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家和语文教师
来源:网络整理发布时间:2015-05-20
当年我对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弊端忍无可忍的时候,曾经说过:“与其让语言学家领导语 文教学,还不如让文学家领导语 文教学!”
现在我一阵一阵地还是这样想。
因为对于语文这门学科来说,和语言学家相比,和绝大多数语文教师相比,文学家们的某些优势太明显了。
语文是学习语言的,而在语言运用方面,文学家的总体水平显然高于语言学家和语文教师。在作家一本一本出小说的背景下,语文教师就颇有“天桥的把势——光说不练”的嫌疑了。
文学家是开放的。我们从文学家那里,总是能发现新思维,得到新信息;而我们从语文教师那里,更多听到的却是十几年如一日的陈词滥调。
文学家总处于学习状态,他们是永恒的学习者,没听说作家不爱读书的,他们的素质总在变化之中、提高之中;语文教师则不然,真正爱读书的很少,他们把主要精力都用来和学生较劲(美其名曰“强化管理”)了,所以语文教师真正的知识结构、思维能力、语言运用能力,常常会停滞不前。我常常看语文教师写的论文,对此深有体会,我相信他们自己都不爱看自己写的文章。
文学家是应试主义的天然敌人,而语文教师,说来遗憾,绝大多数是应试主义的仆从甚至信徒。从这一点上说,文学家比语文教师更亲近素质教育。这是有历史传统的。历史上的大文学家往往是科举的失败者,而科举的胜利者没留下多少像样的作品——他们的主要精力都用来“做官”了。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当今作家多数是施耐庵、蒲松龄的精神继承者,而语文教师们,则多数是古代科举考官的精神继承者。
文学家,即使是怪异的文学家,我们都会从他们的作品中感受到一种热情和活力,看到一种个性的张扬,这和很多语文教师的一本正经、不苟言笑、说“套话”、做“假课”,形象统一,千人一面,成为鲜明的对照。很多语文教师不招学生喜欢是合理的事情,谁能喜欢一个“标本”,一个“活化石”?
所以,就总体说,语文教师应该多向文学家学习,他们的强项,正是我们的弱项。你会发现今日语文教坛最活跃、风头最劲的“名师”,多是文学爱好者,有的甚至是业余作家。这说明文学正在大举“入侵”语文教学。我认为这是好事情。我觉得语文教学的“文学味”还不够,还可以再浓一点。文学能给语文带来生机。
事实上关于语文教学“人文流失”的尖锐批判,就是由文学家发难的。(《北京文学》)文学家们眼睛特尖,他们所指出的语文教学的弊端如:
1、教法教条,扼杀个性,不尊重语言的认知规律,把语文课的工具性简单化、程式化、刻板化,把生动的语文教学变成枯燥的纯技术训练。
2、教材单一、陈旧,教参武断、多余,教师平庸、无能;教材、教参、教师组成了一整套强大而顽固的阐释体系,充满了左的色彩,极不利于民主教学氛围的形成和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3、练习烦琐而荒唐,考题刁钻而古怪,高考对语文能力的检测,至少是答案的评分标准不科学。
其中言词特别激烈的又是对教师素质的批评。几乎所有的作家都不同程度地对当前语文教师的整体水平感到失望。(王军《谈谈作家话语中的“语文教学”》)
作为语文教师,我不得不承认他们说得有道理。
但我接着就要问,语文教师的相当一部分,智商并不低,敬业精神绝不逊于文学家,怎么会落到这步田地呢?
我想这与教育体制和教师职业性质大有关系。文学家是一种自由职业,他们要实现自我价值,唯一的资本是自身素质,所以他们只好不停地超越自我。教师不是自由的职业,有一大堆框框管着他,工作繁忙,空闲不多,而且,教师可以通过别人(学生)的成功来实现自身的价值,这样,教师提高自身素质的迫切性就不如文学家。自觉性稍差一点,就不读书了。不读书的结果当然是“吃老本”,造成精神世界的匮乏,终被文学家所轻。
但是,我也不认为语文教学应该彻底“文学化”,不认为语文教师都应该变成作家,不认为我们应把学生都看成潜在的作家。语文教育和文学教育有重合的部分,但绝不全等,尤其在中小学。
有些文学家是不可以做教师的,比如尼采(也是哲学家)、卡夫卡,他们太怪异了。有些文学家是可以做大学教师而不可以做中小学教师的,他们的很多想法,未成年人不宜。顾城和海子这样的诗人,才华粲然,但如果他们做中学语文教师,我是不愿把自己的孩子送到他们那里求学的,我担心孩子会变得神经兮兮。教师本应该比作家“保守”一些,“正统”一些,这是社会给教师的定位。社会并不要求文学家“为人师表”,所以他们可以“不拘小节”;教师就不行,教师常常要“端着架子活着”,比较累,有点烦,没有办法。
现在有些文学家的哗众取宠,屈己媚俗,商业炒作,甚至出卖灵魂,也令语文教师不敢恭维。教师尽管古板,毕竟比较清廉。
文学家们对语文教学的批评,自有中肯之处,但也未必没有“借题发挥”、“拿教师当出气筒”的成分。文学家们往往“一肚皮不合时宜”,如今小说等文学形式又日渐式微,心理不平衡,拿语文教学开刀出气,也是可能的,中小学教师是知识分子中的“弱势群体”。
我发现文学家们只管站在学校围墙外进行“声讨”,却很少有“下海”来教书的。这一方面说明我们的教育体制不能吸引人才,另一方面恐怕也证明文学家们是“站着说话不腰疼”。让他们来代一个学期语文课,不用当班主任,他们说话调子就变了。
做语文“人之患”,实在太难了!头顶五千年历史,肩负“精神塑造”和“听说读写”两个重担,在评比、考试的四面楚歌声中,与一群“厌学”的孩子周旋……情何以堪?能活下来就不错了。
我已经看明白了,语文是社会的“火山口”之一,是天生的“众矢之的”。当了语文教师,就得准备挨骂。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
但无论如何,语文教学还是在前进。我们今天对语文教学的认识,和几十年前相比,不可同日而语,这中间确有文学家的功劳。身为语文教师,我主张不管文学家说话多么难听,我们都要采纳他们意见正确而可行的部分,努力改革我们的教学。特别重要的是,我们要尽量减少用在管理方面的精力,抽时间读书,更新知识,提高素质。可以请文学家做报告,可以请他们“做课”,可以在学生和教师中成立文学社团,可以办小刊物,可以组织文学作品研讨会。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只有不脱离文学,才能不脱离生活,因为文学对生活的反应是最敏锐的。
向文学家学习,向语言学家学习,向哲学家学习,向心理学家学习,向社会学家学习,坚持下去,语文学科和语文教师的前途,都是光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