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单位制

来源:互联网发布时间:2009-07-15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了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的趋势,迫切要求改进计量单位和单位制的统一。在这以前,多种单位制并存的局面使各国科技人员伤透了脑筋,贻误了许多工作。1948年第九届国际计量大会要求国际计量委员会在科学技术领域中开展国际征询,并对上述情况进行研究。在这个基础上,1954年第十届国际计量大会决定将实用单位制扩大为六个基本单位,即米、千克、秒、安培、开尔文和坎德拉,其中开尔文是绝对温度的单位,坎德拉是发光强度的单位。1960年第十一届国际计量大会决定将上述六个基本单位为基础的单位制命名为国际单位制,并以SI(法文Le System Inter−national el’Unites的缩写)表示。
     1971年第十四届国际计量大会增补了一个基本量和单位,这就是“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定义它为:摩尔是一系统的物质的量,该系统中所包含的基本单元数与0.012千克碳−12的原子数相等。同时SI单位制中还规定了一系列配套的导出单位和通用的词冠,形成了一套严密、完整、科学的单位制。SI单位制的提出和完善是国际科技合作的一项重要成果,也是物理学发展的又一标志。国际单位制比起其他单位制来有许多优点:一是通用性,适用于任何一个科学技术部门,也适用于商品流通领域和社会日常生活;二是科学性和简明性,构成原则科学明了,采用十进制,换算简便;三是准确性,单位都有严格的定义和精确的基准。

    更多精彩文章

    • 你知道这些长度和长度单位吗?
    • 几种电磁单位制
    • 单位制的沿革
    • 时间单位
    • 质量单位
    • 长度单位
    • 真空包装
    • 热力学温标
    • 有趣的作用和反作用
    • 又断又不断的冰块
    • 破冰船是怎样工作的?
    • 牛顿的失误
    • 空中的飞机为什么掉不下来
    手机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15 xuebag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