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以后的精彩──《凡卡》教学案例及反思

来源:网络整理发布时间:2015-05-04

【教学案例】
  “我读了信中关于写莫斯科的一段话,觉得这个城市不属于凡卡!”在读悟《凡卡》(人教版第十二册)中凡卡写给爷爷的信的内容时,一位男同学的发言令我心头一震。“啊?──”其他同学惊呼出声的反应使我愕然,已在嘴边的溢美之词硬生生吞下了。我示意发言的同学坐下,他眼睛下垂,已不知所措。此时此刻,我冷静下来,不露声色地对同学们说:“对‘莫斯科’与‘凡卡’,大家有什么想法?”教室里马上举起了许多手。
  生1:课文中关于莫斯科的描写,让我感觉凡卡对橱窗里的钓竿、铺子上的各种枪都很感兴趣,他很想玩一玩,可是这怎么可能实现呢?
  生2:这里凡卡是在向爷爷介绍自己在莫斯科看到的一切。凡卡害怕鞋店里的楦头,但他喜欢橱窗里的钓竿和铺子上的枪。
  生3:凡卡是在向爷爷介绍自己在莫斯科所看到的稀奇事。但这些事他又说不清楚,因为他从早到晚都在鞋店干活,没有人理它,没有人带它玩。
  ……
  这时的我,已经在为自己的“拖延”之计暗自叫绝了。
  不料,又有一位女同学举手:“我觉得,应该说:凡卡不属于这个城市。”我又是心头一震:“为什么?”“凡卡虽然生活在这个大城市里,但是他与莫斯科的繁华与热闹是格格不入的。他是一个外来人员,是一个连伙计都要嫌弃的学徒,这个城市并不接受他。”教室里凝重的氛围让我知道,女同学的发言引起了全体学生的共鸣,孩子们都在为凡卡──这个可怜的孩子而悲愤。这时候,我对第一个发言的男同学说:“你能解释一下,为什么认为‘这个城市不属于凡卡’吗?”“凡卡生活在这个大城市里,可是除了干活,他什么也得不到。他能得到的只有老板的毒打,伙计的捉弄,他得到的只有痛苦、饥饿、寒冷、孤独。”一席话说完,教室里鸦雀无声。谁又能用语言来形容孩子们心中的震撼呢?虽然开始他们有不解,但经过思维的碰撞,他们达成了认识上的默契,情感上的沟通。此时,孩子们无声的表现、热切的眼神不正是对第一位学生送去的最大的赞赏吗?我深情地对孩子们说:“同学们,不管是这个城市不属于凡卡,还是凡卡不属于这个城市,这是因为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希望凡卡──这个9岁的弱小的孩子能从莫斯科得到一点关爱!”
【教学反思】
  从上述案例看,第一位学生的发言确实是惊人“一鸣”。面对众生的不解如果教师出面解围,课堂无疑会从“众言堂”变成“一言堂”,教学氛围也会变得僵硬;教师在拯救一个孩子自信心的同时,熄灭的可能就是大部分学生的思维火花。此时,教师采用了延时评价,即:在孩子做出一件事情或说出一种想法之后,不急于对他的言行进行评价、做出结论,而是让它们处于一种自然发展的状态。正是这一拖延之计,给了广大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来感悟“莫斯科”与“凡卡”之间的格格不入,来体验凡卡面对这一切时的渴望与无奈。这一时段延时评价的应用,创设了宽松、和谐的研读氛围。在这样的氛围里,学生得以尽情地发表自己的看法,他们在发言的过程中不约而同地想凡卡所想,悲凡卡所悲,为课堂自然建构“这个城市不属于凡卡”的内涵作了“无痕”的辅垫。当学生达到情感共鸣的时候,教师抓住时机,再让第一个同学站起来向全班解释,他的个性化感悟终于得到了全所未有的认同与赞赏。看来,在教学中,恰当应用延时评价,将会使我们的课堂无比精彩!

    更多精彩文章

    • 《孔子游春》教学反思3
    • 《牛郎织女》教学案例
    • 《凡卡》教学案例
    • 《金色的脚印》教学案例
    • 《藏戏》教案及反思
    • 综合性学习《难忘小学生活》教学反思
    •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反思
    • 《詹天佑》教学案例及反思——苏教版11册语文20课
    •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
    • 一份难得的精神食粮——《老北京的春节》教学案例
    • 《我爱绿叶》之想做读写
    • 《沿着红军走过的路》教学设计
    • 《卖火柴的小女孩》练习设计
    • 鹿和狼的故事教学设计
    • 关尹子教射
    手机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15 xuebag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