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下水,何以知深浅?江苏阅卷老师写高考作文

来源:优秀作文发布时间:2012-11-23

提升高考作文阅卷质量的创举

  江苏高考阅卷语文学科组组长何永康

  高考作文的阅卷质量,受到社会的热烈关注。本阅卷点20多年来为提升作文阅卷质量做了许多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

  今年阅卷之初,作文组副组长王栋生老师提出一个设想:请每一位作文阅卷老师先写一篇“下水作文”,当一回“考生”,然后正式阅卷。这是一个极富开创意义的构想,必将大大提升高考作文的阅卷质量。经学科领导组研究,决定今年试行,明年全面实施。

  首先“下水”的,是南师大文学院骆冬青老师指导的5位硕士研究生,他们由导师督察,在规定的时间内,“模拟”考生各写了一篇“高考作文”,在阅卷点内引起了强烈反响。现将王栋生老师的“构想”,以及其中两位“硕士生阅卷老师”的“下水作文”予以发表,供各位考生和家长评阅,并期望得到全国同行的批评指正。

  另有沈中尧老师写的一首诗,代表了本阅卷点全体老师的心声,这也是一篇十分切题、符合文体要求的“下水作文”,此处一并发表,以回应我省广大考生和家长对作文阅卷工作的热情关注。

  不下水,何以知深浅?

  作者:王栋生

  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举国关心当年的一道高考作文题,也许因为它是所有学科试卷中分值最高的一道题——60分!新闻界每年都邀作家作“高考秀”,不知读者是否注意到:所有作高考秀者,都只做作文题,而不敢碰语文基础知识题和阅读题,更不去碰“数理化生外政史地”,这是因为作文又是所有学科试卷中惟一一道不可能得零分的题!有知名作家用10多个小时才写完一篇“高考作文”,而这个时间,够学生考完全部5门课了。没写过高考作文,不懂得作文的难;没参加过高考作文阅卷的人,怎么会知道阅卷的辛苦?

  我们一直在探索提高作文阅卷准确性的途径。提出阅卷老师“下水作文”的建议,主要出发点是为了对每一个考生负责,体现高考阅卷的公平性和权威性。同时,我们也想通过高考阅卷增强教师的综合评价能力。

  阅卷教师“下水”,有利于深入研究考题,吃透评分标准。因为只有自己动手写文章,才会在审题上下功夫。教师考虑问题比考生复杂,反应能力不如学生(这也是一些学科教师做题慢于学生的主要原因),但是在审题立意和逻辑思维能力方面,教师水平高于学生,综合能力强于学生。同一道作文题,学生不会有过多的考虑,教师则知道哪几种立意都应当是“切题”的,哪几种立意是“基本符合题意”的,知道什么情况属于走题偏题,他明白其中有区分度,一旦他亲手操作,他的考虑就更具体,更明晰;这时候对照评分标准,他的感性认识增强了,对试卷就能准确地作出判断。

  阅卷教师“下水”,体会学生的写作状态,能更多地了解情况,有利于改进作文教学。有时候,教师会对一些试卷感到奇怪:为什么他会把文章写成这样?他到底要表达什么样的感情?为什么会举这种不恰当的例子?他不知道自己写的话不通吗?……而换到学生的位置上,这些问题就不难理解了。教师“下水”,站在被评价者的立场上,才能了解学生的写作状态,他判别作文等次时,就会比较公正客观。有些教师曾疑惑:选材立意,谋篇布局,表达方式,这些都是教学中反复讲过并复习过的,为什么到了考场上考生会乱了方寸,变得像没学过似的?道理也简单:毕竟是应试作文,教师一生也只不过经历一次而已!在平时训练中我们要求学生能在40分钟内写出800字的文章,学生迟交或是任务完成得不好,教师就会认为学生写作能力不强;而据我所知,能在40分钟内写出800字文章的语文教师并不多。如果我们能经常地试着“下水”,可能就不至于向学生提出过高要求了。

  有些同行,平时作文训练出题随意性较大,效率不高,吃力不讨好,学生抱怨:如果他能和学生同题作文,情况就不一样了,至少他在命题时会慎重一些。

更多精彩文章

  • 历届高考作文题目
  • 2007广东高考作文:雕琢心中的天使
  • 06广东高考作文:用爱雕琢心中的天使
  • 高考作文阅卷:“潘金莲”一文经过3次改判成佳作
  • 教师来信:关于2002年高考作文及学生习作6篇
  • 四川高考阅卷“挖掘”出一批优秀作文
  • 高考作文观点令人担忧:学校是牢房,结婚是坟墓
  • 2000年高考作文综艺搞笑版
  • 专家谈高考作文模仿现象不一定是坏事
  • 江苏教育专家质疑高考作文
  • 高考诗作字数计算之我见
  • 满分高考作文过早“流传民间”之忧
  • 不要把高考作文神秘化
  • 作文,让阅卷老师为你加分
  • 范文:爱的旋律
手机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15 xuebage.cn