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导入 的艺术
来源:网络整理发布时间:2015-01-07
课堂导入 的艺术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的导入 对学生注意力的集中是很有好处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对事物感知的印象是先入为主的,强化首次认识对后继学习至关重要。“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布鲁纳语),“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乐趣”(皮亚杰语)。
“万事贵乎始”。导入 新课是课堂教学过程 的第一个环节,巧妙的导入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
一、故事引入:
学生喜欢听故事,十六、七岁的孩子身上总脱不了孩子的稚气,课堂上用生动的与课文有关的故事导入 课文,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思考。英国著名教育家约翰·洛克在《教育漫话》中说:“好奇心,是一种追求知识的欲望,应该加以鼓励。”生动形象的导入 ,能引发学生的兴趣。
教学《背景》前先用“孟母三迁”的故事,让学生先感受“可怜天下父母心”的意义,并因此让学生自己再举一些类似的事例,如孟郊的《游子吟》,有的学生还举自己的父母亲对自己的关爱的事例。
在上《日出》的节选时,就讲了同学熟悉的漫画《三毛流浪记》的故事,将三毛流浪的社会根源剖析给同学们听,将那人吃人的社会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从有兴趣的故事中认识到上层社会的腐朽,下层人民生不如死的悲惨境地。由于有故事的导入 ,学生的学习兴趣提起来了,课堂也上得顺利,效果也不错。
“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已是家喻户晓的了,许多地理学家正在寻找这个陶渊明笔下描绘的桃源,上课时给学生讲了一个地理学家寻找现实世外桃源的故事,并提问学生“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乐衷于去寻找,陶渊明虚构,也许可能是根本不存在世界,产生兴趣呢?”这样学生就带着极大的兴趣去学课文。
二、音乐导入 :
“乐以教和”音乐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可以使紧张的氛围一下子缓和下来,可以让人心智清爽,身心舒畅。
托尔斯泰说:"音乐的魔力,足以使一个人对未能感受的事有所感受,对理解不了的事有所理解。"用适宜的音乐导入 新课,对营造气氛、激发情感等大有稗益。
在教学《永久的悔》时就播放了音乐《常回家看看》,让同学先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对这首歌的体会,进而上课时再探讨“我”悔的原因,以及为什么会成为“永久的悔”。
在上《阿炳在1950》时,就播放了二胡演奏曲《二泉映月》,学生欣赏音乐过后,个个神清气爽,对阿炳崇拜有佳,许多同时还即刻展开讨论。
上诗歌《长城谣》时欣赏董文华唱的歌曲《长城长》并让学生赏析这首歌的歌词,与课文进行比较阅读。
三、谜语对联起兴:
生活中没幽默是乏味的,美国保罗韦地博士曾对9万名学生进行过调查,从中得出结论:学生最喜欢具有幽默感的老师。而猜谜语又是能很好体现老师幽默的手段,而且猜谜语又能启迪学生的大脑开发智力,也是学生兴趣所至,因此猜谜语也是导入 新课的重要手段。
在另一个班级上《阿炳在1950》一课时,我突然想到一则谜语,于是一上课,我便对大家说:“今天我给你们猜个谜,好不好?”学生显得很惊奇。我就在黑板上写上“沁(打一世界名曲)”,结果学生七嘴八舌,猜了许多,最后大家还是猜出了《二泉映月》。猜完谜语再播放音乐,反而起到了更好的效果。
教学《岳阳楼记》时,出了一则对联“风物正凄然,望渺渺潇湘,万水千山皆赴我;江湖常独立,念悠悠天地,先忧后乐是何人?”有预习的同学很快就回答出了答案“范仲淹”。这样就把课前本来紧张的气氛一扫而光,一下子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使师生形成心理上的相容,共同投入新的教学情境之中。 接着就以解释对联而进行课文的分析,学生的学习欲望就激发起来了。
四、影片激情:
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也是课堂中常用的,利用影片导入 ,既形象又直观,学生的第一感受力也很强。影片可以给学生一个富有吸引力的直观现象,从而可以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上《南京大屠杀》用电影《南京大屠杀》中最残忍的一幕:杀人竞赛的一幕放映给学生看,结果引起了学生的愤慨,同时也引起学生的质疑“是真实的吗?”这样整堂课就以一种讨论课型而展开教学。
教学诗《樵夫,别砍那棵树》时,也利用多媒体播放从电视上录制的专题片《地球的故事》有关地球环境破坏的片断,给学生一种视觉上的直观效果,同时由于有多媒体的放映,学生对作者所要表达的那种深厚的情感,非常迅速就理解了。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成功的艺术在于使学生对你所教的东西感到有趣。”上课伊始,学生会有着各种各样的心理。因此我们就应该在短时间内安定学生情绪、吸引学生注意力、打开学生心扉、使学生思维的齿轮运转起来,这样我们课前的导入 就十分的重要。
课堂导入 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