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层递式教学初探

来源:乐学堂发布时间:2015-01-26

                                      杭州周浦中学   郑雄民

从事语文教学多年,我深感初中作文教学存在诸多弊病,诸如:随意性大,没有系统的教学设想、教学要求,检验手段等,整体目标大都清楚,但各阶段应该达到什么样的训练目的,并不十分明了。往往是教师“骑驴看唱本——走着瞧”,感觉该写一篇作文了,便临时布置一篇了事,既或是重视作文及练笔,布置学生写周记之类,也是由着学生的马儿跑,写到哪里算哪里。这样的训练究竟要达到什么目的,有什么效果,大家心里恐怕并不是十分了解。效率低下,学生积极性差,常是完成任务了事;目的不明确,就文写文,就文改文,没有解决问题;重改不重写前指导,写后讲评,改时不是就某个明确的训练目标集中笔墨,讲评也不是围绕某个明确的训练目标讲评,常是胡子眉毛,芝麻绿豆一把抓,错字别字,标题标点,构思立意,开头结尾,照应衔接,语言表述,等等,无一不及,每次都是全方位批改,全方位讲评,什么问题都涉及到,什么都没解决。效果不佳。由于训练程序僵化呆板,训练手段陈旧单调,训练周期长,且没有检验效果的阶段性标志,无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这又反过来加重了前两个问题的严重性。学生资源薄弱班级的学生,普遍视作文为痛苦。造成以上弊病的原因应该是比较复杂的,但以下几点不容忽视:

一个原因是因为家庭的局限,错失了孩子潜能发展的敏感期。朱棣云同志曾在《中国教育报》上撰文说:“孩子在学习写作时表现出来的差别,是由语言发展的早期造成的,也就是说,孩子在语言发展敏感期的状况,给学习写作提供了基础。这个基础的好坏,对后续的学习意义重大。因为,错过了敏感期,很难达到原本可以达到的理想水平。”孩子们从“从3岁开始到8岁,正是语言发展的敏感期。在这个阶段,正确提供良好的环境刺激,如多听多看、多接触、多问多说,加上适当引导,可以培养各种良好的感觉、直觉,包括语感和写作直觉。那些一上学就能写文章的孩子,就是因为发展了良好的语感和写作直觉。这些正是写作最重要的基础。”学生资源贫乏班级的学生的父母们,受教育的平均程度都很低,普遍都为生计而辛劳,间或还有其他障碍,也许他们原本就不知朱棣云同志所讲的知识,也许即便是知道也没有时间为自己处于“语言发展的敏感期”的孩子“正确提供良好的环境刺激”。    

另一个原因是与学校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努力程度有关系的。教师对学生关注不够,不能帮助学生消除厌恶作文的情绪;教师的策略不当,不能用循序渐进的办法激励学生一步一步往前走;教师也往往满足于写一写、改一改而视课文教学为当然重心所在,甚而占用作文时间以弥补课文讲读课时的不足。学生的情感、态度不积极,任意流失观察、思考、表达的机会。作文教学不受重视,领导评价作文教学常用数理化作业 的要求来要求作文,只看是否“精批细改”满纸红,课程设置从没有排过专门的作文课。在应试教育的冲击下,一些与提高作文能力有关的课外活动如文学社团等,也常无法开展。

同时作文教学缺乏完善的科学的训练体系,目前新教材也没有专门的作文教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实施建议》中,关于写作是这样说的: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是国家赋予语文教育的崇高使命。一方面是学生资源的薄弱,一方面是国家任务的崇高要求。怎样才能不辱使命呢?笔者着实费了思量。在反复分析班级实际和新教材实际的基础上,决定采用这样的策略:着眼于成功激励,着手于降低难度。即:以降低写作教学难度来搭建学生寻找成功信心的桥梁,推动学生学语文、用语文,逐步向课程标准规定的目标靠拢。《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指出,初中段的作文教学目标 是使学生“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课程标准》提出了十项具体要求:1.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2.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3.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4.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5.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6.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续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7.有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8.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9、能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10.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万字,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就笔者任教的班级而言,这十项具体要求只能分阶段实施,才可能收到实效,否则,不仅不能让学生找到成功的感觉,反而可能使写作教学举步维艰,导致《课程标准》规定的任务难以完成。任何学科本身及学科之间都有一定的逻辑结构和体系,知识的排列必须按照科学体系的逻辑顺序,教学也应遵循这顺序系统地进行。而且学生的认识发展也是有一定的顺序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认识能力发展水平会逐步提高。教师要掌握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特别是要了解所教学生年龄阶段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能力的发展水平,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发展水平进行教学工作。由近及远、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到繁,是认识事物的必然过程。学习是个日积月累,由量变到质变不断发展的过程。学生的认识活动不是跳跃式急剧前进的,不能操之过急,决不能突击、冒进,不可企求一蹴而就,不能拔苗助长,一定要打好基础,逐步积累,循序渐进。钱梦龙老师曾经接手过一个初二“双差班”,对一次题为《我的一家》的作文提出了两项要求:标题必须写在第一行的正中;文章要分段,家里有几个人就分几段,每段起始必须空两格。接下来就是一堂作文讲评课。课前两分钟的预备铃早已响过,可大部分学生仍在课桌间穿来穿去,打闹的、傻笑的、嚷嚷的,使整个教室乱糟糟、闹哄哄的。上课以后,等到教室里初步安静下来了,他请各组组长帮我把本子发下去,等待着一种戏剧性的“轰动效应”。果然,当同学们打开作文本,一看之后,立即出现了意料之中的强烈反响,有高声嚷的,有拍手笑的,有把本子往上抛的------“哈哈!85分,我得了85分!”“老师,寻什么开心,凭我这个水平,90分,像吗?”“我这篇作文,天晓得写了什么,也得了80分,老师,寻开心可不作兴!”这些往常作文“吃”惯了30分、40分的学生,一下子得到了“优秀成绩”,当然无法接受眼前的事实,结论只能是“老师在跟我们闹着玩”。可是,钱老师的表情是严肃的,脸上没有一丝笑意。等课堂稍稍平静以后,他郑重其事地说:“在学习问题上,老师从来不开玩笑。打这些分数,我都是经过种种考虑的。我相信我打的正确。你们的作文完全符合我提出的两项要求,得90分以上的作文,还超出了老师要求的目标。”从此,转机终于出现了。由于每次作文都提出一两点具体的要求,学生作文的面貌渐渐改变了。这个例子说明:教学,首先不是教知识、教本领,而是想方设法提高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一开始不要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多少知识和本领,而是以不高的要求助其成功,继以体面的成绩激其兴趣,又以充分的理解动其感情,更以美好的前景树其信心,最后以长期的合作坚其意志,使他们不但感到老师真诚的关心,而且确实给他们提供了步步上升的台阶。一旦这把“生锈的锁”被“心灵的钥匙”打开,即使成绩很差的学生也会萌发出求知的渴望。《新课程标准》对作文教学有总的目标要求,但训练的具体内容,每项具体内容所应达到的具体标准,训练的先后步骤等,在教学实践中常常是并没有得到认真的思考与研究。笔者一直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摸索改进以上通病的有效途径,进行了作文教学专项化训练的有益探索,从而选择了作文教改的思路,提出了“构筑完整的作文教学体系,开辟语文课外‘小天地’”这一专题教改实验。自觉作文专题训练计划性强,可操作性强,训练扎实,能较大激发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因此,笔者把本班七年级的写作训练要求调整为:首先在初一年级的作文训练课上提出基础性要求,即每位同学都要做到的:1、字迹比较清楚端正,卷面比较整洁,字不能写到格子外面,至少让别人看得懂、看得清;2、格式规范,标题写第一行正中,每段空两格,文章至少三段;3、字数至少300字以上,大部分同学应在400字左右;4、错别字及时修改(刚入学时有的同学一篇300字的文章竟然会有百把个错别字)。在巩固基础性要求的基础上提出发展性要求:1、标题与话题不要相同,应是一个词或短语;2、开头要入题快,字数少于150个字;3、中间记叙一件事,要求字数多于300字;4、结尾要简洁、完整,字数少于100字。就作文评价而言,对学生平时作文的终评标准采用等级制。A等标准是:能围绕题目写作,有一定条理,有真切体验,达到规定字数,基本上文从字顺,错别字不超过三个(重复不累计);B等标准:能围绕题目写作,能看出条理,有自己的体验,达到规定字数,语病不多,错别字不超过五个(重复不累计),或者其他要求要求符合A等规定但字数未达标;C等标准:4百字以上,能围绕题目写作,能看出条理,语病不多,错别字不超过七个(重复不累计);以下则不打等级,师生面对面评价。就考试作文而言,半期和期末考试的作文都由另外的语文老师评阅。平时考试才由笔者用分数评价。本年集体评价作文主要找他人长处,主要学习他人优点。采用这些“有悖常理”的措施,实实在在地把作文教学的难度降到了适合学情的境地。初二则提出提高性要求:1、描写要具体多样,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人物描写要具有两种以上,要 达到200字以上;2、标题要吸引人的眼球,采用修辞、引用、反常、符号等方法;3、开头也要吸引人,可以尝试对话式开头、设置悬念的开头、环境描写的开头、名人名言哲理佳句开头等各种形式;4、结尾要点题或首尾呼应。这几点中,最难的还是描写。所以要对描写进行专项训练。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神态描写、心理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都要以作文片段的形式进行训练。初三提出选拔性要求,根据中考要求提出:1、描写力求生动、综合。不仅要有人物描写,而且要有环境描写、细节描写、场面描写等多种;2、中心深刻,力求与人生、社会、自然息息相关,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3、形式新颖,写法灵活。倒叙、插叙;小标题;童话、寓言、小说、书信、日记、杂文、散文各种形式不一而足;4、语言有个性、有特色,力求有创意地表达。以上 要求也要以专项训练的形式逐步完成,并加强过程指导、范文指导。让学生 先模仿,再独立,后创造。

在整个初中阶段,老师完全不必一开始就面面俱到,而可以采取突破一点,点点落实的战略,到最后阶段再整合。可以说每一点都大有文章可做。通过一个学期的专题实验,大部分同学在写作上有了较大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这种训练程序改变了学生见作文即头疼,视作文为畏途的现状,使他们练得明白,练得高兴,练得有收获,以期望全面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教师教学用书》
    2.温立三《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喜和忧》
    3.《义务教育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
    4.《作文写不好症结在早期》,作者:朱棣云《中国教育报》2002年4月4日第8版

 

 

 

    更多精彩文章

    • 教师下水作文--我们现在怎样做老师
    • 教师下水作文-聆听他们的声音
    • 讨论式教学-论文
    • 对新课程实验中评价方式的初探--------------浅谈评价的激励作用
    • 给学生保持“平庸”的权力——略谈作文评分标准
    • 利用电教媒体 激活作文教学
    • 在作文教学中运用合作教学策略
    • 搞好话题作文的“四化”建设
    • 如何提高农村学生的作文水平
    • 让“记实作文”返真归实——初中阶段“记实作文”教学实践与思考
    • 关注教师在课改中的精神视界
    • 感悟:课堂上比安静更重要的是什么
    • 探究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尝试
    • 让作文教学放射出“人文性”的光芒
    • 语文中考新闻创新题专题复习
    手机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15 xuebag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