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与情感教学
来源:网络整理发布时间:2015-03-07
农六师五家渠一中 苏新华
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心理现象的客观规律的科学,教学离不开人的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
情感从审美感受的角度讲,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所做出的一种心理反应。从语文学的角度讲,情感是指教师为再现文学作品的意境,形象的洋溢于讲台的感情、激情;是学生领悟作品精妙的情感体验;是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意启示。
《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目标方面,提出实施建议:第一关注的就是阅读中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导向。现代科学进一步证明情感教学的影响是巨大的。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他的课应该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能使学生在短短的45分钟内领悟真谛,陶冶情操,并在此基础上展开联想、想象,从而达到创造性思维的飞跃。为此需要授课者本身具有渊博的学识和高尚的人品,高超的授课艺术,同时还需要具备一种特殊的素质:即教师必不能少的激情。
那么语文教师如何注重情感教学呢?本文试图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探讨。
一、感悟文章,挖掘情感。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各版初中语文教材更加注重文章的选择,注重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体现。这中间所选的每篇课文风格各异,要学习的知识的侧重点不同,所表达的情感自然也不同,因而教师要把握好每篇课文的内容,领悟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做到胸有全局。
例如:苏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材(上)第三单元选了五篇课文,这五篇课文都是反映家庭生活的,但又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国度表现家庭的至爱亲情。教师讲解这些文章时,就要从总体上把握这一单元的每一篇文章在语言,内容上所蕴含的情感,然后进行施教。其中的名篇《背影》,几十年来一直被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选中。它充满了亲子之情,语言平平淡淡,字里行间却渗透着一种深切的怀念之情。但它真正打动读者的却是作品写的特定的家境、心境,慈父孝子之间的相爱相怜。字里行间的淡淡哀愁,使文章的感情显得惨淡、衰败、哀伤,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教这类文章,肯定要介绍时代背景,注意感情的深沉,语调的沉稳、徐缓,从而造成一咏三叹的艺术效果。《甜甜的泥土》一文,你以沉重、低缓的语调开始朗诵:“西北风呼啸着,残雪在马路上翻卷。虽已立春了,天还是很冷……”教师的有情有意的朗读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心。在这样一个阴冷的环境中,久立着一位等在校门口的离异家庭的母亲。在教师的入境朗读中,一个憔悴的、凄苦的、历尽生活磨难的、在儿子生日之际又渴望见到儿子的母亲出现了……文章还没有讲,而这挚切的母爱已根植在了学生的心中。莫怀戚的《散步》一文,只选取了一家人散步这生活中的一角,写出了祖孙三代互敬互爱的思想感情。而讲这篇文章着眼点不仅是反映一家人互敬互爱的情感,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美德,还要引发他们对人的责任感,使命感的深层思考。教这类课文,即要使学生体味文中欢愉、温馨的情感,又要制造出庄重,深沉的气氛。
总之,文章的体裁不同,内容不同,作者的创作风格的不同,促使文章所表达的情感亦不相同,教师讲课时,就要感悟课文,体味其中的情感,因材悟情。
二 融之以情,读出情感
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朗读。教师的示范朗读对于学生理解课文,进入意境至关重要。教师在做示范朗读时,要唤起学生的内心视象,形成想像画面,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之感。
例如,在读《甜甜的泥土》一文时,教师深沉、低缓、悲凉的感情基调,使那特定环境中的爱子之情感人至深。而读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的前六句时,是沉重的、回忆的、感慨万分的,这是对国家、对自己命运坎坷的感慨;而最后两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读时要豪迈激昂,这就把一个充满着凛然正气、视死如归,誓为正义献身的民族英雄的形象栩栩如生的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当然,许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是复杂的、变化的,读时要注意把握。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其情感的变化,显得尤为突出。文中开始部分描述了主人公小弗朗士在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这时的小弗朗士还是一个贪玩,不爱学习,充满了稚气的孩子。他一路上感到天晴日暖,听林边鸟语,看普鲁士军队在操练。教师泛读这部分内容时,语调应该是轻松的,欢快的,无忧无虑的。随着情节的发展,当小弗朗士得知他急急忙忙赶到学校上得是“最后一节法语课”时,如晴天霹雳,震动极大,感情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对普鲁士侵略者的愤怒,对不能再学法语的痛苦,对过去逃学的懊恼,对老师和课本的依恋。小弗朗士顿时判若两人。这些情感的变化无一不渗透在教师的读文之中。这篇小说着重是写
三 深思熟虑,引发感情。
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已把学生带入课文所创造的特定意境中,这时教师的任务便是引导学生品读课文。这一过程,不仅是师生共同进行文学鉴赏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艺术形象再创造的过程。教师充满感情的引导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使他们不仅感知着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同时还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在自己的脑海中不断地创造着新的意象。从而使学生领悟真谛,陶冶情操。使教学的德育目标、智育目标、美育目标能够得到综合的体现。
作家丛维熙在一篇文章中谈到他的中学语
“从这天傍晚开始,直到转天东方破晓,继而太阳高高升起,成名一直直挺挺地躺在床上,彻夜睁着眼睛,啊!他是在想,想得苦极了,他想他那小儿子,已经没有了,再也看不见了;他想那小虫,那简直没法搜觅的小虫;他想那可怕,豪横而狡黠的胥吏,想那恶魔一样一口就要把他全家吞掉的即将临头的灾难……”
教师的教学语言是教师劳动的特殊手段,其艺术性,感染性,生动性,形象性,特别是情感性,对于成功的语文教学,尤是文学作品的鉴赏培养,尤其重要。
总之,教师只有在教学中融进自己的情感,才能使审美主题和客体融为一体,才能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⒈孙炳铨、赵北柯:《中学语文教育学》,新疆人民出版社1988年7月第一版。
⒉陈菊先:《语文教育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1月第二版。
⒊席云玲:《情感与语文教学》载《语文教学通讯》1992年第9期。
⒋长怀曾:《中学生学习的诀窍》,(1990年12月,内蒙第2次印刷),农业出版社。
⒌《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5月第1版。
6《新课程标准》解读 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