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学生“活”起来
来源:网络整理发布时间:2015-03-26
梁平县合兴初中 杨小力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要求以新的课程理念为指导,要求语文课堂以学生为主体,要让学生思维“活”起来,有积极的参与意识,在快乐中学语文。做为一个语文教师,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活”起来呢?在教学中,我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 给学生“活”起来搭建一个平台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不在
在教学中,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文本,充分考虑学情,积极思索教法,精心设计学生入门的台阶,循循善诱,让学生逐步进入学习的主题,达到有话可说,有事可忙,有文可作。例如,初中一年级第一单元就是关于人生的话题,其中有一篇关于生命的课文《生命生命》,把生命这一严肃、沉重的主题,摆在涉世未深的初一学生面前,未免深奥。如果以人生阅历较丰富的教师的理解去阐述生命的意义,学生只能睁着疑惑的眼睛看着你,甚至会觉得枯燥无味。如果先提出一道诱发学生探究兴趣的问题来,激活学生的思维,给学生搭建一个学习的平台,让他们一步步去领会,效果要好得多。在教学这篇课文前,我提出了一个这样的问题:请举例说明“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但他已经死了。”于是学生讨论开了,从精忠报国的岳飞到全心全意为人民的任长霞,从卖国求荣的秦桧到走私行贿的赖昌星,正反对照,强烈鲜明,问题的探究由躯体的“生与死”推向精神的“生与死”,在这个基础上再来看课文,学生就不难把握文章的主旨:虽然肉体的生命短暂,生老病死也往往令人无法捉摸,但是,让有限的生命发挥无限的价值,使我们活得更为光彩有力,却在于我们自己掌握。
二. 给学生树立“活”起来的榜样
我们的语文教学,其实就是“文学”教学,文学教学到底要追求什么呢?有人说是“与诗共舞”,这很形象,这里的“诗”并非文体意义上的诗歌,而是“文学”。“与诗共舞”意味着你不是学步者,只在意“步法”和“节奏”。你用你的全部身心去感受,去体验,你在说“诗”,“诗”在说你,生命的律动与“诗”同在。这就是语文学科的特点——激情语文。
要让学生进入语文激情的境界,首先语文教师要有语文的激情,要全身心地投入语文教学之中,达到忘我的境界。中学语文课本中的一些语文教师的形象就是充满激情的典范:《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先生,读书到动情处“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虽不是在指导学生读书,但他充满激情的表现给学生做了极好的示范,以至学生“疑心这是最好的文章”。《最后一课》中的
激情传递人生,激情散发热情,激情表达活力,激情体现生动,激情具有巨大的感染人的力量。教师用激情演绎课堂,让学生活起来,真正达到教学的目的。
三. 给学生酝造“活”的环境
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教会学生运用母语,指导学生通过语言的实践形成语言的能力,具体而言,即是让学生在听说读写实践中感受语言、积累语言、领悟语言、形成语感,进而形成正确运用语言的能力。
为了达到以上目的,先要培养学生的语感,要培养语感就得给学生酝造一个语言环境。这就要求语
导语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茫茫夜空,皓月千里,引人遐想:嫦娥奔月、吴刚伐桂------人们被月亮的美丽和神秘所吸引,多少诗人为之咏叹:“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多少科学家为之倾倒:“水星”计划,“阿波罗”登月------从古代的“嫦娥奔月”到今天宇宙飞船多次降临月宫,月亮神秘的面纱正逐渐被掀开。“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现在让我们乘着人类第一次登月的宇宙飞船,去一睹月亮的芳容,去追问“天上宫阕,今夕是何年”,去探寻她的奥秘吧!
在没有多媒体教学工具的情况下,用这诗一般的语言的能很快激起了学生兴趣,引起遐想,进入创设的意境中。
结束语:灿烂的月亮文化,全新的科学研究,和月亮有关的一些神秘事件,无不在预示着:月球是颗不寻常的星球。人们对“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月球的了解仍然是不够的,月球内还有许多鲜为人知的奥秘等着我们去探讨,月球上还有无数宝藏等待我们去开发。我们相信,随着人类的不断进步和人类空间探测技术的不断发展,不久的将来,人类一定会彻底揭开月球神秘的面纱。到那时,我们就可以去“奔月”旅行,到月球上去探亲访友,我们一定会领悟到“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的仙宫妙几景,一定会体验到“乘风归去”的潇洒飘逸!寥寥数语,让学生顿生求知之心,探求的欲望。将语文教学与引导学生探索进取有机结合起来。
让语文课堂“活”起来,既反映了语文教学的科学性,也展示了语文教学艺术性,它是没有止境的科学,也是永远不会完美的艺术,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