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案例分析

来源:网络整理发布时间:2015-04-12

案例分析摘要:课程改革要求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针对这一精神,本课的设计重点体现了以下几点:1、            教育的功能是唤醒、激发、升华,而不在于告诉、灌输;2、            语文教学应该是开放的、丰富的、生动的;3、            语文教学应该能大开大合。 语文课堂教学注重教学方式的变革;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扬个性精神、合作学习精神;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态度;注重语文的实践性、开放性。一、教育的功能是唤醒、激发、升华,而不在于告诉、灌输。本课在教学中没有告诉、讲解,而是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段品读、感悟,开启学生心志。再让学生走进课文,读厚课文时,学生自由畅言:有的说司马迁是个勤奋好学的人;有的说司马迁具有顽强的毅力,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在让学生读第三节,说说那些词语能深深打动你时,学生各抒己见,各有所得:有的说是“一定”二字,说明司马迁著书决心之大;有的说是“重又”二字,说明他能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学生们品的透彻,说得精彩。二、        语文教学应该是开放的、丰富的、生动的。语文课堂教学,教师不仅要带领学生走进课文,还的要走出课文,不能为学习语言文字而学习语言文字,而是要开放拓展课堂教学的时空,让学生联系实际、展开想象,跳出课文。在配乐朗读第三节时,勾起学生相似联想,说说想到了哪些人,这一巧妙的问题,把学生的思维触角引向了课外,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开放性和生动性。学生们有的说想到了阿炳在双目失明、饥寒交迫的情况下还充满对生活的向往,谱写了《二泉映月》这样的名曲;有的说想到了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十余年磨难,终于完成心愿,打败了吴国;还有的说,我觉得作为一个身体健康得人更应该努力学习,取得成功…… 三、    语文教学应该能大开大合。所谓“开”,是能放得开;所谓“合”,是能收得拢。我觉得语文课堂教学首先应走向整合。就象我们观察一棵大树,首先看到的是它的整个树形,而后再看它的枝、干、叶,同样,读文章也要先了解它的大概内容,而后再细读品味其词句段,即把书读厚,这是大开。但我们的最终目的是学以至用,抓注重点,吸收精华,为我所用,回到整合。而本文以读书方法指导(读薄——读厚——读薄)的结构,正体现了与这一理念的吻合。另外,对于学生个性的张扬,主体性、能动性的体现和发挥,也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不再一一举例,如有浅薄之见,还望批评指正。

    更多精彩文章

    •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案例分析
    • 《将相和》教学案例分析
    • 《松鼠》教学案例分析——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 《晏子使楚》教学案例分析
    • 小议“发愤”
    • 《游园不值》案例分析
    • 《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案例分析
    •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实录片断
    • 12、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导学案
    • 人教第十册《白杨》教学设计
    • 《望庐山瀑布》教学设计
    • 《我也是普通一兵》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南泥湾开荒》阅读练习
    • 《月光曲教学设计》
    手机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15 xuebag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