乐的人。所以,我提倡在可能的情况下,教育要多给儿童一点快乐,多给少年一点健康,多给青年一点幸福。
这时,我们要做的第三件事情就是:我们要看到行走在应试大道上的学生状况,看到他们沉重的书包、深度的眼镜,看到在长时间高强度的学习压力下,他们已经不是童工,而是童奴!
这时,我们要做的第四件事情就是:反省自己。我们应该看着这些老头子一样的小学生们自问:这就是我们培养、发展出来的人吗?作为人,童年应有的欢乐、幸福,他们有吗?是谁剥夺了他们的幸福?
作为家长,是不是可以这样想一次:让孩子轻松点儿,宁肯我多花点钱!
作为教师,是不是可以这样想一次:让孩子轻松点儿,哪怕我少拿点奖金!
这时,我们要做的第五件事情是:给自己一个科学冷静的头脑。
我们的很多教师和家长都懂得一个道理:待人以宽,待己以严。然而一遇到孩子和学生,我们实施的只有“待之以严”。很多人信奉“严师出高徒”“棍棒出孝子”。我想,家长在恨铁不成钢时,不知道是否会反省一下:自己当初的学习如何?现在的工作业 绩如何?是不是都非常优秀,令所有的人满意?我想,教师在振振有辞时,是不是想过:自己做学生时尽全力了吗?自己现在的教学就很优秀,令所有的人满意吗?当家长和教师面对学生的不良成绩时,是不是想过:学生不想有好成绩吗?他们为什么不能取得好的成绩?
他们为什么不能取得好的成绩?面对这一问,很多家长和教师会立刻回答:因为他们不努力!可笑的是,他们在如此回答的时间,他们忘记了自己的学习工作也就都那个样儿。事实胜于雄辩。所以,当有些孩子反问“你自己的学习和工作怎么样时”时,大部分人会面红耳赤,无言以对。当然,有些家长会辩解说“客观原因”,难道学生就没有客观原因吗?
所以,在如此的悖论中,我们应该排除一下自己头脑中固有的“人定胜天”“坚持就会胜利”的教条思维。我们应该学一点科学知识了。而关于人的科学至今为止最科学的也就是基因研究。而基因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人的天赋决定于基因,人的基因各不相同。所以,基因不给你身高和健壮,练死你也成不了飞人乔丹;基因不给你健壮和力量,练死你也成不了泰森;游泳需要宽肩和大手,而芭蕾舞演员的下肢要比上身长20公分,这些条件,爹妈不给,自己无论如何挣不来。所以,面对牛顿,面对爱因斯坦,而对霍金,面对李白,我们不得不称之为天才。事实正是这样。然而,面对基因各异的学生,我们却忘记了这一回事儿。我们的眼中只看到成绩,只看到分数。我们将学生分成两类:优生和差生。标准只有一个,就是分数。我们忽略了有些差生很会打球,我们忽略了有些差生很会画画,我们忽略了很多差生很会唱歌,而且他们在那方面可是无师自通。
所以,成绩的好坏,并不完全决定于学生的努力程度。但是,我们从来不承认这一点。所以,我们面对一些爱玩而成绩优秀的学生茫然;同样,我们面对一些勤奋而成绩总是提不上去的学生还是茫然。
所以,如果真的以“培养人”为目标,老师和家长一方面要向高考低头,力争让学生得到一个能够发展的机会,即获得一个相应的可以在这个畸形的重视文凭的社会有一个立身之地,而同时给学生留出自由发展的空间,让他们能够寻找到他们的基因给他们预定了的发展方向。让他们扬长避短,最大程度的发挥潜力,让他们在成长和发展中获得能力和自信;而不是让他们不管三七二十一全拥挤在高考这一独木桥上,而且摆出一种挤死也无怨无悔的样子。
我呼吁家长和老师们,请给学生发展的自由。如果是天才,他自然可以成为天才;如果不是天才,他至少可以做一个正常的人、健康的人、幸福的人。而不是一个埋在题山题海中的畸形的人、病态的人、绝望的人。
三 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
破解了将应试能力和素质教育对立的思维定式,明确以“培养人,发展人”为教育目标,则语文教学会成为一个很好的结点,将语文素养、应试能力、素质教育三者较好地结合起来。
但是,人们认识不到这一点,急功近利的心态使他们只看到分数,以及和分数最的题。他们头脑中的语文教学就是做语文卷子。他们忘记了这么一条规律:苦练射击,最好的成绩是成为一名神枪手;有了理论素养才在可能成为军事家。
当然,语文培养不出军事家,可是语文能够为培养思想者提供基础能力。因为语文最擅长的是培养阅读能力、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这三者构成语语文素养,他是任何一个渴望成才的人不可偷越的雄关。而这三者之中,阅读能力是基础也是关键。
这是很自然的,因为就狭义的语文教学而言,就是要培养学生能够明晰准确地读懂一篇文章的意义。就高考语文的阅读部分命题而言,也只是要考察学生是否将该篇文章读懂读透了。当然,阅读的过程也就是分析的过程,而答题则是表达能力的运用。
从这个意义上讲,语文素养和应试能力不但不矛盾,反倒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一个人的语文素养越高,则其答题的正确率就越高。
在现在的教学理念中,人们不仅习惯于将语文素养和应试能力对立起来,而且还习惯于将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对立起来,甚至想把语文和生活割裂开来,以致于有人不得不提出“大语文观”,以便于重新把语文和生活联接起来。其实,语文本来就是和生活密不可分的,和其他各学科也是密不可分的。
首先,就语文而言,每一篇文章都来源于生活,反映着生活。即使是神话和传说,也同样来源于作者对生活的失望和期望。我们不难发现,没有对现实生活中血雨腥风的深刻感知和敏锐洞察,鲁迅写不出《阿Q正传》《祝福》等文章;没有对现实生活的失望和对和平淡泊生活的向往,陶渊明写不出《桃花源记》;没有对俗世之美的敏感,朱自清也写不出妙绝人世的《背影》《荷塘月色》。我们同样可以看到,好的文章,即使是学生作文,文笔好是一个方面,而对生活的洞察则从根本上决定着这篇文章的份量。而对这些文章进行准确的解读,你必须也要有近似于作家的对于生活的理解,要能够看到作家生活着的社会,要能感知作家当时的心情。所以,阅读文章,何尝不是在阅读生活呢?阅读文章的能力何尝不是认知生活的能力呢?而使学生能对生活有准确而明晰的认知,这何尝不是在进行素质教育呢?
所以,在阅读教学这一结点上,语文素养、应试能力、素质教育三位一体。
而语文能力还对其他学科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每次考试过后,我们经常可以听到学生说,“这个数学题我能做,但是看错了一个数字,失误了”——这说明他不缺少完成这个题的数学知识,他缺少的是良好的阅读习惯。老师评罢卷子,我们还常听一些学生说,“这个物理题怎么这么简单啊,我怎么就没有注意到这一提示呢?”这说明这个学生不缺少完成为个题的物理专业知识,他缺少的是筛选信息的能力,这仍然是阅读能力的问题。评卷时,我们经常看到这种情况,同样的意思,有些学生表达得言简意赅,步骤完整,思路清晰,你可以爽快地给他满分;有些学生则言多意杂,步骤混乱,你恨不得将分数打五折给他,为什么?就是因为对题目的阅读理解不到位,把握不住解题的要点。说到底是语文能力不行。
当然,这都是语文素养跟不上,给其他学科带来的负面影响,是轻视语文的恶果。反过来,当你在其他学科取得一点成绩时,你也不要忘记,语文时时刻刻都在陪伴你,帮助你,支持你。良好的阅读能力将可以使你有一双火眼金睛,任题目千变化,只要不超出你掌握的基础知识范围,你将都能够将它收服。显而易见,优越的阅读能力不仅仅使你在完成语文阅读题时思贯通,还将帮助你建立对数学、物理、化学、英语、生物、地理、历史、政治的阅读敏感,减少你的读题失误。可以说,阅读能力提高一点,你的成绩将提高很多。
然而,不少人却对语文忘恩负义。一方面,他们离不开语文就像离不了空气一样;另一方面,他们忽视语文也像忽视空气一样。有些人甚至恩将仇报。他们用语文给他们的表达能力,写一篇文章来阐述数理化的重要性,同时贬低语文,甚至有人还利用较高的语文能力编了一句顺口溜“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他们完全忘了:没有语言,他们将无法思维;没有语文,他们将张口结舌。
用马克思的观点看,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用古希腊的哲学观点看,这个世界因为是和谐的,所以是美的。自古说,“文、史、哲不分家”,我认为,所有的学科都是关联的,共通的,都是同志加兄弟,都是亲人,都不能分家。
我希望所有的人在看待问题时,不要习惯性地抱着对立的观点和态度。我希望所有的人在看待语文、数学、英语以及其他学科时都要有一个和谐即美的观念。让我们把各学科统一起来,把各科的专业素养、应试能力、和素质教育也统一起来吧。
作者介绍:郭成杰,现为南阳市二中语文高级教师,南阳市作家协会会员。在《名作欣赏》《语文报》《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月刊》等十几种杂志上发表文章五十余篇,现就其中阅读教学这一块结集为《裸眼读书》。其教学思想中主张把语文和生活结合起来,认为语文教学和素质教育是一致的,主张阅读能力为语文能力的核心,主张将语文能力扩展到各个学科。尤其是将语文培养阅读敏感运用到其他学科的读题上,以促进学生应试得分能力。《裸眼读书》即是其这种思想的结晶。另外,郭成杰所教毕业生均有不俗表现,其所在学校虽为二类学校,却是2001年出了河南省状元刘冰。这和他的教学思想不无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