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魏书生的教学艺术
来源:网络整理发布时间:2015-02-27
2003年的3月7日,我们一行33人在盘锦市武星宾馆凌晨5点就起了床,5点半吃早饭,6点钟出发,坐着中巴穿过辽河大桥,行使了将近40分钟,来到了盘山中学——盘锦市实验中学,兴致勃勃地听魏书生每天早上7点钟给学生上的语文课。为了使这盼望已久的时刻留下永久的记忆,我头天晚上,就充足了电、倒好了片,作好一切摄像准备。
在参观了校园之后,我们于7点55分爬到了五楼能容纳100多人的大教室,教室前60多名初中三年级的学生已坐好,正在做上课前的准备工作。教室前左上角悬吊着一台的电视机,下面是一台投影器;黑板上方边沿的正中央是国旗,两边是“诚实、善良、勤奋、创新”的八个大字;黑板的左边是用粉笔书写着的“距中考仅有111天”的到计时警示,右边边沿上挂有曲卷进去的投影银幕,右上角用英语写着“Friday ,March Tenth”下面是三颗红黄蓝三种不同颜色的剪贴五角星;紧挨黑板右边有一个简单的表格,内容有:“控制:闲思、闲事、闲话”以及“3月7日星期五”的时间表和“早:语、1数2物3体4语5化6化7文9英(晚)”的当日课表,还有值日班长李文韬抄写的 “知识就是力量”的格言;黑板左面与门之间的空墙上,用书报夹夹挂着好几张奖状,我们能够醒目地看到最上面的一张是:1002年12月16日,学校奖给三年级八班“冬三项比赛第一名”的奖状获。由此,可以看到,在培养学生应试能力的关键时刻,盘锦中学并没有对毕业班的学生综合素质的训练,而且,在养成教育的大环境下,这个班的同学以一种极强的集体凝聚力和超众的集体战斗力赢得殊荣,然而,他们并没有把奖状一张一张地一次性贴墙壁上,炫耀自己,而是,把荣誉看成是过去的财富,一个一个地珍藏起来,只是用他们最新获得的奖状,来激励他们继续获得新的成绩。
在大家都特别关注的是学生课桌上摆放的不同种类的课辅书,有《决胜课堂》等书籍,最引人注目的是,学生都有各科教学参考书。我认为,这是魏书生民主与科学的教育思想在使用教材上的改革,他不仅带着教材走近学生,更可贵的是带着学生超越教材,这是他把课堂教给学生,在培养学生自学积极性、自主探究能力方面的具体、大胆的尝试和所取得的成功经验。我想:学生得到了教师讲课的秘密武器——“教参”,仅仅是文化程度和的不同,因而,他们在自学的过程只能把“教参”当成“学参”去探究,基本上已经掌握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剩下的就是通过独立思考、合作研究所不能解决的疑惑和问题,那就需要教师进行点拨。这就是魏书生课堂教学艺术魅力之精华,他工夫不在课上,而在课前、课后和课后,如其说是听魏书生给学生上课,倒不如说是看学生给魏书生上课。
更有趣的是,江苏省泰兴市的实验中学(洋思中学)的校长蔡林森,当年带着自己的十几位教师,在盘山中学一住就是半个月,他们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回去琢磨了近十年,构建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效果极佳、闻名全国的教学模式。我们仅仅是短暂的一天时间,仅仅是通过听一个报告、听一节课、看一个展览要想学到真经,必须学到点子上,拿出十倍于洋思的勇气、精灵和毅力,才能取得成功。
7点58分,魏书生出现在教室的前门,他还是那种和我们王项志局长一模一样的不引人注目的小平头,今天魏书生身着深黑色的套色西服,和深褐色的羊毛衫,白色的衬衣衣领下,打着一条深绿色的领带,胸前的西服大翻领上佩带着一枚毛主席像章,这就是现代杰出教育家的形象。
只见他手拿几张讲议稿,一进教室看了几眼讲议,又来回踱了几步,轻声地说:“唱支军歌”,立刻便有一位女同学“向前、向前、向前——”起头唱歌,当同学们唱着铿锵有力、振奋精神的解放军进行曲,情趣即将调整到最亢奋的时候,魏书生转到教室后,一位男同学站起来,不知道询问或是交代了什么,还没等魏书生走到讲台上,军歌唱完了。魏书生说:“上课!”同学们“哗”地一下站起来,魏书生首先问候学生:“同学们好!”“老师好!”,仅仅是师生相互问好的次序,就从一个小小的侧面,反映出魏书生与学生之间所建立的那种平等、和谐、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更体现了魏书生关心、尊重、善待、相信、信任学生的教育思想。学生问好后魏书生没有让学生坐下来,而是在全班同学注意力最集中的时刻提出了一个问题:“新时期中学生应该是什么样的形象?”他让学生站着独自、自由地述说自己心中中学生应该是什么样的形象,他自己则在巡回侧耳细听,这是一分钟军歌后的一分钟口头作文的学习习惯养成内容。
7点02分25秒,魏书生喊了一声!“好”待口头作文声音渐渐静下来后,他才说:“请坐。”
接下来一位男同学,走上讲台进行一分钟演讲,讲述的是两军作战势均力敌,取胜的关键是什么的故事。才讲了几句,魏书生就强调说:“必须把你要讲的内容简述一下,然后再一层一层地说。”当学生占据了自己的位置,在讲台上演讲的时候,魏书生则像一个小学生一样,站在教室的后面,两臂交加、挺胸抬头、目视演讲的学生认真地听着。
7点04分27秒,那位同学讲完后,全班同学自觉地鼓掌给以鼓励。我认为,同学们的自发鼓励掌声,与在教师命令下的鼓掌相比,从心理的角度上讲,他在激发兴趣、激励情感、鼓舞士气的程度方面,特别是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作用、效果要强十陪。因为,对于一个获得成功机遇和体验成功的享受最深刻的感受莫过于他人真诚的、自发的肯定和鼓励。魏书生正是培养和让学生养学生养成自我评估和学生互相评估的方法,给了学生民主与科学的权利和义务,才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分辨出了假恶丑与真善美,养成了良好的品质和行为习惯。对演讲者而言是为在为他人服务的同时,又为自己服务;对全班同学而言是在享受和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同时,又增长了自己的见识。这是魏书生教书育人的奥妙。
同时,我还发现,这位同学的演讲内容是刚才全班同学唱军歌时,魏书生在教室后,临时交代给他的内容,仅仅经过唱军歌、口头作文怎么一个短暂的时间,这位同学就要很快地通读、熟记演讲的内容,根本没有加工润色的时间,对这位同学和全班同学来说,内容是新鲜的,关键在于演讲技巧和欣赏水平了,这一切都在同学们不知不觉中,既增长了见识、锻炼了才干,又为同学学习创造了环境,激发了兴趣。
掌声过后,魏书生问:“听明白了吗?”听明白了。魏书生:“他胜在哪?”同学们七嘴八舌道:“胜在提前十分钟到达。”魏书生:“胜在提前十分钟到达?这里面强调的是十分钟达到吗?”他面对刚才演讲的同学问:“军波,强调的是什么?”那位同学说:“策略。”魏书生又问:“策略?主要区别在哪?”学生回答说:“严与不严。”魏书生说:“那个是行军路上,不行的人就扔到那,这个是不行的人就枪毙。是不?残酷了一些,但作为军队,为了让更多的人决定胜负的关键时刻,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一个策略。另外他毕竟还是一个故事,是真事还是编的?”学生齐答:“编的。”魏书生说:“这就是没有一个准确的时间、地理位置事情,你说对不对?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事可能这样,编这个故事让人感觉到:后期竞争在前,虽然残酷了一些,牺牲了一小部分,最后,毕竟大部队赢了,是吧?请坐。”
一个不在教材之内的演讲内容,魏书生在与学生商量、互动、交流的过程中,使全班同学共同得到的启示是,在距中考111天的关键时刻,最最重要是要讲策略,但他没有给学生明说,而是,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仔细体会、领略。
魏书生:“《白杨礼赞》,看没看?”学生齐:“答看过。”魏书生问:“谁能觉得比这写的更好的文章是什么?”学生说:“跟XX。”魏书生说:“没法比,因为XX是小说,还能跟什么比?”学生说:“跟《藤野》。”魏书生又说:“跟藤野,藤野是叙事的,还有呢,跟——,跟《春》比,是吧,觉得比春好的请举手。”
一个学生回答说:“我认为:主要体现在感情上,虽然没有《春》写的好,但是《白杨礼赞》主要是赞美白杨树,其实他赞美抗日根据地的农民,以及北方农民的精神,所以说,我认为这个最好,但是,现实生活中一些人埋没了一些农民,没有人注意到他们,其实,农民是默默无闻一直在给我们制造一些资源,其实我认为,农民是最伟大的。”
魏书生说:“这是从这个角度理解,语言呢?觉得这课的语言,好像没有春描写的细腻,是吧,但他的语言很流畅、很有韵味,那大家看哪段比较好,最喜欢哪段?读你喜欢的那段,大声读。我也不管哪段,我觉得应该有个主旋律。预备——起!”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魏书生的民主与科学教育思想的灵活之处,他问的是哪段比较好?最喜欢哪段?但学生自己最喜欢的不一定是最好的语言,魏书生反而让学生自由地读。自己去体验、鉴别、享受语言的艺术魅力,而不是由教师界定和指出,自主学习的兴趣、责任的激发和调动的真谛就在这里。
7时10分43秒学生自由读完后。魏书生说:“那个,有的喜欢倒数第二自然段,喜欢倒数第二自然段的举手。”他又看着一位男同学说:“展南喜欢的是倒数第三段,喜欢倒数第三段的举手,喜欢倒数第三段的多,好,把倒数第三段齐读一遍。”作为一个盘锦市教育局的局长,每天能给自己当年任教过的学校的初三学生上课,已经是再深入不过了,他竟然能够直呼学生的名字,这对一位普普通通的学生来说,就是一位普通教师能叫出自己的名字,也都能感到自己在老师心中的位置,更何况能叫上自己名字的是一位堂堂的大局长呢。就是一位教师能让自己的局长叫上自己的名字,内心能不激动和自豪吗?又何况是一位中学生受到了这样的尊重,他的学习情绪和积极性能不高涨吗?这本身就是一种十分有效的环境激趣的有效途径。现在教师上课叫不上学生名字的多的是,而且,当了校长上课的有几人,有的当校长就是为了不上课,还有的一旦不当校长连教师都没有人敢要了,更何况全国当教育局长兼课的就恐怕只有魏书生一个人了,当然,如果,没有盘锦市教育局那几位副局长尽职尽责的分工合作工作作铺垫,魏书生也不会有这么良好的既当局长、又兼课的基础。
7时11分49秒,学生齐读完第三自然段课文后,魏书生问:“这一段写的是白杨树象征什么?这是课后练习题,象征什么?但是,他这需简答。倒数第三段是说什么?”他没有让学生单独回答或齐答,也没有让学生分组讨论或探究,而是让学生独立思考、自由散答,他教学方法,没有固定的模式,而是讲求符合实际和灵活有效,以服务学生为宗旨,达到学会和会学之目的。
接下来魏书生说:“倒数第三段几个反问?把四个反问读一读。”学生读了一遍后,魏书生觉得不足劲,才说:“有点气势。再来一遍,一组一个,北边开始,看哪个组整齐,好不好?预备——,起!”
第一组读完后,魏书生说:“好,一组一个接着来。”
四个组都读完了,魏书生实事求是地评价说:“不用说了吧,没读好。那个,(读的)最困难的是哪一组?觉得第一组读的最困难的请举手。”
他环视一下举手的学生说:“都读第一句话,预备,起!”
当学生读完后,魏书生,似乎开始了对症下药、因人施教,特别关注起第一组的同学来,他说:“一组读刚才三组读的那一句,预备起。”然后,魏书生亲切而又温和地,用商量的口气问:“满意吗?请举手,你感到不满意的请举手。是自己感到满意的请举手。”他又是环视一下同学的举手情况,仍是命令道:“再来一遍。预备——,起!”他就是这样,不厌其烦地让学生反复、分组朗读这篇课文的重点段和重点句。魏书生告诉学生:“原来呀,老教材这一大段都要求会背诵。现在啊,省劲儿了。喜欢的你还是背一遍挺好的。这个排比句式,噢。哎——,象征什么?这道题,整明白吗?大家说,是答,这四个难道吗?还是答也是教材中的后面那两个,哪个好啊?,还是教材后面的好,因为,那毕竟是作者自己做的,是吧?前面那他是层层式,递进深入,先让你不知觉得他是树,再想到农民,农民也不是什么都值得歌颂的,是吧?农民有不好的一面,但是呢,他这里歌颂的是农民好的一面。” 他又说:“还有一道题,写的是白杨树,一开始写的是什么?”学生回答说:“黄土高原。”魏书生说:“那么写这个,跟——,那么写树,是为了写人,写人是为了写精神。那么,想一想,一开始写高原。”学生七嘴八舌地在议论。 这个时候,学生脑海中思维的问题,彼起次伏,一个一个地随着魏书生的步步引导,如打山堡一样,发现一个消灭一个,这既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和训练,又是思维品质和学习习惯的形成和养成。在同学们通过思、说、读、议等课堂活动的反复操作中,魏书生突然话题一转说:“他(这样写),作用是什么?在本子上写下来。用最简单的话。”
7时19分20分秒,一女同学清晰地在本子上写到“埋下伏笔、做铺垫”。 魏书生带有启发性地说:“最简单的是两个词,一个是什么?”学生回答说:“衬托。”魏书生又问:“还有一个?”学生又回答:“铺垫。”“对了,”他肯定过后接着又问,“衬托什么?”学生继续回答:“白杨树的不平凡。”魏书生这才告诉学生:“记住这两个词。然后呢,就想他自然是衬托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对吧?然后,铺垫,为什么作好铺垫呢?因为后面他要歌颂到——,才要作好铺垫。这就是说欲扬——,”学生对上:“先抑。”魏书生紧追不舍地问:“欲扬先抑是哪一段啊?”学生自言自语地说:“第二段。” 魏书生以商量的口气问:“你们感觉是哪一段?”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说:“第二段。”魏书生高兴地说:“我看认识一致。那就读第二段,预备——,起!” 在学生的读书声静下来的时候,魏书生似乎不解地问:“读的是什么?读的是第一段?”“第一段,”他旁边的一位学生一边回答,一边给魏书生指点出来。 魏书生说:“好!汽车在奔驰。还有一段是,大家看看。第几段呀?虽然,树是简单一点,但拿出这段来,这段是非常明显的,先说他没有,他没有,他没有,看到了?按照答题的说法这一段就很简单了。但是,按照全文的结构来说已经赞扬过了,就全文而言这已经不是欲扬先抑了。不看全文,只看一部分,单拿一段,人家问的时候,最明显的是这一段。”学生问:“前一段呢?”魏书生解释说:“前面那段在大的方面也可以说是,他先说大环境的没意思,恹恹欲睡这个词呢,不是单一针对白杨树,而单一对白杨树的是这一段,他没有这个,没有那个,一般人都说他什么?”很显然,魏书生这是在教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也不忘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这是他民主与科学教育思想最最实在的凝聚点,在他看来,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应该是和睦相处的,素质教育应该包含应试教育,素质教育实质上也应该由应试教育这样终结性的评价——考试,作单方面的评价。在如今,没有废除考试制度,而在改革和完善考试制度的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不进行应试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极不现实和极端错误的。魏书生讲求的是实际和实效相结合,看看三八同学在紧张的应考复习阶段,获得的三项第一的奖状,就不难看出魏书生教育思想,无论是从内涵或是从外延上讲,不仅实事求是,而且,也是与时俱进的,不然,他的学生为什么每年的升学率总是那么高呢? 学生回答说:“象征。”魏书生说:“哎——,把这段读一读。预备——,起!” 学生读完后,魏书生说:“好了,关于这块有三种资料,有些题答的很乱,包括咱们的教参,原因呢,就是,比如说欲扬先抑,全文有欲扬先抑的,最明显的就是这一段。白杨树象征什么?有四个难道,另外,前面说了很多,后面又作了总结,究竟以什么为准?课文自己写的很散,那么,答的人就不好把握。所以,资料也比较散。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写树是为了写人,那么就看他留的空,如果针对答题的话,就看留的空有多少,如果少、短,就答他最后总结的两部分。如果多长的话,就答四个难道。还有一个问题,他是好像——,写了什么?写了一个什么木?” 学生回答说:“写了一个‘楠木’。” 魏书生接着问:“他的目的是什么?”学生答到:“对比。”魏书生说:“白杨树是象征农民,楠木是象征花贵。对了,他就是用这个形成一个对比,树和树对比,树和树的象征意义也形成对比,然后更强化他要歌颂的树。” 7时29分,教室里的音箱里传来悠扬的音乐,这显然是下早读的“铃”声,魏书生说:“大家再看一看课后作业 题,有什么问题明天再说。好,下课!” 同学们立刻站起来说:“老师——,再见!” 魏书生说:“同学们,再见!” 只见魏书生在离开教室前,回头望了一下,教室后面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算是礼貌的问候。
我们匆匆下了教学楼,在楼前的台阶上与魏书生合了一张影。 谈起对魏书生这节课的感受,我们大家似乎都感觉到不足劲,就是我在整理这篇稿子的时候也感到费劲,因为魏书生上课时的声音太小了,有些话根本就听不见。同时,一是因为魏书生在课堂上既没有滔滔不绝的讲述,也没有电教设施的运用;既没有设计精彩的板书,更没有学生各持主见的讨论。他根本就没有在讲台上站过,似乎也没有让我们感到有什么感叹之处。但是,魏书生的教学质量却名副其实地出奇的好,这并不是名人效应的结果,而是,魏书生的教育思想和课堂艺术不仅仅是体现在课堂上,而是体现在课前、课后和课外,不仅仅是体现在教书上,而是体现在育人上,不仅仅是体现在教师的如何教上,而是体现在学生的如何学上,不仅仅是看学生在课堂上如何学,而是看学生在课前学的怎么样,所以,魏书生的课堂艺术的魅力主要表现在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积极性的调动、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效果的检测上。 因此,综观魏书生的教学全过程,魏书生的教学,不仅仅是师生之间简单的教与学的互存关系,而存在着一种普普实实的教学组织环节和组织形式。
我自己认为:就单从魏书生这一节课而言,始终渗透了 “六步教学法”,而且,他总是,走下讲台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俯下身子与学生互动、交流、点拨学习。 所以,我们应该深思熟虑地思索:我们学习魏书生要学习他什么?应该如何学?我想:如果,单单学他深入教学兼上几节课,那是无可非议的,单这不是根本,解决不了实质性的问题。因为,即使不学魏书生按规定作为校长,该兼的课,理所应当的还应当兼。没有兼,是懒懦和过错,兼了是校长的职责。要想一时半会地学到魏书生的真经,那又是异想天开的事情,黑土地滋润和培育了类似张学良、张学思、赵本山那么多的杰出名人,真正学会的有几个?雷锋大家不是都学了吗?如果社会都具有雷锋精神,还要每年的学习雷锋月活动干什么?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洋思中学的校长倒是魏书生教育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而且,反过来盘锦的教师又到洋思去学习经验。这不能说魏书生的教育思想是学不来的,试想:如果盘锦和洋思形成强强联手,珠联璧合的话,两地的教育又会发展到一个什么样的境界呢?
我想:学习魏书生的教育思想,领会他的教学艺术,首先,应该学习他的做人,具有一种创新的思维、行动和高效的与时俱进的精神,像雷锋一样把每一件平平凡凡的事情,不厌其烦地、尽职尽责地、持之以恒地做好,把他当作是一种享受;其二,是学习魏书生,必须在教书的过程中,重视育人,从平平常常的“七个一”的细微处做起,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其三,是在教学中,咬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和训练不放松,通过听、说、读、写,重视学生“十二个一”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其四,是在民主与科学的教育思想实践中,必须实事求是地、辨证地看待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必须明确没有高质量的素质教育那是虚的,没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应试手段,那是贻害学生一生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