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生的“自觉需要”,提高作文的质量 ——语文教学改革的理

来源:网络整理发布时间:2015-03-14

              激发学生的“自觉需要”,提高作文的质量

                  ——语文教学改革的理论思考与实施

                    作者: hfhhjj

作文应当怎样教?张志公先生说:“最根本的一点是明确作文教学的目的,……有没有为作文而作文的问题?如果有,哪怕只有一点,必须去掉。学作文是为了用,这一点必须明确起来。”说到作文是为了实用,先生又明确指出教师的责任就是培养学生在作文方面“适应今后会产生的各种新的需要的能力”。先生在这里所说的“学作文是为了用”,显然不是指我们平常所说 的一般应用文教学,而是强调作文应从学生的个人成长的自我需要方面去引导。对于一般中学生来说,此时的需要还不同于跨入社会以后的需要,此时的需要往往是自发的、天性的,具有模糊性与隐蔽性。因此,教育必须根据中学生的特点,将这种还只是潜在的“需要”激发为“自觉需要”。当然,学生的这种“自觉需要”激发出来了,还不等于就能作文,还需要教师采取具体有效的措施,引导学生将这种“自觉需要”与外界生活联系起来,并诉之于笔端。

陶行知先生将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翻了个筋斗,改为“生活即教育”,并说,“是生活就是教育,不是生活就不是教育”,“是合理的生活就是合理的教育,是不合理的生活就是不合理的教育”,先生的意思很明确,就是不能为教育而教育,教育是让学生有一个“合理的生活”,能使学生合理的生活需求得到满足。作文教学是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式,过去的以“奉命作文”为主要形式的作文教学应该说就是为教育而教育,忽视了学生的“生活需求”,破坏了学生的“合理的生活”(当然不可否认有些老师凭经验已不自觉地注意到学生的合理的生活需求),教者往往一味地强调所谓的作文技巧或章法,严重地束缚了学生的天性,学生作起文章来不是无话可说,就是写出了新时代的“八股文”。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只有首先研究学生的生活需求,并激发为他们的“自觉需要”,才能使他们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有了内在的动力,而有了内在的动力,教师的作文训练步骤就自然得以逐步实施,学生的所谓作文技能也就自然地得以逐步的培养,因为这种作文训练是沿着学生的 “合理的生活”轨道前进的,所以在训练过程中,学生的“自觉需求”的层次和质量就会逐步提高,使他们将来有更高层次和质量的“合理的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种作文训练过程就是真正的“教书育人”的过程。

为了实践以上的理论思考,拟出以下的训练措施。

一.确立目标。与激发学生“自觉需要”相适应,改变传统从文章体裁角度为从作文心理能力角度,顺应学生成长特点,确定以下三个阶段目标:

初一:提高观察能力

初二:培养学生思维、联想能力

初三:培养想象能力及谋篇布局能力

二.实现目标。以三大目标为方向,以 塑造人格为核心,以激发学生“自觉需要”为绝对前提,以观察训练为贯穿始终的基本手段,将目标化解如下:

(一)目标一:提高观察能力

目标化解:

1.激发学生“感受生活的需要”——“情趣”的陶冶。

2.引导学生从观察中获得这种“感性需要”的满足。

3.引导学生观察自我,习惯性地实践这种“需要”。

训练方式及主要步骤:

1.开展各类兴趣小组活动。

2.写观察笔记和阅读摘记。

3.开展“讲述我家(我班、我校)的趣事”活动。

主要观察对象:

1.亲情、友情、师生情、个人品行

2.动植物的形态及特性

主要参考范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春》《羚羊木雕》《这不是一颗流星》《社戏》《松鼠》《皇帝的新装》《小桔灯》《狼》《口技》

(二)目标二:培养思维联想能力

目标化解:

1.激发学生“追求理想的需要”——“理性”的启迪。

2.引导学生继续观察,并作适当联想与初步的分析,获得“初级理性需要”的满足。

训练主要方式及步骤:

1.    自由讨论。

2.    开展相关的朗诵、演讲活动。

3.    写观察笔记、阅读笔记。

4.    新闻采访并写作简短新闻及短评。

主要观察对象:

1.身边人的工作与学习:职业、年龄、习惯、态度、成绩等。

2.发掘某些动植物的内在“品质”。

主要参考范文:《我的老师》《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纪念白求恩》《在烈日和暴雨下》《变色龙》《生命的意义》《谁是最可爱的人》《分马》《故乡》《听潮》《白杨礼赞》《荔枝蜜》《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向沙漠进军》《爱莲说》等。

(三)目标三:培养想象能力,谋篇布局的能力。

目标化解:

1.激发学生“追求个性独立的需要”——“个性”的养成。

2.引导学生继续观察并深入思考,获得“较高理性上的需要”的满足。

3.引导学生联想、想象,获得“初级文学创作上的需要”的满足。

训练方式及步骤:

1.自由讨论。

2.开展相关的演讲、报告、辩论活动。

3.开展“表演社会现象小品”等较有质量的娱乐活动。

4.写观察笔记、读书笔记、通讯及评论、实验报告、短小的科技说明文。适当扩大社会交往面,学会与部分受尊敬的成人之间的交往。

5.开展“讲述我村(街道)的故事”活动。

主要观察对象:

1.观察身边较为重大的事件:毕业现象、改革、下岗、交通、家庭事件等。

2.观察较大的自然景观。

主要参考范文:

《范进中举》《孔乙己》《陈毅市长》《愚公移山》《孟子二章》《回忆我的母亲》《葫芦僧判断葫芦案》《竞选州长》《我的叔叔于勒》《背影》《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沁园春·雪》《海燕》《一面》

附:主要参考书籍或文章

1. 《张志公先生对作文教学的贡献》   作者:孙移山。载《中学生语文教学》九八年第八期。

2.《陶行知文选》合肥市教育学会  合肥市陶研会编

3.《中学作文教学法》主编:黄建成  袁立庠 

4.《中学语文教学法》主编: 徐越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89年版)

5.《语文》(初中一至六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94年版)

主要理论根据:

1.张志公“学作文是为了用”思想。

2.陶行知的“活的教育”思想。

3.“兴趣来源于需要”的心理学根据。

4.北京的高原、刘老师创立的“作文三级训练体系”。

         初中一年级作文训练计划

时间与阶段

实现目标

训练方式

具体措施

习作(片段)参考题

    第     一  阶   段

一个月

目标1:激发学生“感受生活的需要”——陶冶情趣

 

成立兴趣活动组:

1.体育组(足球、篮球、羽毛球项目)

2.书画组(书法、素描、漫画等)

3.游戏组(1)普通趣味性游戏(2)智力性游戏(3)生活小品类游戏4.固定活动时间:星期四下午第三节课

 

三个月

目标2:引导学生从观察中获得这种“感性需要”的满足。

采访式观察训练

 

读书训练

成立记者团:

1.      采访活动(1)采访兴趣活动组负责人关于组织方式及活动内容(2)采访活动组成员的心情(3)观察活动场面,选择活跃的人物或精彩的动作与场面加以描写。(4)简谈自己的看法(5)优秀稿件报道(以黑板报、墙报、课前3分钟报道等形式)

2.      读书活动(1)固定读书时间:星期二下午第三节(2)读书交流:朗读精彩富有情趣片段与摘记交流(3)写读书心得或模仿性片段并朗读自写的片段

《他真有办法》《激动的……》《精彩的一球》《我喜欢这幅画》《玩这个游戏真开心》《最令人感动的地方》《我敬佩他……》《我如果是……》

               第         二 阶  段

四个月

目标3:

引导学生自觉观察,养成实践并表达这种“自我需要”的习惯

读书训练

 

体验式训练

兴趣活动组增加习作内容:

1.      体育组习作体育新闻、评价体育明星等短文

2.      书画组增加“书画欣赏习作”

3.      游戏组增加“戏前学创作”内容

记者团活动:

1.     调整记者团成员

2.     记者团家访活动,体验实际生活,感受亲情、友情、师生情,了解不同年龄、身份人出品行。

综合性活动:

(1)讲述我班(我家、我校)的趣事(2)探讨观察与描写的一些规律A.景物观察的客观性与主观性B.人物描写的“分格写作法”C.寻找趣事的趣因(3)确定全班读书交流时间:星期二下午第三节

《小猫捉老鼠》《他的爸爸真好》《这位奶奶很慈善》《小懒虫的趣事》《小马虎的趣事》

《饭烧糊了以后》

《我最爱的……》

《……真……》

 

    更多精彩文章

    • 教师下水作文--我们现在怎样做老师
    • 教师下水作文-聆听他们的声音
    • 渗透课程理念 引导教学改革——对中考命题改革的一点看法
    • 面对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考
    • 创设愉快的课堂氛围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 给学生保持“平庸”的权力——略谈作文评分标准
    • 利用电教媒体 激活作文教学
    • 在作文教学中运用合作教学策略
    • 搞好话题作文的“四化”建设
    • 如何提高农村学生的作文水平
    • 关注教师在课改中的精神视界
    • 语文中考新闻创新题专题复习
    • 探究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尝试
    • 感悟:课堂上比安静更重要的是什么
    • 让作文教学放射出“人文性”的光芒
    手机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15 xuebag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